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谈论当前的美苏关系时,人们对布什总统5月所提出的“超越遏制”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而且诸多评点。我认为美国的“超越遏制”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理论框架,但它的提出确实表明美国对苏政策已作了进一步调整。首先,美国决策层开始认为,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符合西方利益的发展势头,西方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从以往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对苏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思路中跳出来,在确保美国安全战略稳定的前提下,对苏联的改革给予“支持”,以促进苏联内部进一步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第二,美国认为苏联仍然是它的主要对手,苏联对美国长期构成战略威胁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往“行之有效”的“遏制”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超越遏制”只是策略改变,是在新的条件下对“遏制”战略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建  相似文献   

2.
美欧矛盾近几个月来,围绕西欧同苏联的天然气管道交易,美国同西欧之间的争吵空前激烈,大西洋两岸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纠纷的由来是,西欧国家同苏联经过六年谈判之后,去年底和今年初以来陆续签订了向苏联购买天然气的合同,同时承担为苏联提供资金、技术和管道设备。美国多次表示反对而无效。6月18日,里根总统突然宣布,扩大对苏经济制裁,禁止西欧的美国子公司和持有美国许可证的西欧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这项禁令定于8月21日生效。美国商务部还宣布,任何外国公司如违反禁令,它将被禁止从美国得到“商品或情报”。  相似文献   

3.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谈。会上,三首脑就德国、波兰、南斯拉夫、联合国等战后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①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苏、美、英还讨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结果,三国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而作出了直接牵涉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这是  相似文献   

4.
欧战开始以后,苏德之间以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加秘密议定书为基础,维持了近两年的表面友好关系。在此期间,苏联赢得一定时间,从事国防建设,并建立起旨在防范德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东方战线”。希特勒则避免了两线战争,得以放手地征服西欧诸国。不过,他把在欧洲的一切侵略扩张行径都当作“向东方进军”的准备工作。至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苏德关系就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1963年,法国著名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出版了《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一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5年以苏奇科夫为代表的苏联文艺界,与加洛蒂展开了长期的论争,影响深远。在这一次论争中,不仅加洛蒂本人的现实主义观得以成熟,而且更为有趣的现象是,70年代苏联文艺界提出“开放体系”,一反以前强烈的反对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加洛蒂文艺观对苏联文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最近,法国“斯波特”地球资源观测卫星从832公里的轨道发现并拍摄了苏联海军一个秘密大型弹道导道核潜艇基地。它位于苏联北部的巴伦支海苏联科拉半岛的格列米哈,因而被称为格列米哈核潜艇基地。这个基地是经过了改建的,现在它被用于支援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苏海军北方舰队新的“台风”级核潜艇。苏军现有五艘“台风”级核潜艇服现役,另有三艘在建造之中,每艘长170米,运载20枚SS—N—20型弹道导弹。从这个秘密基地可以攻击美国本土的重要目标和西欧的许多目标,从而扩大了苏联  相似文献   

7.
美国一心想把苏联和西欧天然气管道工程交易问题纳入对苏制裁,费尽口舌,可是现在由于西欧主要三国(西德、法国、意大利)已与苏联签订有关合同,看来是阻拦不住了。然而,美国仍在运用经济手段以期拖延管道工程。  相似文献   

8.
巴黎协定是怎样“通过”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巴黎协定中关于在“西欧联盟”范围内武装西德的议定书。十二月三十日,法国国民议会又就孟戴斯—弗朗斯政府要求批准这个议定书举行信任投票,以二八七票对二六○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美国和英国的统治集团公然进行恫嚇和干涉的结果,是法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把它们的階级利益放在民族利益之上和孟戴  相似文献   

9.
战后40余年来,关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即所谓的秘密协定)是否存在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史学界的历史之谜。现在,苏联新领导人在“新思维”的指导下已陆续披露了一些可以释疑的情况。第二次大战结束后,1948年美国国务院出版了《1939—1941年的纳粹苏联关系》文件集,首次公布了“盟国缴获的德国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的全文。其主要内容是,在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将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为界,双方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以那  相似文献   

10.
“强硬态势”美国里根政府上台伊始,对苏联摆出相当强硬的姿态,宣布大量增加军费,扩充军备,五、六年内要“纠正同苏联军力对比的不平衡状态和恢复美国的战略威慑地位”,强调“联系政策”,即同苏联谈判,开展贸易和改善关系均以苏联是否收敛、克制扩张行动为前提;在苏古向萨尔瓦多反政府游击队提供武器的问题上,把那里的争夺视为制止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试验场”;强调要同盟国密切磋商,协调抗苏步骤等等。摇摆与“调整”几个月来,里根政府的这一对苏态势总的说来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科学技术(包括军事科技在内)水平上,苏联仍然落后于美国。为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苏联极力想从美国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引进美国先进的电子计算机。针对苏联的这一需要,美国把向苏联出口计算机作为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之一,希图用“甜头”来吊苏联的胃口,推行“缓和”战略。去年,当苏联当局监禁金兹伯格等持不同政见者时,美国政府为对苏表示强硬姿态,曾拒绝批准美国控制仪器公司向苏出售先进的赛伯——76电子计算机。今年上半年,当卡特政府急欲同苏联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时,又重新决定同意向苏出售电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里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使人想起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联系”原则。华盛顿处理对苏关系的这条指导原则,是里根就职伊始即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亮出的。三个多月来,他反复说明,美国是否同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都要把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考虑。里根说:“我们不能坐在桌子旁边进行谈判,除非我们在谈判桌旁把正在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也考虑进去。”里根表示要奉行“联系”原则,应该说,是颇有战略头脑的。因为,既然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联系而服从于它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处理对苏关系,也就自然要着眼于抵御其全球扩张,而不能为暂时的局部的事件所左右,更不能追逐蝇头小利,丢掉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2月8日向国会提交了1983年度《国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里根政府上台以来第一次提出的国防报告,它集中了阿富汗事件后在美国逐渐占上风的对苏强硬派的主要军事主张,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对抗苏联的军事战略思想。《报告》主要突出了以下三点:加强常规力量,作好与苏联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实战准备;在对广大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中,应付苏联的现实威胁,采取从  相似文献   

