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长三角医疗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构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合成单一化指数,测算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医疗服务供给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总体的差异化程度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上均存在着正相关性,且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现象更明显;两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耦合协调关系显示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宁波市、苏州市等协调度较高,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安庆市等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性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关系较为直接。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河南省2000—2010年的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并进行相关和协同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公共服务水平增速较缓,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提出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持续、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经济发展子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子系统建立二者协调度评价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4年与2013年2个时间截面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全省经济在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下,城市间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自东向西形成明显梯度格局.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间差距亦呈扩大趋势,但差异小于经济发展的地市间差异;空间上呈自东北向西南差异递减、"双核"结构仍在强化的特征.3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上升,但协调度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耦合特征,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半岛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2006年~2016年城市发展综合得分进行排名,评价其耦合协调性并分析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2006年~2016年山西省城市“经济—环境—生态”耦合协调性分为五个等级,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半包围结构,太原市耦合协调性最好,忻州市耦合协调性最差;从时间上来看,山西省2006年~2016年耦合协调性虽有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全省协调性发展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落实关乎人民幸福获得感,涉及人民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越来越渴望能够深度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但现阶段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态势极为不平衡,特别是很多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落实不到位,供给效率与农民体育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提升供给效率,满足农民多元体育需求成为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精准扶贫"的"精准"执行逻辑,通过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落实执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逻辑,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出大胆尝试,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借由服务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体育产业经济.  相似文献   

7.
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是指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是区域科技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赋予了新的内涵:如科技与经济的同步性、互动性、匹配性、历史延续性以及不同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性等.根据这些内涵.遵循可操作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原则,设计了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市及其各区县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区域土地生态问题凸显,土地生态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济的发展是驱动土地生态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基础-结构-胁迫-效益"和"总体-结构-效率"为框架,构建"土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26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实现土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土地生态优势型县市区数量(82个)多于经济优势型(44个),呈现以中北部地区为中心向外围经济优势逐渐减弱、土地生态承载能力逐渐加强的态势.(2)研究区土地生态和经济发展耦合程度较高,但是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仅有15个县市区处于过渡协调发展类,其他区域均为失调类型.(3)各县市区协调系统的协调性在全局和局部均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征,协调度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南中北部,低值集聚区主要在河南东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城乡发展协调性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淮河流域29个地级市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淮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以郑州、扬州、徐州(济宁)连线成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最高,三边区域次之,中心区域最弱;城乡协调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协调性越好;淮河流域城乡协调程度可以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和严重失调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宿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与协调性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宿州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断优化;2000年协调度最低,其值为0.287,2010年协调度最高,其值为0.732;2000~2004年期间协调性缓慢上升、略有反复,2004~2008年呈加速上升态势,2008~2010年为协调性高速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正向变化,对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宿州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协调性逐年上升主要是因为宿州市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进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5):108-114
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取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样本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4—2018年河南省的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逐步提升,两系统间互动明显,耦合度不断加深,耦合协调度也逐年提升,整体态势较好.总体上,河南省旅游经济系统发展速度优于交通系统,但其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都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交通发展的短板效应也对二者的耦合协调起一定制约作用.河南省应加快入境业务开发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完善空中交通网的布局,推动提升两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2.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是由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文章构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广西为例,采集了1978—2009年的数据,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来测算协调系数、协调发展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其2008-2019年农业经济和水资...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很快,但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核心指标权数和一般指标权数,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统计指标的权数作量化处理,得到河南省的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达到有效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保证河南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揭示市域城乡协调时空特征,为实现乡村振兴寻求策略.通过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1、2016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河南省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愈发显著;(2)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差异鲜明,呈现自西向东阶梯式递减特征;(3)城乡整体耦合状态趋好,耦合区域南北分异显著;(4)2006-2016年河南省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不断优化,地域间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分布上由西高东低演化成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四周减弱,再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的格局.未来应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基础上,各市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节点,建立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广东省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选取14项经济指标,定量评价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东省交通优势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广东省分为五个协调类型区,并对各种类型区进行分析和提出发展对策。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广东省的交通优势度和区域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的科学评价,为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模型及区域比较分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省域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与3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最低;市域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结论发展经济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时还应加强城乡自然基础、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城乡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优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各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实现不同省市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的不断降低,则是缩小省市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保证.构建了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函数,并应用变异系数法评估了中国29个省市近年来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差异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三大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及三大经济带之间也呈现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的协调性与综合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发展水平.选择区域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根据集对分析的思想,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与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可为山东省不同县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吕飞英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03-106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提升县域科技产业竞争力。搭建全省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整合全省科技人才资源,通过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开发各项科技人才服务新业务,提供培训服务及合格科技技术经纪人。建设研发的公共平台,开放科技人才库等运作,使科技人才的力量辐射全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不懈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