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司班-80(Span-80)/吐温-80(Tween-80)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由生物质油/柴油混合而成的乳化油,研究了HLB值、生物质油掺和量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在乳化油燃烧试验装置上,研究了乳化油燃烧及SO2,NOx和CO等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油体积分数不超过15%、乳化剂HLB值在7.0~8.0之间时,乳化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随着烟气中含氧量增加,乳化油燃烧温度增加,烟气中SO2和CO浓度减少,NOx浓度增加.与柴油燃烧相比,乳化油燃烧产生的SO2,CO,NOx浓度较低,火焰明亮度较高,且火焰外沿有交叉闪光现象.乳化油可作为替代石油的燃油,但需解决乳化油偏酸性、排烟热损失大、黏度高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重油掺水燃烧及其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油掺水燃烧可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并能减少燃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但油和水的掺和比例不能是任意的.燃烧效率并不是一味地随着乳化油中水的含量增大而增大,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燃烧效率是随着乳化油中水的含量增大而增大,超出该范围,燃烧效率不是增大,而是减少.文中提出了估算油水比例的“类欠阻尼系统”法及估算公式,提供了一种较为经济实用、运行可靠性高的工业锅炉重油掺水乳化燃烧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高温炉中乳化油油滴的着火燃烧现象 ,特别是微爆炸现象进行了观测研究 测量了着火延迟时间和燃烧时间 ,分析了氛围气温度、油滴直径、乳化剂添加率以及水添加率等因素对着火延迟、燃烧时间及微爆炸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水添加率小的乳化油反而易发生微爆炸现象 ;油滴直径增大 ,乳化剂添加率减少 ,氛围气温度提高 ,都有利于产生微爆炸现象  相似文献   

4.
乳化油油滴着火燃烧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对高温炉中乳化油油滴的着火燃烧现象,特别是微爆炸现象进行了观测研究,测量了着火延迟时间和燃烧时间,分析了氛围气温度、油滴直径、乳化剂添加率以及水添加率等因素对着火延迟、燃烧时间及微爆炸过程听影响,研究表明:水添加率小的乳化油反而易发生微爆炸现象,油滴直径增大,乳化剂添加率减少,氛围气温度提高,都有利于产生微爆炸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不同掺水率及不同乳化剂配制了多种乳化油,并将其在单缸涡流燃烧室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测取了多种工况下,主、副燃烧室中的示功图。根据对示功图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初步探明了涡流燃烧室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的燃烧特性,为乳化油在该种柴油机上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其应用效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0#柴油为基础油配制了四种甲醇质量占比为5%、10%、15%、20%的四种微乳化油,分别标记为M5、M10、M15、M20。在发动机结构和参数未做改动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0#柴油和四种微乳化油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化油主燃烧持续期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而缩短;动力性有所下降,且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转矩降低越多,但降幅均未超出15%。在常规排放中,CO和NMHC排放量有所增加,NO_x的排放量有所减少;soot排放量大幅度减少。非常规排放物中,甲醛和未燃甲醇的排放量有所增加,且随甲醇含量越高,排放增加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冷启动一直是柴油发动机的一个问题,为改善冷启动阻碍燃油着火及不完全燃烧的问题,以FAME-水乳化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乳化油在低温(263 K、268 K、273 K)下不同混合比例(含水量5%、10%、15%)的喷雾特性,低温和含水量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并与较高温度(283~323 K)作比较,以提供解决冷启动有价值的见解。结果表明:乳化油在较低温条件下,由于表面张力较大使得液滴不易发生破碎,燃油雾化效果差。同时随着乳化油含水量的增加,索特平均直径SMD明显减小,但喷雾液相贯穿距、锥角变化不大。随着燃油温度的升高,液相贯穿距减小,而喷雾锥角在增大,油温313K之后雾化效果较好,同时SMD减小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冷启动问题一直是柴油发动机的问题,为改善冷启动阻碍燃油着火及不完全燃烧的问题,本文以FAME-水乳化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乳化油在低温(263K、268K、273K)下不同混合比例(含水量5%、10%、15%)的喷雾特性,低温和含水量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并与较高温度(283~323K)作比较,以提供解决冷启动有价值的见解。结果表明:乳化油在较低温条件下,由于表面张力较大使得液滴不易发生破碎,燃油雾化效果差。同时随着乳化油含水量的增加,索特平均直径SMD明显减小,但喷雾液相贯穿距、锥角变化不大。随着燃油温度的升高,液相贯穿距减小,而喷雾锥角在增大,油温313K之后雾化效果较好,同时SMD减小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株州玻璃工业设计研究所与石岐玻璃厂协作,于1976年进行了燃料油掺水乳化和在平拉方玻璃窑中燃烧乳化油的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乳化油的制备乳化油是将与油不相溶的水以液珠的形式均匀分散于燃料油中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根据石岐玻璃厂的具体条件,采用簧片式液哨超声乳化器对燃料油进行乳化试验,其流程如下:燃料油从油罐出来加热后,经油过滤器进入乳化齿轮泵;水经过过滤器进入高位水罐,用蒸汽加热到需要温度,经玻璃转子流量计,进到乳化泵,油和水在泵的进口处混合,然后由齿轮泵加压到所需压力,通过乳化器的狭缝喷嘴喷出,而获得油水混合物的初步混合乳化,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国内外燃油掺水发展很快。我国十年前首先在发电厂锅炉上进行了重油掺水的试验和应用,以后国内许多生产蒸汽的大小锅炉、炼铁厂高炉及轧钢厂加热炉,也陆续采用了这一技术措施。工业炉烧掺水油——乳化油,可以达到改善燃烧过程、节约用油、消烟  相似文献   

11.
