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趋势。历史镜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生活世界相对接的,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抬头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疏离生活世界。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世界而产生的困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并提出对接生活世界的实践路径,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控制兽性,保持人性,追求神性的自我提升过程.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主要途径.教育使人获得理性,包括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审美理性.教育理性的控制功能造就了人的高贵的精神性.教育理性的消解及其功能的变异,就预示着人的精神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李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43-243
"理性"是指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古希腊理性精神和自由观念是指古希腊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弘扬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本文着重阐述希腊理性精神和自由观念的起源,正是这种理性精神和自由观念创造了希腊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人类及其理性从孕育到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探索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之中,不仅理性自身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德性需求的发生和增长。理性和德性是人类个体成长与类成长的基本精神之维,这既是一种人性的事实,也是由此而产生的人性价值标准。求真、致善并实现理性与德性的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每一生命个体以及整个人类精神成长与自我超越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教育目的存在着价值理性与现实理性相背离的二重性.国家通过教育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理性,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追求.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文件中的规定相去甚远,出现一种现实理性,这与我国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哲学在把握生活本质及其价值时,虽然彰显了个体的生命意识,然而却在大写的人学语义中使哲学的人学精神及未来走向处于遮蔽状态。哲学如何向生活还原才能将人的生命本质引向人自身?又依凭什么去增强人的生命力并使之勇敢的担当其全部生活重负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唯有直面现代生活本质、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引导它跳出理性王国、贴近并重建生活基础,才能使哲学真正成为响应生活诉求并积极召唤人生真义的一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由理性到非理性)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由非理性到理性)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美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人返回了理性的家。换句话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研究。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打交道的智慧、精神、美感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以及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是触及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的教育,它需要施教者与受教者用智慧、精神和美感去浇灌,需要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真情大碰撞。因此,语文教育要紧紧关注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并向着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世界着意开拓。  相似文献   

12.
大学需要确立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尊重人文教育的精神。阐述了大学精神的要义,探讨了图书馆文化的价值,提出了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图书馆文化价值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这种魅力归根结底是人类追求美的精神。本文从体育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入手,从美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的奥秘,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美的意蕴。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与塑造人的手段,只有贯穿着美的精神,才能最终实现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对人的全面培养,从更深的层面上实现体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人类的精神大厦。人文低速慢袭着担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欠缺。加强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在新时期的迫切要求,是“化成天下”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审美精神与人文素质有相通性。美学在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比较中,充分显示了对人成长的作用。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无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在教学中传播物理文化和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科学文化,沟通科学与人文,重塑人文精神,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物理教学作为传播物理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不仅要传承物理文化的外在特征,还应将蕴涵于其中的人类智慧、创造性和人性的价值内化至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健全的人。本文具体探讨了在物理教学中传播物理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教育"是"做人教育",重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精神教育;掌握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不等于具有人文精神,掌握人文知识也不等于具有人文精神;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既要教书也要育人"。"知识教育"包括"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知识教育",精神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人生实践的体验和感悟过程,是广博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滋养过程,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陶冶过程,是多元高雅文化的熏染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而不是行而不知或者知而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路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鲁迅等先驱们从进化和时代要求的意义上呼唤个性的自由、解放,路翎则试图从生命的原始本能上寻找动因,这就是渗透在路翎作品中的那种独特的原始强力精神。但路翎深刻地认识到:原始强力精神不过是人们要求个性解放的一种生命的诉求。这种野性的奔突并不能帮助人类实现个性的自由、解放。人类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需要从理性和智慧中开辟出可行的路。这也是路翎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可贵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界定词语的文化语义,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中英文化语义存在着非对应性,它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而相互渗透,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应该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不只是传播科学中显性的实用资源,更重要的是发掘、渗透科学活动中隐性的精神资源。科学内在的精神资源既是科学的生命活力,也是人的生命活力。但科学教育中却没有将它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无情地被遮蔽了。要使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显性化,就必须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科学课程。发掘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品格;克服人性的弱点;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