14.
问: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是怎样开始的? 答: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始于1969年11月17日。而对这一谈判的酝酿则要早得多。1964年1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致函日内瓦18国裁军会议,建议荧苏在1963年缔结核禁试条约之后,对战略进攻与防御武器实行“可核查的冻结”。由于当时美国核力量处于明显优势,“冻结”对苏不利,因而遭到苏联的拒绝。五年之后,苏联的核武器有了长足进展,美苏谈判才得以进行。会谈原定于1968年10月约翰逊访苏时进行,由于当年8月20日发生了苏联出兵捷克斯洛  相似文献   

15.
苏联和美国在日内瓦核裁军谈判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法国的态度,特别是它对苏美在外层空间的武器竞赛的态度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去年6月,法国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会议上就率先表示反对“在外层空间进行军备竞赛”,主张严格限制反卫星系统和禁止定向能武器。这次,在美苏日内瓦谈判开始前的1月3日,密特朗总统表示希望日内瓦会谈将有助于“最终可靠地开始把军备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的裁军进程”。到1月7日,法国对外关系部公开表示希望美苏谈判能导致“这两个拥有最大军备的国家”“大量和均衡”地削减各自的核武库,使双方核武器减少到最低水平,并重申了去年6  相似文献   

16.
7月13日至16日,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访问了英国。这是谢瓦尔德纳泽一年前就任苏外长以来第一次访问西欧国家,也是近十年来苏外长对英国的首次访问。这次访问是在英苏关系进进退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引起国际舆论的瞩目。近年来,英苏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苏联对英国参加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拒不接  相似文献   

17.
1983年被称为“欧洲导弹年”,意思是说美苏中程核导弹之争是西欧形势的焦点。确实,这一年里美国、苏联、西欧三方围绕着美苏日内瓦中程核武器谈判进行了一场复杂的斗争。美国想用手中的“纸导弹”压苏联把SS—20导弹削减到零,或者使双方拥有相等数量的中程导弹。苏联则坚持自己应拥有相当数量的SS—20导弹,不允许美国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上了天,美国“优势”的神话最后地破产了。西方国家的舆论发出一片惊呼,连有些上层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也不得不变得清醒一些,开始比较现实地重新估计局势。从苏联政府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和平倡议以来,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了,下面摘译的四篇文章就代表了这种趋势。莫克是法国社会党的首脑之一,战后曾任法国内政部长,后来出任法国出席联合国裁军小组委员会代表。凯南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通”,曾任美国驻苏大使,卸任后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普曼是美国有名政论家,“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专栏作家,是美国垄断资本的代言人之一。苏兹贝格是“纽约时报”的大股东,该报的言论常常反映华尔街的意见,在资本主义世界有不小的影响。他们在下面四篇文章中,关于裁军问题、关于德国问题、关于美国扩军备战问题、关于美国援外问题等,都较以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这些人物都是坚定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甚至是帝国主义的立场上的,他们的观点和西方国家的广大人民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相似文献   

19.
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一九七七年,由于苏联从中挑拨,索、埃(塞)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争议的欧加登地区打起了一场“沙漠战争”。苏联打着“国际主义”旗号,派出高级军事指挥人员和古巴雇佣军“协同”埃塞俄比亚军队同索马里交战。一九七八年三月,索马里从欧加登撤军。但是,战争的硝烟并未熄灭,当地的西索马里阵线的游击队同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战斗仍在进行。下面摘要译载的是一篇现场报道,原载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的美国《新闻周刊》。人们从中可以看出,非洲之角的局势不能稳定,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苏联在非洲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就是苏、古在那里的军事“存在”。苏联的军事“顾问”、古巴的军队,决不是什么“国际主义战士”,而是一伙无恶不作的征服者。因此,他们受到欧加登人民的严惩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20.
苏联侵占阿富汗,增兵印度洋,进逼“石油咽喉”波斯湾,继续伙同越南侵略柬埔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应。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某些对抗措施,对苏联的南下加以制约和戒备。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美国政界和外交界人物在对苏政策问题上久已存在的内部分歧和争执也很尖锐,有的甚至是带有战略性的。本期刊登的《美国的“鹰派”与“鸽派”》一文,试图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些情况和背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