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官制是政权的组织表现形式,关乎国体,政体,它从政治生活的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制度和政治形势的演变,既是火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研究中国通史不可不讲古代官制,考察中国的政治更非讲官制不可,故史学中有“职官学”一门.不过,以往的研究,重沿革而不重规律,讲机构演变而不究其根源,因此,有必要加以解剖,说明其变革国由。一中国古代官制以三代为其渊薮,秦汉奠定中央集权的基础,魏晋至隋唐颇多变革,干元承先启后,至明清则臻于完备.笔者以为,研究古代官制,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整个官制沿着中央集权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建立了统治机构,逐渐形成了一套职官制度。到了封建社会——战国,尤其是秦统一后的各代,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建立了一套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经济状况的职官制度。在有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中,各类官僚机构,都是统治阶级政权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古代和近代史上,有一些农民起义军也建立过短暂的政权,制定过一些职官制度。对于这些官制的历代沿革,本表按朝(年)代顺序予以编列和介绍。对一些有争议的说法,附会或讹传进行了考辨和订正。为了方便读者查核,注明  相似文献   

4.
清代官制,初期常有变动,乾隆以后才大致稳定下来。鸦片战争以后又有较大变动,清末曾大改官制。同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也建立过短暂的政权,制定了一套职官制度。清初,清政府的官制基本沿用明制,如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宗人府等,而其不同之处,内阁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是“议政工大臣会议”,也称“国议”。清军入关前,于天聪九年(1635),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至二人,以行内阁之权。到顺治十年(1653),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兼殿问及六部尚书衔。殿三:保和、文华、武英。阁三:体仁、文渊、东阁。乾隆时定为三殿三  相似文献   

5.
朝{类代}别,J.户‘专官厅名称…主要职官 卜国 )(_大垂相) }①△掌管全国军政大 权。品级(枝禄)一品②…”r公:”一”公’卜·’①曹魏“罢汉台司,更置 ‘垂相”,。曹操自任垂 相。曹玉代汉为魏,称帝 后,改“相国”为“司徒,, 复制中书监、令,以掌机 要,不另设参相。蜀汉设 《晋书百官志》辰之(清)杨:《三国会要》卷9,《职垂相,孙吴亦设垂相,有{官》时分置左右垂相。②官分品级,始于曹魏(与“九品中正制”之九品有别)。但有时仍沿用汉代扶禄之制。如中书监、中书令均为三品,扶六石;尤禄勋为三品,扶中二千石,侍中为三品,扶比二千石,给事黄门…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图书管理机构,除了翰林院有部分藏书外,清前期的藏书机构包括从藏书机构的建制、藏书机构主要职官的官制和俸禄、藏书机构主要职官的地位、藏书机构主要职官与科举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闫晶晶 《科技信息》2012,(10):304-305
中央官制是秦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王朝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后,开始采取为巩固其统一而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其中对中央官制也进行了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官制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诏是一个正处于国家化进程中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统治者主观上有建立国家的愿望,这在其官制上有明显的表现。南诏的中央官制在南诏国家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的高低,是判断南诏国家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南诏的中央官制看,南诏在中晚期已初步具备了古代国家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洛阳曹魏墓见于发表资料的目前只有3座,其中1座为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另2座为无纪年基.这3座墓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基本特征,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的组合、葬俗葬式都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直接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与洛阳东汉晚期墓葬及洛阳西晋早期墓葬的异同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不仅如此,洛阳曹魏墓在中国墓葬史上处于一个转轨的时期,它完成了我国墓葬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汉代地方武职职官在传世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但并不全面。笔者在整理手头掌握的出土文献资料中有关汉代职官的内容时,发现十个文献所遗的汉代地方武职职官,有候丞、车令、卒尉、门兵佐、助护、五百掾、射官、备盗贼、部游徼、府后督盗贼。这些内容可补文献记载汉代官制内容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许昌,古许国所在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许县,隶属颍川郡,隋唐至明清称许州,今为省辖许昌市,其行政管辖范围大致和许州时代相同。许昌地理环境优越,良田沃野,山川秀美,是古代农业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处于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之间,很长时期内,地接京畿,政治上、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当朝正许昌”,是曹魏和西晋王朝的政治与军事要地。隋唐北宋时期,地处汴、洛之间,锁钥中原,各种文化交汇于此,使得许昌往往能开风气之先,名人辈出。纵观数千年的许昌发展史,既遭受过不堪回首的灾难,又取得过值得自豪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元、明以前的许昌,实乃历代王朝政治之枢纽,文化之熔炉,人文之渊薮。  相似文献   

12.
袁崇焕交结魏忠贤的初始时间不迟于天启五年(1625)。两者交结的中介为魏忠贤的同乡兼亲信、袁崇焕的莫逆之交阎鸣泰。袁崇焕交结魏忠贤之后,出任辽东巡抚,在边务问题上得到魏忠贤诸多支持。此后,袁崇焕派遣喇嘛往后金试探议和,宁锦之战中也未能有效援救锦州,魏忠贤令言官弹劾袁崇焕,致使他去职归里。不久,崇祯帝登极,魏忠贤失势,袁崇焕与东林诸臣一道被起复。袁崇焕的座师韩爌是当时威望最隆的东林党魁,在东林诸臣的奥援下,袁崇焕很快被委以督师之命,并免祸于"逆案"。晚明司礼监权渐重而内阁权渐轻,文官群体同宦官群体既竞争又勾结。袁崇焕的个案正是明末文官群体同宦官群体这一复杂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胆铜生产思想一般认为源于汉代,其实自春秋战国时代就萌芽了。以后逐渐认识到胆矾得铁可化为铜。魏晋南北朝已知用胆土煎铜,北宋把胆铜思想化为现实,解决当时“钱荒”问题,创造了用自然胆水浸铜,用胆土制造胆水淋铜、用胆土直接煎铜等多种方法大规模生产胆铜的工艺和技术。  相似文献   

14.
论汝颍文化     
汝南和颍川在先秦时本属于不同的文化区,然而,随着战国以后各地交往的密切以及国家的最终统一,两个地区在文化上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兼得多种文化之长的文化形态——汝颍文化。汝颍文化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扬光大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王朝以后直至南北朝前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落。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7.
相和歌辞是曹魏时期乐府歌诗艺术的突出代表。它是对汉乐府相和古辞继承与创新的产物。相对于汉代古辞,曹魏相和歌辞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演唱群体生活到歌咏个体经验;从演唱群体情感到歌咏个体情志;歌诗语言艺术的个性化与雅化。  相似文献   

18.
玄学是两汉经学的转化形态,玄学不玄,外玄内儒,其内在价值导向还在儒学。可从三个方面对玄学进行解读:政治层面上,玄学是名教遭黄巾起义冲击,统计阶层本身破坏,以及经学家自身的逾越而陷入危机后,魏晋名士们为挽救名教,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鹄的,援道入儒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哲学层面上,玄学是从两汉神学目的论转变为“有无本末之辨”的本体论,实现了哲学思维的转变与跃进,为现实统治进行本体论论证;价值层面上,玄学是魏晋名士试图从不同路径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区本土文学的风格也多有不同.就河西地区而言,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特征,都予三国西晋时代之河西文学以长远的作用;降及十六国时代,清典纯正的河西文学,在北中国文坛更居于重要地位,而所以如此,又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