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鱼尼丁受体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鱼尼丁受体类新型杀虫剂的创制现状、作用机制、生物活性、毒性及合成方法,由于此类杀虫剂的结构独特、作用方式新颖、对鳞翅目害虫效果好、杀虫广谱,该类药剂对各种益虫和天敌安全,对现用的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有机杀虫剂(Organic Pesticides)是人工合成对有害生物具有杀伤能力的有机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表明,有机杀虫剂可导致人体及动物体分子、细胞、组织等的水平发生病变,对神经细胞产生损伤,降低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等。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有机杀虫剂的发展、分类、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提出问题并展望。  相似文献   

3.
硫酮式硫代磷酰胺烷基芳基酯类杀虫剂的毒性研究得很少。本文中对该类的九种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七种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是第一次报导。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毒性、药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这类杀虫剂中双甲柳磷和甲柳乙磷的急性毒性低(经口),杀虫作用大,应作为首选农药.关于这两种农药的远期毒害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新型杀虫剂甲基异柳磷对大白鼠105天亚慢性毒性实验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对大白鼠的最大无作用量雌、雄分别为0.019毫克/公斤体重和0.021毫克/公斤体重;剂量高达1.92毫克/公斤体重(雌鼠)和2.15毫克/公斤体重(雄鼠)时,对生长发育、肝、肾功能均未见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蓖麻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蓖麻毒蛋白是在蓖麻中发现的,有很强的毒性,可抑制蛋白合成的蛋白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及生物杀虫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蓖麻毒蛋白的结构、毒性作用机理、纯化方法及其在肿瘤导向治疗和生物杀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赵永贵  韩恒芬 《河南科学》1994,12(4):353-356
通过药效试验、增效性研究、联合毒性试验和理化性质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兴农宝(即30%溴·氧·敌乳油)是防治棉花害虫,尤其是棉铃虫和棉蚜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复配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新型乳糖苯氮芥衍生物抑制肝癌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乙酰基保护的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作为糖基的供体,对硝基苯酚作为糖基的受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采用MTT、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探讨了其对肝癌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对772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显示,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性作用,它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及基因产物的特性,将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移到植物上获得抗虫植物以及如何防止昆虫对该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校开发的“镉、汞、铅的毒性和新型螯合剂对镉的解毒作用”技术日前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其针对镉、汞、铅的毒性和新型螯合剂对镉的解毒作用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合成了两种新型螯合剂 .发现二硫代氨基甲酸类螯合剂BGD、HBGD和DDTC对镉有明显的促排和解毒作用 ,HBGD和BGD对镉致小鼠睾丸和肝脏毒性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为临床选择高效低毒的重金属解毒剂开辟了新途径 ,有创新性 ,并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镉、汞、铅的毒性和新型螯合剂对镉的解毒作用!科技处@唐恒  相似文献   

10.
印楝植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印楝中的有效成分印楝素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植物源杀虫剂.本文叙述了国内外有关印楝研究的现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印楝素及其制剂的稳定性控制、制剂的主要成分以及印楝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并对印楝杀虫剂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基因编辑技术在昆虫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杀虫剂作用机制及抗性机制研究、昆虫抗药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昆虫毒理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2017年昆虫毒理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昆虫毒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害虫抗药性治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植物源昆虫拒食剂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拒食剂可以定义为能抑制昆虫取食而不直接杀死它们的化合物。昆虫常继续留在经拒食剂处理的植物上并可能因饥饿而死。大部分植物依赖次生代谢物来防御植食性昆虫。各种研究表明协同进化的压力使植物越来越能抵抗昆虫的取食。大部分植物源拒食性次生性化合物可以分为倍半萜烯内酯类、异黄酮类、苦木素类和柠檬苦素类化合物4 大类。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方面尚未建立确实的规律,但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了解发生在某些昆虫的膜受体水平上的分子过程提供线索,因而可以指导分离或合成高效拒食剂。昆虫感知拒食剂化合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昆虫的特化的拒斥感器或者干扰接收诱食刺激化合物的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实现。因为植物拒食剂是天然化合物,能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地被分解,较少环境污染,因而在IPM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开发出无公害新农药,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作用机制、对环境的影响、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高效拒食剂的合成及田间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病毒微生物农药生产的新工艺,即应用昆虫培养细胞产生病毒微生物农药。同时还介绍了昆虫细胞培养基、培养方法和核多角体病毒生产的工艺过程。也指出应用昆虫培养细胞生产病毒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谢钦铭  梁广文  曾玲 《江西科学》2006,24(3):235-237
就15种果园常用农药的田间使用浓度对卵跳小蜂成蜂的毒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植物质杀虫剂印楝素、微生物杀虫剂高效B t.对卵跳小蜂的触杀毒性较小;菊酯类杀虫剂、抑太保、杀虫双和三氯杀螨醇对卵跳小蜂的触杀毒性均较高;卵跳小蜂对有机磷杀虫剂如辛硫磷、敌敌畏及氧乐果等非常敏感,但对敌百虫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在综合防治中避免使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应合理选择使用一些生物源杀虫剂以减少对卵跳小蜂的杀伤。  相似文献   

