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酵法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由肠膜状明串珠菌L.M-0326(Leuconostocmesenteriodes)发酵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过程及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粘度、pH值、果糖、右旋糖酐生成和分子量变化的研究及对发酵诱导物的考察,得到了右旋糖酐发酵工艺的相关工程曲线。结果表明:通过定向发酵技术可得到符合要求的不同分子量的右旋糖酐,避免了老工艺中酸水解工艺;控制发酵培养基pH值为8.0,可使产率最大;无机盐离子Mn2+和Ca2+能促进L.M菌的生长,其促进菌生长的程度大小依次为:Mn2++Ca2+>Mn2+>Ca2+。  相似文献   

2.
研究肠膜明串珠菌CICC-21725发酵产右旋糖酐过程。根据菌体生长量、蔗糖浓度和右旋糖酐产率与发酵时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 Law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肠膜明串珠菌CICC-21725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产物合成动力学模型和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 7.0软件对实验数据拟合,获得模型参数。用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碳谱对菌体发酵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 2、0.996 9和0.991 2,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肠膜明串珠菌CICC-21725发酵产右旋糖酐的动力学过程。肠膜明串珠菌CICC-21725发酵过程中右旋糖酐的合成属于生长偶联型。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光谱结果表明肠膜明串珠菌的发酵产物是由为α-(1,6)糖苷键连接的直链α型右旋糖酐。  相似文献   

3.
假单胞菌B5生物合成邻苯二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假单胞菌B5菌株(实验室筛选)为实验菌株 ,完成了游离细胞发酵条件优化和发酵保护剂甘油最适用量的研究。在 6g/L的苯甲酸钠和 1.1g/L培养基上30℃培养 24h ,邻苯二酚(catechol)产量达到 2.5g/L ,分子水平转化率为 52.3%;同时进行细胞固定化材料、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发酵条件的实验。以 1.5%壳聚糖和 0.1%的海藻酸钙为固定化介质 ,0. 1%的戊二醛交联制备得到的固定化细胞成球形 ,直径约为 2.5mm ,在苯甲酸钠 (6g/L)培养基中可连续批次发酵 12次 ,邻苯二酚平均产量约为每批次 1.5g/L。  相似文献   

4.
磁处理对L.M——1226号菌株发酵过程中右旋糖酐的收率有增减效应,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但这种生物效应的机理还不太清楚。本文以“磁处理对L.M——1226号菌株发酵过程中右旋糖酐合成的影响”为题,就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做了粗浅的探讨,试图解释这种效应的机理,以便为生物磁学在微生物发酵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对采用固定化多菌种进行酒精和醋酸的双轮发酵生产保健红醋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第一轮发酵以德氏根霉、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对大米原料进行糖化和酒精发酵 .试验结果表明 :根霉、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的最佳菌种量配比为 4∶3∶2 ;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为 10 % ;第一轮糖化及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 30~ 33℃ ,发酵时间为 70h左右 .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多孔陶瓷和浮石为载体吸附法固定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JM 109-pLF3)表达β-葡聚糖酶.研究了载体量、转速、温度、pH等条件对固定化细胞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多孔陶瓷和浮石为载体固定化细胞发酵可以大大提高产酶效率,二者均可有效吸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液的酶活分别达到97 U/mL和73 U/mL,比悬浮液体发酵提高了2~3倍;载体量、转速、温度对产酶的影响较大,多孔陶瓷和浮石的最佳装载量分别为20 g/100 mL培养基和8g/100 mL培养基,最佳转速为200 r/min,最佳培养温度为37℃;发酵液pH值对细胞产酶的影响较小,pH值6.0~8.0之间发酵液的酶活力变化不大.重复批次发酵结果表明,固定化发酵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能力,在连续10批次实验中,多孔陶瓷载体和浮石载体固定化发酵的酶活力分别不低于91 U/mL和72 U/mL.  相似文献   

