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种子休眠性是野生植物重要的适应性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可以分析种子休眠性强弱.通过人工杂交获得转抗虫基因栽培稻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三种组合的杂种,对杂种的F3代和F4代种子采用直接萌发、打破休眠后萌发、埋土15 d和30 d 4种不同处理来检测种子活力和萌发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杂种后代种子表现出较强的休眠性,转基因对种子活力和休眠性没有明显的影响,种子休眠性有随种子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提示水稻转基因逃逸后有在野生稻群体中宿存和扩散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可能会随世代增加而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水稻转基因逃逸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程林  韩飞  袁潜华 《贵州科学》2007,25(4):42-46
从1994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离子介导法获得世界首例转基因稻以来,转基因稻由于其诱人的经济价值,其研究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出现具有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逆境和其他优良性状的转基因稻.但是由于其环境安全性评价问题,转基因稻一直未能允许商业化种植.本文综述了转基因稻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包括转基因稻基因漂流的途径、条件,转基因稻向栽培稻、野生稻和杂草稻的基因漂流,以及关于基因漂流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稻是否会通过基因逃逸导致生态风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外源基因从转基因稻逃逸到非转基因稻品种或其野生近缘种有可能导致生态风险.通常转基因逃逸必须满足如下3个条件:(1)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空间上分布重叠,相邻生长;(2)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时间上花期相遇;(3)栽培稻与相关近缘野生种在生物学上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且杂种后代能正常繁殖.总结分析了栽培稻及含AA基因组近缘种的地理分布、开花习性、种间杂交亲和性以及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之间基因流的研究结果,探讨转基因稻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逃逸到环境中而导致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过量表达内源EPSPS基因不仅能够提高栽培稻对草甘膦除草剂的抗性,还能在不施用草甘膦的条件下提高转基因栽培稻与杂草稻杂种后代的光合速率.由于叶绿素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探索了过量表达EPSPS基因是否提高栽培稻与杂草稻杂种后代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以EPSPS转基因栽培稻(EP_3)及其与杂草稻两个组合的F_3杂种后代分离群体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含EPSPS转基因和不含EPSPS转基因杂种后代群体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含转基因EPSPS的栽培稻×杂草稻后代群体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高,在培养至30d的时候,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高了86.89%和22.58%;培养至60d的时候,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高了72.82%和51.30%.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3个关键基因GLUTR、CHLH和PORA的表达显著上调.因此而做出如下结论,EPSPS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以通过调控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进而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了解水稻转基因是否影响野生稻基因传递的频率,对于评价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不含转基因和含转基因的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杂种F2群体,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F2群体各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以连续卡方分析了F2群体相关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观察值是否符合理论分离比,同时对各位点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并对实验群体所需的最小样本量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两个F2群体分别有25.93%与33.33%的位点出现了显著的非随机分离,非转基因与转基因F2群体分别在偏态分离位点数与偏离亲本方向上出现一定差异,并观察到连锁不平衡位点.实验个体数应不少于280个才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外源转基因在杂种后代群体中会因为选择而影响基因分离,进而影响杂种群体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6.
杂交-渐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人工杂交和自交构建的3个杂草稻杂种F2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了解各群体中来自双亲不同位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并以此揭示在杂草稻的杂交-渐渗过程中双亲基因的传递是否受到自然选择而发生非随机分离.采用微卫星(SSR)和插入/缺失(InDel)分子标记,检测了F2群体各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以连续卡方(X2)方法,检验了F2代群体各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观察比值和理论比值是否相符,检测配子或合子选择对偏态分离造成的影响,对3个F2群体分子标记的各两两位点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卡方统计检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均出现显著的等位基因非随机分离,配子选择对非随机分离影响较大,某些基因位点存在显著关联关系,表明杂草稻的杂种后代群体在杂交分离过程明显受到了自然选择,这一结果为杂交-渐渗在杂草稻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遗传和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稻田直播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比较杂草稻与水稻籽实之间的形态差异,能够为进境检验检疫中杂草稻的鉴别提供技术参考.从上海郊区(县)稻田内采集了包括杂草稻和水稻的98份样品,定量地测定了这98份样品的籽粒长和粒宽、籽粒长宽比、小穗长、芒长及株高,并对籽粒的颜色进行了分级.基于以上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发现98份样品可以区别出3组,分别包括57、33和8份样品,结合落粒性、穗形、种皮颜色及成熟时间等性状,明确组1为杂草稻,组2为栽培稻组,组3为少量形态上介于杂草稻和栽培稻的样品.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无度量多维标定这两种排序方法对98个样品进行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各样品间的形态差异特点.方差分析发现,上海地区的杂草稻在粒长、粒宽、粒长/宽和小穗长这4个指标均显著地大于水稻,但是两者在株高和芒长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密度对有色稻抽穗期叶片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糯(Y4)和红粳(Y5)两个有色稻为材料,设5种不同的栽培密度,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有色稻的叶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有色稻叶片干物质积累增加,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单峰变化,上3叶叶片夹角和叶绿素含量减小。Y4和Y5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2万/666.7m^2和16万/666.7m^2,且Y5耐密性较Y4强。  相似文献   

