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新疆哈萨克牧民定居的显性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疆牧民定居工作的现状与形势 ,探讨了直接影响哈萨克牧民定居的显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方面 :巨额的资金投入——财政政策 ,前瞻性的定居模式——城镇化趋势 ,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草场承包。  相似文献   

2.
木垒是哈萨克牧民定居较早、定居做得较好的地区之一 ,总结定居经验和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继续做好定居工作 ,尽快实现牧民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我们对木垒牧民定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提出了一些对策 ,以进一步探讨定居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牧民定居主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定居工程实施后,相当部分牧民结束或部分结束以草地为生的迁徙生活,使得牧民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天然草场的生活状态和游牧生产方式被打破。本文从新疆牧民定居的必然性出发,分析了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影响新疆哈萨克牧民定居的隐性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新疆牧民定居工作的主要形势 ,探讨了间接影响哈萨克牧民定居的隐性因素主要有四个最基本的方面 :水利开发与利用、品种改良与优化、畜牧业的产业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并提出了关于哈萨克牧民定居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经济文化考察与对策研究》系列成果 ,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与新疆哈萨克牧民定居的关系入手 ,重点分析了以人为本与以牧民为本、和谐社会与和谐定居之间的关系 ,并从城乡统筹、产业调整、业绩考量、文化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积极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新疆牧民定居后的社会整合与文化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牧民定居看似一种迁移,牧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但是由于迁移,牧民从散居变成了聚居,相应地使其生产、生活系统发生了变化。定居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是社会结构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发生变化需要重建的过程。本文拟就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引导牧民定居若干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始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的导向会直接影响到牧民定居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程度。从目前所实施的各项引导牧民定居的政策中看,的确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促使政府部门调整政策,以有效引导牧民定居。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的实施,牧民的生活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到现在的定居模式,牧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近年来发生在各类火灾中牧区火灾的比例不断升高.本文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为例,结合当前开展的"防火墙"工程,就新牧区的火灾预防和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阿勒泰地区是全国和新疆自治区的重要牧区之一,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等农牧业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当地农牧户也面临各种生产生活压力,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本文通过对阿勒泰地区牧民进行随机入户调查, 探讨了牧民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并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牧民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为市场风险、就业风险、子女教育/婚姻风险、医疗风险等,牧民最担心的生计风险为子女教育/婚姻问题,其次是医疗风险.2)牧民最常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政府救济,也会采取寻求他人帮助、社会保险、出售资产、外出务工等应对策略,最少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孩子辍学.3)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是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次之,社会资本影响最弱.从提高牧民生计风险抵御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牧民稳定定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牧民永久定居问题,实现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努力改善阿坝州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现实要求,阿坝州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州农牧区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一百个特色魅力乡镇、一百个精品旅游村寨和一百个幸福美丽村寨(简称"三百"示范工程①),以及按照一村多点、一村一点或多村一点的形式建立牧民永久居住点(牧民定居工程②),以此来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奠定农村可持续发展基础。根据实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就如何结合两个工程切实加强阿坝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研究在牧民定居背景下的畜牧业发展现状,探寻其中存在的矛盾和可行的解决途径.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的手段,调查了红原地区目前的牧民生产生活状况,从畜牧业发展的三个环节:饲草、养殖、产出中的一些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草场与畜牧、定居于游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合作化经营、合理利用草场,有效缓解生态压力,同时发展其他产业,使一部分人得以有条件脱离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化基本路径是城镇化,而其中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基于老年父母的抚养、子女入学、文化认同及其社会身份获得等多种因素的考量,返回户籍地城镇置业安居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主要选择。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主体性选择,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纳入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思路上来,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中小城镇置业、定居,并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中小城镇置业、定居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许多农村小学生到乡镇街上(以下称之为镇区)择校,家长也在镇区陪同,成为特殊的镇区人口,属于就近城镇化行为。农村居民虽然生活在镇区,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可能不适应。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探讨这些特殊人口在镇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社会融合度和在镇区定居意愿。研究发现,受访者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没有长期定居意愿,但是社会融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世世代代,蒙古牧民们驱着成群的牛羊,携带着帐篷和生活用品,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逐水草而居。现在,随着农牧业合作化的发展,这种游牧生活已近结束阶段。有许多合作社已进入半定居状态,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经营农牧。有许多合作社则已经完全定居下来。离首都乌兰巴托七百多里的“劳动合作社”就是一例。这个社的社员们不仅就地修盖了学校、医院、疗养所和商店,还建造了宿舍。所在的那块草原已成为熙来攘往的村镇。走出帐篷,搬进房屋,这对于牧民及其家属占全国人口70%的蒙古人民来说,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以首都来说,现在还有半数的人口住在帐篷里。因此,这个  相似文献   

15.
邢碧云梁静  卫婧菲 《科技资讯》2014,(6):131+136-131,13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定居工作和生活,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城市资源短缺,城市环境被破坏,城市住房紧缺等等。本文根据当今城市用电情况引入了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用电问题,并阐述了城市中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相关部门进行分段配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一直是内蒙古牧区的一个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从牧民收入、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内蒙古18个贫困牧业旗的经济现状.结果表明,贫困牧业旗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区的整体水平,牧民的贫困现象仍然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贫困牧业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牧民收入单一、家庭收入风险大、贫富差距较大、剩余劳动力多,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十分明显 ,与之同时 ,游牧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从外源性变迁带来的内源性变迁 ,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和催生了其外源性变迁与内源性变迁的统一和谐 ,更进一步促进了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由此而产生正面的以及负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面对这种影响 ,以及如何处理因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 ,就成了我们着手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理解牧区城镇化背景下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逻辑及其生态影响, 以青海省玉树州3个村庄的搬迁牧户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 分析牧民在迁出地保有牲畜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数量变化及牧民的生态感知, 并根据斯科特关于道义小农的“安全第一”原则选择变量, 定量探究牧民保留牲畜行为和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搬迁牧户通过家庭分工、亲友代养和雇工放牧等多种形式保有牲畜, 作为融入城镇生活的适应性策略。牧户保有牲畜主要出于“安全第一”的需求, 经济收入较高的牧户兼具“理性小农”的特点。家庭人口规模大及非生计原因搬迁的牧户更倾向于保有牲畜。收入较高的牧户保有牲畜的概率更高且数量更多, 城镇就业人数较多的家庭保有牲畜的概率更低。牧户保有牲畜的适应策略受到社会关系和经济成 本等因素的制约, 可能难以维持。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并未直接增加迁出地的放牧压力, 但鼓励牧民通过搬迁实现减畜目标的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形式、返迁的可能性、行为动机的转变和留居户的牲畜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理解牧区移民现状, 对西部牧区普遍存在的自发型和政策型两种移民搬迁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选取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两个村为案例地, 通过田野调查,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及关键人物访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 政策型移民搬迁的搬迁规模更大, 时间更集中, 但自发型移民搬迁的牧民在寻找替代生计方面更成功, 牧民返乡意愿更低。进一步采用多层次的牧民迁移决策分析框架, 从宏观、微观和中观层次, 分别分析两种模式中牧民决策背后的机理, 指出城市拉力和社会网络是自发型移民搬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政策型移民搬迁主要受牧区推力和政府补贴影响。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将政府的一次性补贴转变为能够提高牧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形式, 拒绝“一刀切”式规划, 帮助潜在搬迁牧民构建与迁入地的社会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分析了陕西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定量方法 ,对陕西城镇化人口进行了预测。最后 ,就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提出了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