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 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均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3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可见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匿名方式对821名大学生进行校园氛围、手机依赖、社交焦虑以及自我控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知校园氛围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β=-0.353,P0.001),其中社交焦虑在两者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校氛围对社交焦虑以及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均受个体自我控制高低水平的调节作用(β=0.533,β=-0.362,P均小于0.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2 05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关系,而开放性、谨慎性和宜人性对移动社交网络有显著负向相关;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别在神经质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起到调节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影响,并且高神经质的女生更易产生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5.
选取354名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拖沓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拖沓行为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以及拖沓行为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优柔寡断、自我否定、自卑维度和拖沓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行为迟滞、责任心缺乏、自我否定和拖沓总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拖沓维度中的责任心缺乏、自我否定、自卑和时间管理缺乏与追求成功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优柔寡断和焦虑与追求成功动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责任心缺乏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而拖沓的其它维度与避免失败动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责任心缺乏和时间管理缺乏对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否定、行为迟滞和责任心缺乏对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7.
采用社交焦虑、自尊和心理弹性问卷,通过自评的方式获得了由581位年龄范围在16岁到24岁的大学生自愿者组成的样本。结果表明:社交焦虑对心理弹性和自尊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心理弹性正向预测自尊;心理弹性在社交焦虑对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论:社交焦虑、心理弹性和自尊三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拥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的自尊受社交焦虑的负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职业价值观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使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最重视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前景和成就实现,对兴趣性格与工作的匹配度关注最低;职业价值观与大五人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倾性、责任心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宜人性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95名(男177,女118)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篮球和排球比赛的运动员赛前情绪与训练满意度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大学生运动员赛前情绪与训练满意度特点,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训练满意度对赛前情绪影响作用较深或预测作用较强的依次是:躯体焦虑、自信、社会期待焦虑和个体失败焦虑。个人贡献、队友协作和成长进步对个体失败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自信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的因素包括民主行为、信心投入、队友竞争和队友协作;对社会期待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的是个人贡献和个人关怀;个人关怀、成长进步、队友竞争和日常管理对躯体焦虑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果提示,使大学生运动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应以提高其自身满意度为重点、教练员满意度为保障、队友和组织管理满意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与其社会支持和感觉寻求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使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感觉寻求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某院校4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r=-0.335,P0.01),与感觉寻求存在正相关(r=0.557,P0.01);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去抑制对网上色情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网上色情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与社会支持和感觉寻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依赖和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网络依赖测量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武汉某高校文理科学生341人进行施测。分析得出结果:(1)神经质和精神质与网络依赖行为成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不显著,社会掩饰性与网络依赖行为成显著的负相关;(2)神经质、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网络依赖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预测系数非常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Atiken学业拖延量表和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学业拖延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3)学业拖延在手机依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交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心理认同、增强社交能力、提高自信水平。同时,网络社交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道德弱化、隐私焦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交文化,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使用中学生心理素质简化版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对919名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青少年进行了测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焦虑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各维度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且均能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3)性别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与社交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男生的个性品质对社交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从社会影响的内化视角探究员工朋友圈社交行为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揭示了朋友圈社交行为对知识共享意愿的不同程度感知差异性的差异化作用。通过对255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职场友谊完全中介了朋友圈社交行为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职场友谊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着积极影响;感知差异性负向调节了"朋友圈社交行为-职场友谊-知识共享意愿"的前半径,即感知差异性水平低的员工通过加强社交互动会增强职场友谊,而感知差异性水平高的员工则会因为过度的社交互动而削弱其职场友谊。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方便取样对选取的264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中文版、感戴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1);大学生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戴广度与深度在这一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8.59%和24.14%。结论:家庭功能可以较好的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同时又通过感戴广度与深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使用新浪微博的204名大学生的调查, 发现线上社会支持、社交媒体使用和社交自我效能感之间显著相关, 它们之间的关系因社会支持类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把社会支持看成一个整体时, 社交媒体上的社交互动在线上社会支持对社交自我效能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随着社交媒体的社交互动增多, 线上社会支持对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正性影响越来越显著; 而从线上社会支持的归属感维度讲, 社交媒体上的社交互动在线上社会支持和社交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归属感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交互动, 由此提升其社交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以及线上行为如何影响线下心理与行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究大学生自信心与获奖经历的关系,为大学生合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自信问卷与获奖经历问卷对324名在读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差异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来对其进行探究,所得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信总分,整体自信,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学生性别与获奖经历有显著相关性;动手操作,专业自信,外语交往,同学他人,家长教师,健康与体质,仪表长相,综合确认,总体肯定等自信因子与获奖经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获得不同数量级别的各类荣誉证书的大学生在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上有显著差异,且都是数量级别越高,其得分越高;获奖经历和学生性别对自信心有显著预测作用,且获奖经历的预测力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对江苏5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情绪稳定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Aitken学业拖延问卷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8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无聊倾向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无聊倾向、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相关;3)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水平,显著负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拖延水平;4)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