10.
云南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糙米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糙米总黄酮含量,本实验分别以143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与滇屯502,241份云南粳稻核心种质与合系35配制的杂种F6,BC2F4,BC3F3,BC4F2为材料,采用比色法对其糙米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后代黄酮含量高于粳稻后代;有色米高于无色米;不同世代的黄酮含量(mg/100g)情况籼稻后代是轮回亲本(236.26)BC2F4(224.69)BC4F2(222.36)BC3F3(210.19),但差异不显著;粳稻后代是BC4F2(244.42)BC2F4(239.58)轮回亲本(227.21)F6(220.03)BC3F3(190.91),其中BC3F3代极显著低于BC2F4,BC4F2代.筛选出的粳稻后代(白镰刀谷/合系353)是供试材料中含量最高的,达到1267.62±54.79mg/100g.  相似文献   

11.
特种稻米营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凯氏定N法、分光光度计及原子吸收仪分别测定蛋白质、P及Ca、Fe、Zn的质量分数,目的是比较黑米、红米、与普通稻米的营养差异. 研究表明,特种稻半糙米(红米、黑米)的蛋白质,矿物质(Fe、Ca、P、Zn)的质量分数高于普通稻米,与普通精米比较Fe、Ca、Zn达显著水平,蛋白质、P质量分数达极显著水平. 上述营养成分普通糙米与普通精米比较,矿物质(Fe、Ca、P、Zn)达显著水平,蛋白质质量分数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特种稻米营养成分质量分数较高主要是由其遗传特性所决定,稻米加工方法不同也会引起养分质量分数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的7 个鉴别品种为材料,对可溶性水稻凝集素与水稻稻瘟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 个鉴别品种,不论抵抗或感染稻瘟病品种的稻胚凝集素都有较高的凝集活性(25~28),在SDSPAGE中都呈4 条带,且位置相同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可溶性水稻凝集素活性均测不到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表面结构检测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壁表面糖外被是半乳糖,可溶性稻胚凝集素是与N乙酰葡萄糖胺专性结合以上结果说明可溶性水稻凝集素与稻瘟病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田甲烷排放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产甲烷菌所产生的甲烷相当一部分被甲烷氧化菌所分解 ,剩余部分主要通过水稻植株释放 ;土壤Eh、土壤类型、施肥种类等均对甲烷排放通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米/大米半固态酿制米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大米/红米两种原料半固态发酵试验对米酒出酒率和感官质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米和大米的原料出酒率、淀粉出酒率分别为52.01%和52.50%、71.65%和70.42%,大米的出酒率比红米略高;红米和大米酒的总酸、总酯分别为0.20 g/L、0.12 g/L,0.27 g/L、0.15 g/L,大米的总酸和总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徒手切片观察了红色水稻色素着生位置,并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了四种微量元素(Fe、Zn、Se、Ge)的含量,比较红宝石、杂交红米和普通白米中微量元素含量,以确定其营养差异.实验结果如下:①其色素主要存在种皮和果皮中;②微量元素铁(Fe)、锗(Ge)主要存在糙米的种皮和果皮中;③红宝石糙米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和四种微量元素总含量均高于普通白米,说明红宝石营养成分含量高,并且由其遗传特性所决定.微量元素锗(Ge)、硒(Se)含量在杂交红米中与亲本常规红米中的含量持平,说明通过杂交方法来提高保健稻  相似文献   

16.
干燥温度对水稻颗粒爆腰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相同的干燥周期,不同的供热方式(高温供热与低温供热),稻谷在双循环红外辐射与热风联合的振动流化床上的脱水量及爆腰增加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温供热(最高温度46.5℃)比低温代热干燥(最高温度35.3℃)时效果好,即前者脱水量为后者的2.2(2.53/1.15)倍,后者爆腰增加率为前者的5(2.5/0.5)倍,因此,研究合理的干燥工艺过程,对保证稻谷的品质和活性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连作晚稻田中的秋籼,对连晚直播粳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含籼1%减产2.5%,但未选显著标点;含籼5%减产17.0%;含籼10%减产22.1%;含籼超过15%减产32.6%以上,均达到极显著标点。所以,连晚直播稻的含籼率临界值为1%。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锐减。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大米为原料,分别以陕北大红枣和金丝小枣为辅料,采用两种形式:枣干和枣汁,在不同的时间添加不同数量的枣进行枣黄酒和甜枣黄酒酿造的研究。另外,还对两种发酵型式(即温度先高后低和先低后高)的规律进行了描述,制定了新的工艺流程,酿造的枣黄酒具有传统米酒的风格,风味正常,甜枣黄酒也接近一般糯米甜黄酒的标准,开发出的工艺周期短,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米糠蛋白活性肽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酶法水解米糠蛋白制备米糠活性肽的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不同料液比、pH值、温度和提取时间对蛋白水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优化实验得出酶水解米糠蛋白的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37℃,加酶量为0.5%,酶解时间是3h,酶解pH值为9.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法和三氯乙酸酸溶法相结合,是一种很理想又有效的制备蛋白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48%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和40%EC(台湾惠光集团)60mL/667m^2防治单季晚稻第五(3)代稻纵卷叶螟效果优良,其防盗已超过需要取代的剧毒农药50%甲胺磷AS100mL/667m^2,位居各参试农药之首,其中以毒死蜱(陶氏益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