7.
采用PVA为载体共固定化酿酒酵母和产香酵母发酵海藻,酿造海藻酒,对游离细胞与固定化细胞的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和产香醇母两种菌种菌量的最佳配比为4:1,发酵温度20℃,共固定化细胞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凝胶粒的充填系数分别为0.25和0.5,游离混合细胞的发酵时间为7d,共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稀释速率0.12/h,其发酵时间为0.5d左右。经160d连续发酵实验,PVA固定化细胞粒子的机械强度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聚氨酯为载体固定化培养玫瑰微球菌,发酵生产海藻糖合成酶系麦芽糖苷基海藻糖合成酶MTSase和麦芽糖苷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考察了细胞固定化对菌体生长及产酶的影响, 对固定化细胞重复批次发酵换液条件进行了初探。固定化细胞发酵40h,酶活达到最大值,产酶周期缩短了56h,细胞干质量和酶活分别达到12g/L和52u/mL,比游离细胞发酵提高了12%和33%。重复批次发酵最佳的换液条件为发酵40h后,以40%的换液量每隔24h以等量新鲜培养基替换发酵液。在此条件下,重复发酵9批,连续230h菌体生物量及酶活无明显下降。在10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酶活最高达到80u/mL,重复发酵7批,连续180h菌体生物量及酶活无明显下降,酶的时空产率达到56.9u/(L·h),比单批发酵提高了42.5%。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固定化多菌种进行酒精和醋酸的双轮发酵生产保健红醋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第一轮发酵以德氏根霉、酿酒酵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对大米原料进行糖化和酒精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的最佳菌种量配比为4:3:2;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为10%;第一轮糖化及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3℃,发酵时间为70h左右。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桔青霉发酵核酸酶P1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芯颗粒吸附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rum)孢子,再用1.5%的海藻酸钠包埋吸附固定化细胞玉米芯颗粒,于摇瓶中进行分批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化细胞产酶的条件下,培养基中淀粉水解糖浓度为9g/L,蛋白胨浓度为1g/L,摇瓶转速为180r/min,产酶发酵周期为50h,发酵液中核酸P1的活力高达503U/ml。双载体固定化细胞经30批次连续重复发酵产酶稳定在较高水平,固定化细胞粒子机械强度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藻酸钙固定化德氏乳酸杆菌的间歇发酵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并对固定化细胞高糖浓度发酵以及外循环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连续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不改变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底物和产物均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固定化细胞生长的饱和常数和抑制常数增大,比生长速率减小,产酸速率增加;高糖浓度发酵最适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120~130g/l,发酵时间68~72h,发酵液中乳酸浓度可达100g/l;外循环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连续发酵最适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50g/l,稀释速率0.048~0.09l/h,转化率达78%。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一定载体中,固定化完整酵母细胞的制备和增殖方法.关键是研究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大、发酵能力强的固定化酵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反复使用、大大缩短发酵周期,用于液态白酒,糖蜜酒精及蜂蜜酒的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综述现有的生物制氢技术研究中,利用光合生物制氢和利用厌氧菌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其中,固定化细胞生物制氢菌类包括光合细菌、发酵细菌和混合菌培养等.阐述固定化细胞生物制氢中包埋法和吸附法载体及发酵制氢所用的原料,最后展望固定化细胞生物制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共固定化技术建立乳酸菌L3,根霉R2和酵母Y5三菌之间的互生发酵体系。通过对固定化载体微环境的生态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根霉和酵母细胞分别以l:2:l的初始细胞比例组成的共固定化细胞体系,在亚适量供氧条件下最有利于形成生态分布协调的多菌群体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海藻酸钙胶为载体,将糖蜜酒精酵母P396驯化株固定于2.5公升维型筛板生比反应器中,以甘蔗糖蜜为基质进行快速酒精连续发酵试验。证明该反应器能较好地解决CO_2滞留及CO_2与酒精对酵母发酵的抑制问题;探讨了该反应器连续发酵的动力学模型及发酵条件。发酵连续操作85天,平均产酒8.1×10~(-2)kg/L,平均生产能力1.5×10~(-2)kg/L·hr比游离细胞分批发酵效率提高17.4倍。  相似文献   

16.
对固定化啤酒酵母的乙醇连续发酵动力学模型引入了一个综合考虑颗粒内外扩散的总有效因子以简化模型的计算.文中对该有效因子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得出了具体的计算式,并对该因子出现大于1的特殊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PVA固定化红曲霉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行了采用聚乙烯醇固定化红曲霉细胞和游离红曲霉细胞发酵发生红曲色素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为载体固定化细胞颗粒机械强度高,产色素高,尤其通过添加话性碳解除产物抑制作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