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平孝义祁氏宗族,号称"山西南祁"。明季由山西洪洞迁居高平孝义。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特别是清朝以来,家族人才辈出,地位显赫,俨然已经成为高平地区的大姓望族,官宦世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祁氏家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体宗族建构活动,包括修族谱,营坟墓。本文主要以高平孝义祁氏宗族为个案研究,摆脱以往宗族研究的模式,一方面从宗族建构过程出发,利用家谱、碑刻、坟墓等资料,重点关注祁氏宗族自身发展历程和宗族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宗族实践观的运用,探讨明清以来华北宗族自身发展的脉络,深化我们对华北宗族的重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宋代宗族的登场与唐宋变革息息相关,在此社会历史环境下,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代之兴起的是官僚士大夫家族,中国宗族进入了大官僚宗族制时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宗族出于自身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必定会与社会进行互动。在宋代社会流动较快的背景下,家族会进行诸如置办族产、赡济民众和公共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血缘家族或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社群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式之一。由于闽西客家地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自然村落较小,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自然导致血缘聚居宗族社会的形成。永定规模宏大的方圆大土楼就是客家家族或宗族聚居的最好形式。在传统社会里,永定土楼的血缘宗族同时又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宗族组织同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永定土楼血缘聚居宗族管理社会模式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家族伦理制度所形成的观念上的原因,又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原因。永定土楼客家人血缘家族聚居模式直接导致宗族管理制度的形成,也导致血缘宗族社会的形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宗族、科举、士绅这三者有很密切的互动关系,宗族通过科举不断的向上流动,产生了许多拥有功名和官职的士绅。而士绅在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后,反过来又加强宗族的建设,帮助族人提高科举能力,将自己的荣誉通过朝廷的封赠制度封赠给自己的父祖辈,使得宗族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当宗族建设完成后,其科举成绩不断提高,宗族逐渐完成士绅化,宗族的士绅化使得家族、宗族制度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王权政治的广泛和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 ,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 ,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 ,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 :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 ;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作功能 ,其次才是政治功能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 ,宗族组织实际上一直存在着 ,改革开放后它则从隐性转向显性。这样的表述可能会更接近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6.
家族法是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起着管理宗族、辅助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家族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宗法浓厚的奴隶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家族法的雏形,隋唐以后至清代逐步成熟直至完备。家族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封建伦常秩序、财产关系、婚姻继承、祭祀、族谱及惩罚等。  相似文献   

7.
清代宗族法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族法的最高成就。前人对宗族法的研究多囿于宗族内部,未窥全豹。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自下而上地全面探讨清代宗族法借助家长专制、祭祀之礼、宗族力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了解封建统治延伸到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过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认识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家族组织曾是中国农村国家和农民之间必经之中介。新中国成立后,家族受到严格抑制和打击,家族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在体制和制度的层面被彻底剥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传统社会重要因子的家族组织,在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再次显现。对历史上典型的宗族村落——安徽省宅坦村进行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显示:虽然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家族组织结构功能发生了变迁,中国农村社会家族的重构也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族组织,但是大量事实证明,家族组织赖以存系的3个基本维持机制并未消除,在农村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二元体中,家族组织不断嬗变并与现代化因素交互生长。  相似文献   

9.
“冬”是仫佬族社会生活中长期以来起着很大作用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出现最迟在元代,是随着仫佬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出于划分不同血缘关系、居住地、耕地等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长期存在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结果。“家庭──房族──冬”构成了仫佬族社会等级式的宗法家族形态。这一结构中诸如族权、神权、家长权等宗法特权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冬是一个宗族组织。同时,随着国家政治力量的作用,这种宗族组织有向地域组织转化的倾向。因之,冬既是一个宗族组织,又是一个地域组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赣南井前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关系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庙与宗族整合的方式,并指出以井塘庙张公、赖公信仰为中心所形成的跨村落、跨宗族的祭祀圈既是不同宗族之间的粘合剂,又是地域乡村联盟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宗族是我国农村最古老的组织,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对人类的繁衍、生存与发展作用巨大,新时期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近30年关于农村宗族的研究涉及到农村宗族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宗族的复兴、农村宗族变化、农村宗族功能等多个方面内容,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村宗族进行了探索,但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研究结论也存在争议,对待宗族的态度不客观,对农村宗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居多。跳出传统静态思维,结合历史和农村的现实,用一种包容辩证的动态思维看待宗族,所得出的结论将会更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孙中山对宗族的肯定评价与珠江三角洲宗族社会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孙中山的宗族观,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所蕴藏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家族法是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起着管理宗族、辅助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家族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宗法浓厚的奴隶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家族法的雏形,隋唐以后至清代逐步成熟直至完备.家族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封建伦常秩序、财产关系、婚姻继承、祭祀、族谱及惩罚等.  相似文献   

14.
运用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从家族意识角度来阐释浙江籍海外华人向侨乡汇款和在国内投资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认同情感延伸到对宗族、侨乡和祖国的认同。这种认同使海外华人即使获得国外国籍,依然保持与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提出,华人群体尤其华人二代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需要在文化相对性的宽容基础上加强与西方文化沟通,从而促进华人移民群体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各地的祭礼习俗的历史考察说明,华北宗族的外在物化标志,即起着功能性作用的宗族聚合手段很少见,但在宗族的象征文化方面则呈现较显著的迹象。与华南的弗里德曼式的宗族相比,华北的宗族是表达性的、文化性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性的。当然,从完备的宗族要素角度来审视,华北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伦理教化的重要工具,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先秦时期"孝"的观念。《诗经》中"孝"所关涉的对象不同,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时间分布,这与《诗经》的篇章分布直接关涉。"孝"的对象为宗族祖先时,主要是在西周前期和中期,对象为父母时,主要在西周晚期至春秋中叶。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与当时家族形态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民间丧葬、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制是制度化的伦理,扮演着社会控制的角色。丧葬与祭祀礼是形形色色的礼制规范中最重要的环节,宋代政府规范民间丧葬与祭祀礼仪,明确丧葬礼仪等级规定,以此确立民间精英及大家族的地方权力场域,形成地方社会整合的核心权力,而宋代民间大家族则通过家族墓祭与祠祭礼,团结家族成员,建构族长权力,加强对宗族成员控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30年代林耀华先生就对义序宗族进行了研究 ,80年代中期以来 ,义序的“宗族”活动渐渐恢复 ,90年代末期重新扩建的“义序黄氏宗祠”大功告成 ,为庆祝宗祠的竣工举行了一系列的宗族乡村的传统庆典。从为时 6天的庆典活动可见 ,义序这个昔日宗族乡村的“宗族”关系正在变容中进一步复生着。研究者们对现代宗族问题应该加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综合考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族刑”,就是一人犯罪,诛及家族,甚至整个宗族都被消灭,即所谓“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刑罚始于秦朝。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几乎以宗族血缘的群体、村落等都有尊宗祭祖的——宗祠,宗祠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台宗祠的设计中不仅仅重视外形的设计,从内在的建筑装饰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种艺术手法及文化含义。闽台宗祠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已成为两地宗亲寻根谒祖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闽台宗祠建筑装饰也承载了中国家族文化的众多内涵,需要我们积极的进行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