CZF-A型乳化柴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CZF-A型柴油乳化剂,按最佳乳化工艺条件配制的乳化油,在不同型号机器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台架试验平均节油率为17.73%,行车试验节油率为18.09%~22.58%,减烟率为51.62%,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处理含油废水技术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活性炭作为吸附过滤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找出COD、油类、悬浮物三项指标的去除率与外界条件的变化关系,以达到有效地回收表面浮油,处理乳化油,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的目的。其中COD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油类的去除率都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油藏的分类治理与分类开发——以东辛油田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辛油田有各种油藏五大类十余种,经过三十余年的开发,采油难度与日俱增.本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点,尤其是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并根据不同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应用水平井技术、细分层开采技术、完善井网技术、不稳定注水等四大开发技术分类进行治理,使油藏的各项开发指标都有明显的好转,有效地改善了油藏开发放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同界面张力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油水界面黏弹性、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均对驱油效率有影响,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均有利于残余油乳化及驱油效率的提高;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低、界面黏弹性低,驱油效率高;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上述规律与贝雷岩心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同时建立不同参数条件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地面密度的取值图版。新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实测地层原油黏度平均误差5.6%,同时应用经验公式和原油黏度确定综合图版对某海上稠油流体性质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相当,说明新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的地层原油黏度公式和图版成果可解决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方式选择、采收率预测、平台设施设计及原油输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贡献的定量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和不同黏度甘油溶液驱替水驱后各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度条件下,聚合物驱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高于甘油驱的驱油效率,其驱油效率的差值是聚合物溶液弹性的贡献;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加,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约为40%。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采出程度对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影响,向不同采出程度的4组岩心中分别注入0.2倍岩心孔隙体积的接种有产表面活性剂菌、产聚合物菌的激活培养基。封闭岩心并置于油藏温度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10d后再次对岩心进行驱替,用平板计数法检测水驱过程中产出液的菌体浓度变化。同时将采取微生物采油措施的岩心的驱油效率与不接种菌的岩心的驱油效率对照,观察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发现采出程度不同时,驱替压力、菌体浓度、最终的驱油效率均不同。实验表明,采出程度导致的原油组分、油水体积比、油水渗流能力等参数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和总量的积累,导致采收率提高的幅度随采出程度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石油污染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砂土和壤土2种土壤及柴油和原油2种油品类型,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研究了不同污染程度的油污土壤的渗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污染清洁砂土后,可使砂土渗透系数降低64%左右;原油含量大于2%时,砂土的渗透系数降低了一个数量级;8%含油率的柴油污染壤土的渗透系数比清洁壤土降低了97%左右;壤土中原油含量为8%时,其渗透系数为5×10-7cm/s左右,比同一干密度(1.57g/cm3)清洁壤土的渗透系数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含油量增大,其渗透性能更差。无论对于砂土还是壤土,原油引起的渗透系数的降低比柴油显著,主要是因为原油的粘滞系数大大高于柴油的粘滞系数。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不同黏度稠油油水相渗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油层温度和原油黏度对稠油油水相渗的促进机制,基于NB35-2稠油油藏一维岩心流动模拟系统,模拟了不同黏度原油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水驱渗流特征.结果表明,稠油油水相渗曲线表现出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当含水饱和度大于50%后,油层中形成联通的水流通道,导致水加剧突进;温度升高,油水两相共流区范围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但高于油藏温度时,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油水相渗曲线变化较小;原油黏度增大削弱了油水的流动性,降低了采收率.对比温度和黏度对油水相渗的影响规律,认为温度主要是通过改变油水黏度比而影响油水相渗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