1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研究了试虫中毒后不同阶段体内酯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两种杀虫剂对粘虫体内酯酶同工酶影响的研究表明,中毒试虫体内酯酶同工酶不同程度地被抑制,个别酶带消失,也有新带的出现,在抑制酯酶的程度上,有机磷类高于氨基甲酸酯类。认为试虫中毒后不同时期体内酯酶同工酶的变化并无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6.
灭幼脲类杀虫剂在环境中的降解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灭幼脲类虫在环境中的水解、微生物降解和光解机理。指出:灭幼脲类杀虫剂的水解、微生物降解和光解机理分别为碱催化的新核取代反应、酶催化的水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灭幼脲类虫剂分子中都有一个 基团,其中三个C-N键随分子结构中其它基团和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灭幼脲类杀虫剂降解产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郭莹  刘长明  吴梅香  杨广 《武夷科学》2012,28(1):102-105
为有效地控制橘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Risso)发生,测定了6种农药在田间使用浓度下对该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对1龄若虫的防治效果较好,用药后72 h校正死亡率均在80.0%以上,而杀扑磷仅74.8%.在防治应用中,建议推荐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3种药剂,同时应针对不同虫态适当调整用药浓度和施药时间,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高渗酮增效的四种不同的高渗农药制剂在室内对棉铃虫幼虫的杀伤力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高渗酮对农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加有高渗酮的农药可使用药量减少 5 0 %以上 ,而对棉铃虫幼虫的杀灭率明显提高。另外也表明 :高渗酮在农药增效方面优于氮酮产品  相似文献   

19.
The 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cypovirus polyhed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poviruses and baculoviruses are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eradicate because the virus particles are embedded in micrometre-sized protein crystals called polyhedra. The remarkable stability of polyhedra means that, like bacterial spores, these insect viruses remain infectious for years in soil. The environmental persistence of polyhedra is the cause of significant losses in silkworm cocoon harvests but has also been exploited against pests in biological alternatives to chemical insecticides. Although polyhedra have been extensively characterized since the early 1900s, their atomic organization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describe the 2 A crystal structure of both recombinant and infectious silkworm cypovirus polyhedra determined using crystals 5-12 micrometres in diameter purified from insect cells. These are the smallest crystals yet used for de novo X-ray protei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We found that polyhedra are made of trimers of the viral polyhedrin protein and contain nucleotides. Although the shape of these building blocks is reminiscent of some capsid trimers, polyhedrin has a new fold and has evolved to assemble in vivo into three-dimensional cubic crystals rather than icosahedral shells. The polyhedrin trimers are extensively cross-linked in polyhedra by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and pack with an exquisite molecular complementarity similar to that of antigen-antibody complexes. The resulting ultrastable and sealed crystals shield the virus particles from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structure suggests that polyhedra can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and versatile nanoparticles for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microarrays and biopestic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