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思想及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是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阐释其思想的?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为依据,详细地分析了孔子的思维方法。本文认为,孔子在阐释其思想时主要地运用了“叩其两端的思维方法”、“辩证的中庸思维方法”以及“对抽象思想辩证地展开其具体内容的思维方法”,并对这三种思维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6.
坚毅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10-13,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强调内容的正统性,注重诗歌教化作用,注重诗人自身的人格和学识修养;第二,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注重创作之法,但又不拘泥于死法,而是求“妙”、求变和求新;第三,在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提出了“气韵说”,在价值观上持去俗崇雅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乡党篇”为主,除了言论外,《论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孔子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非言论方面内容的文字。这些内容,对研究孔子有特殊的价值,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孔子;它们充分反映出孔子坚持理性、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和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既爱人又爱己、言行一致、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2.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禅林宝训》对寺院领导心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其精髓在于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仁”“明”“勇”是合格领导者应具备的三大要素;“惠与德”“见情”是树立良好领导威信的两大秘诀;“施恩”“加威”“得人”是实现对下属高效管理的三个有效手段;“谋在多,断在独”是领导者进行有效决策的法宝。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老子思想的涵养;老子对孔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礼”、“仁”、“道”几个核心概念上;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同时也使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了事实。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思想,检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时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诗经》中的重德精神与孔子仁政思想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充分体现了周人的重德精神,有这样几点共性特征:一是所颂有德之人绝大多数是周朝的历代君主;二是所颂之德无外修身治国两端;三是多与政治教化相关;四是有德者方能有天下。这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从中可见孔子对《诗经》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围城》是一座迷人的“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这样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与杰出的幽默讽刺艺术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见的.《围城》用以造成喜剧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修辞、逻辑、漫画三个方面.比喻和比拟,是小说中使用最广泛,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它们来“乱点鸳鸯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容貌”、“气质”,根本不“般配”的事物“撮合”在一起,以其思维的机智或事物的反差造成幽默。如以官吏商人换外汇来类比学国文的人要留学的虚荣心理;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以国民党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语喻人物举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表现“天道循环”亦即“历史循环论”,这才是小说深层次的主题。文章认为,小说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现主题的:1、以“点睛”之笔直接直扬“天道循环”;2、通过政权斗争的相似性表现“天道循环”;3、通过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表现“天道循环”。小说表现“天道循环”,意在警戒弑君篡位者、施暴行恶者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相似文献   

19.
王棋君 《科技信息》2011,(18):I0148-I0149
《诗经》的经典化过程,是经历了从西周到汉朝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对《诗经》的推动,而最有贡献的,当数孔予。这其中一方面有《诗经》本身文学成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和孔子的认识经历以及他“忠、恕”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诗经》才能在汉武帝时“政教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20.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