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综合防灾理论研究视角,在明晰山地城市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与空间形态、交通道路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研究方向的关联性。结合当前山地城市灾害发生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提高人居环境的健康、韧性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人员对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认识的不足及其导致防灾规划的欠缺,提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并对具体的规划内容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发展相对滞后的防灾体系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承灾体,一旦遭受灾害影响其损失也是巨大的。综合防灾是近年来我国城市防灾建设的新理念,强调建立能够统一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及应急的思路。针对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性质、内容和编制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编制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分析现状—灾害识别及分析—风险评估—规划对策—规划管理"的编制流程。  相似文献   

5.
何建辉 《科技信息》2010,(36):272-272
防灾公园是具有完善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平时供居民游憩、观赏、运动与健身。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产生完善的防灾功能,转换成防灾避难场所,为避难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确保生命安全。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防灾避难场所,也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原则,由城市的规划部门、园林管理部门、灾害管理部门等协商规划,提出规划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6.
开封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若干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十几年来抗震防灾规划理论与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抗震防灾规划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基于地震灾场的概念,利用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开封市特点,在开封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中引入了综合防灾,灾害管理和模拟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以内陆自贸区的标杆——襄阳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根据襄阳城市空间、道路系统、市政管线、高强度开发、城市景观等因素初步确定拟建综合管廊的城市道路,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法对已初选出来的道路进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适宜度评价,筛选出16条建设管廊的道路;确定了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布局,形成"干线-支线-缆线"三级管廊体系,并基于筛选出的16条建设管廊道路,具体给出了襄阳市干线、支线与缆线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图.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要对接城市整体规划,加强与道路规划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因素与道路交通因素,兼顾各种市政管线规划;结合各级规划的更新,动态调整地下综合管廊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多种灾害的频发国。《建筑标准法》融入了诸多综合防灾理念,主要、包括:多灾种综合防灾,建筑设备综合防灾,各种结构部件综合防灾,多种规划、地域和地区综合防灾,综合防灾理念贯穿建筑各个环节等。依据组织、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惩罚等,实施综合防灾理念。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多种灾害的频发国.<建筑标准法>融入了诸多综合防灾理念,主要、包括:多灾种综合防灾,建筑设备综合防灾,各种结构部件综合防灾,多种规划、地域和地区综合防灾,综合防灾理念贯穿建筑各个环节等.依据组织、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惩罚等,实施综合防灾理念.  相似文献   

10.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日本震害后城市公园发挥了强大避震疏散作用,总结出在城市有必要规划建设避震疏散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根据我国城市实际状况,对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灾公园实现功能所需要满足条件及其依据,具体包括:防灾公园规划的原则、类型、基本条件、地理位置的选择、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安全有效面积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日本震害后城市公园发挥了强大避震疏散作用,总结出在城市有必要规划建设避震疏散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根据我国城市实际状况,对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灾公园实现功能所需要满足条件及其依据,具体包括:防灾公园规划的原则、类型、基本条件、地理位置的选择、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安全有效面积等.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机构分散,防灾法规体系不完善,防灾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城市综合公园因其用地性质及要素分布,是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防灾区”。但是传统防灾避险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防灾避险功能,解放人力,实现高效管理。【方法】剖析目前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功能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缺陷,针对性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的数据。根据公园平灾结合的原则,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对平时和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探讨,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机制。【结果】通过在公园防灾设施上贴入RFID标签,将RFID手环下发避难者两种方式,再结合读写器读取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数据; 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下有序的公园门票管理系统、灾时避难者疏散数据收集系统、救灾物资智能发放系统,并制定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疏散、安置的工作流程,完善城市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体系。【结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综合公园的防灾避险机制能够合理、有序地掌握防灾设施的使用情况,实时、精准地把控避难者的流动信息,快速、便捷地分发救灾物资,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场所.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其中重点研究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种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公园在受灾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型公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机构分散,防灾法规体系不完善,防灾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市政管线综合及道路定线的规划工作是市政工程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随着资料数据的急剧增多、综合协调能力的较低,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鉴于GIS强大的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功能,本文研究了在GIS平台上建立市政管线综合及道路定线规划信息系统,并以北京市规划院市政数据为例,探讨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管理过程。该系统实现了对市政管线综合、道路定线数据的动态管理,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应用对比分析、分类归纳及实例列举等方法,研究了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的标准体系适应性,分析了"路-轨-管廊"大断面组合规划和横断面组合布设要点,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路-轨-管廊"大断面共建的可行方法。结果表明: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三种构筑物技术标准体系相互适应性性强,适宜于统一路由、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组合规划工作中,应严格按"路-轨-管廊大断面"的综合规划要求去执行,充分考虑预留措施和衔接手段。"路-轨-管廊大断面"横断面组合及布设过程中,应根据地下城市轨道区间段及车站段的不同特点,结合城市道路及城市综合管廊的相关要求统筹考虑。"路-轨-管廊"大断面共建时,对全部新建段可同步统筹建设;对涉及既有城市道路改扩建的段落,应合理安排建设程序,保证地面道路建设期交通组织,根据地下城市轨道区间段及车站段的不同实施方法并结合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在地震灾难发生过程中以及对灾后重建、城市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为指导,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布局结构为依托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笔者认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主要是城市防灾中避难疏散及短暂生活场所、进行紧急救援的场所和保障灾后重建和成复兴的据点,规划时应遵循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并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19.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应重视土地的防灾适宜性评价。概述了城镇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目的和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借助IDRISI软件,分析GIS—OWA方法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在决策策略上的区别,并计算了唐山市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适宜度。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