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锅炉动态仿真试验平台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循环流化床燃烧与运行的本质特点,建立了以床内全部未燃烬碳为对象的残碳动力学燃烧及动态能量平衡数学模型,加上以排渣量为主动操作量的动态物料平衡模型、考虑流化床压降与风量间相互作用的复合压降模型、以及有关流动参数及传热系数分布特性的考虑,构成了基本反映循环流化床本质特性的完整动态数学模型.借助先进图形化建模工具,建立了包括流化床燃烧系统、蒸汽发生器系统和各种辅助系统在内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仿真平台,并为控制策略研究和控制系统测试设置了必要的接口.仿真计算及实验验证了模型及平台的正确性及实时性.  相似文献   

2.
以某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中试系统为模拟对象,借助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搭建了Oxy-CFB燃烧系统的稳态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动态过程模拟进行改进,并利用Aspen Dynamics平台建立了该燃烧系统的动态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动态模型对Oxy-CFB床温以及燃烧排放产物中二氧化碳、氧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表明,基于Aspen平台的动态过程模拟为Oxy-CFB锅炉燃烧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模拟所得的床温及烟气各组分随给煤量、一次风量阶跃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可为今后Oxy-CFB燃烧系统的控制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某发电厂44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仿真对象,基于JSSC仿真支撑系统,建立了CFB锅炉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包括流动模型、燃烧模型、传热模型等.模型的仿真结果能正确反映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实际运行及控制情况,同时也证明JSSC仿真支撑系统建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以440 t/h锅炉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的特点,采用模块化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电站锅炉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在动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级连续系统仿真语言(ACSL)建立了对象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该仿真模型有助于判断汽水侧动态过程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对锅炉设计和优化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具有多变量耦合、大滞后和非线性等特点,对此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相当困难。因此提出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燃烧系统进行建模,并对网络进行了改进,引入附加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根据所提的建模方法进行实际建模。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对床温进行预测,可以反映主要参数变化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的动态特性,说明了该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循环流化床锅炉动态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 ( CFB)燃烧是一项高效、低污染的技术。建立了 CFB锅炉的动态数学模型。模型沿气体和固体的主要流动方向将流化床系统划分成连续的一系列小室 ,在每一小室内对各物质建立质量和能量的非稳态方程。同时 ,模型考虑了气固两相流动、煤颗粒燃烧、SOx、NOx 的生成与还原反应及受热面上的热传递。对一台 3 5 t/h CFB锅炉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所仿真锅炉的动态特性。该模型可以预测锅炉特性 ,为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 ;可用于开发模拟培训仿真器 ;还可以为控制策略的选择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热力性能,对不同负荷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份额分布进行了研究。依据大量变工况试验获得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固体物料浓度沿炉膛高度的分布,通过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建模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燃烧份额的分布,透视出流化床锅炉负荷由大到小,运行状态由循环床到鼓泡床间的迁移变化。得出了燃烧份额随负荷的变化规律,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性能和动态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动态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床内温度动态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动态特性的主导过程-动态物料平衡.动态残碳量平衡以及动态能量平衡以及辅助过程-氧气浓度平衡,焦炭颗粒能量平衡的描述,建立了以给煤、一次风、二次风和排渣为输入变量的动态模型.结合某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现场数据.采用MATLAB6.5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连续脉冲动态仿真和实时仿真,连续脉冲动态仿真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输入脉冲变量发生变化时床温的动态响应情况.实时仿真结果与现场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9.
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新型的节能、高效、污染低的燃煤技术,具有能够适应多种燃料、燃料燃烧的效率较高、脱硫效率高以及操作便捷、结构简单等优势。本文主要从除渣系统概述、机械除渣系统概述以及循环流化床锅炉机械除渣系统的设计三方面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机械排渣系统及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严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9):2363-2366
为了解决煤矿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的高阶、多变量微分方程不易求解等问题,提出利用RBF神经网络实现该模型的参数辨识,并提出利用小生境克隆选择算法提高RBF网络学习算法的收敛性。通过SNCC循环流化床仿真系统的数字仿真验证,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逼近效果,并避免了传统模型的复杂微分方程求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个非线性、大滞后和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 很多对普通锅炉行之有效的常规控制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本文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研究了非线性控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的小波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维非线性系统,分析了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正交小波网络的建模能力。并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的动态建模,根据现场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和泛化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网络具有良好的辨识精度和泛化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量逐年增长,交通管制面对的安全风险压力不断上升。由于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加下安全风险的产生是一个相互作用、协同耦合的过程,因而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开放及动态特征,为实现预警管理的动态性和直观反映风险变量的系统关联性,利用系统动力学在时变性及非线性建模上的优势,构建空管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模型。模型以管制飞行器流量增长为始点,以管制风险为终端界定内部指标变量,在结合实际调研及访谈的基础上,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实例有效预测了空管安全风险的预警状态值,并直观显示了相关影响因素在系统中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主要预警指标的风险阈值。结果表明,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可满足预警的动态性和系统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系统辨识方法在IGCC电站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系统复杂 ,用常规建模方法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存在一定的困难。该文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 ,对 IGCC电站的主要动态环节进行了建模 ,得到了与 IGCC电站负荷控制有关的动态环节的传递函数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证明该模型是适用的。这为进一步研究 IGCC电站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系统打下了基础 ,对于发展中国 IGCC事业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力系统模型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导出了用于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的水轮机模型和计及弹性或刚性水击时的引水系统模型。通过对长江三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计算分析,详细讨论了在不同参数如,水流惯性时间常数和管道反射时间常数下水力系统的三种模型(简化模型、刚性水击模型和弹性水击模型)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特性和传热机理,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环保特点,从污染控制方面论述了采用该类型锅炉所具有的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导弹导引头角度自动跟踪系统的跟踪特性,明确了跟踪误差产生机理及对跟踪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战斗机规避导弹攻击的机动控制目标。以二维平面内导弹攻击为例,建立了导弹与战斗机的相对追逃运动模型。基于动态逆理论,对中断导引头角度跟踪的机动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推导了战斗机的规避机动控制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对空调器的制冷系统进行分析,把传统的“静态参数”分析法转化为“动态参数”分析法,并视制冷系统中各部件间的参数是定量耦合的,从而形成系统参数的耦合关系图,为进一步对整个制冷系统进行系统动态模型,仿真及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文卓  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4):13971-13976
为了分析船舶垂荡运动下,气囊-浮筏隔振装置耦合转子系统的运动规律,建立了船体垂荡作用下具有气囊-浮筏隔振装置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系统的稳态响应进行仿真计算,讨论了转子系统随转速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以及气囊-浮筏隔振装置对转子系统振动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转子转速的增加,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出现拟周期、多分支拟周期以及混沌等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气囊-浮筏隔振装置能够有效抑制转子系统的振动,并能滞后和限制转子进入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