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可能最大暴雨的一个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局地细网格降水数值模式,对汉江上游石泉以上流域的可能最大暴雨(PMP)的计算作了数值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用对水汽场进行放大的水汽输送法,所得流域的降水反而减小;即使考虑极端情况,使水汽全部饱和,其他地区的降水虽得到放大,但此流域的降水仍稍有减小.这说明,对计算PMP的现有简化作法用降水动力模式进行一些检验和修正,是必要的.作者並提出,直接应用降水动力模式计算PMP,应是一个值都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及地面、高空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年以来发生在淮河上游河南境内的4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持续性暴雨有纬向型和经向型两类,以纬向型居多.两类暴雨的持续与副热带高压及长波槽脊的稳定维持密切相关,两类暴雨均发生在亚欧环流为两槽两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槽、脊位置不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长时间交汇于淮河上游上空,致使该地区暴雨持续;4次持续暴雨过程的水汽来自于南海、孟加拉湾或东部海面,东边界和南边界是水汽的主要流入边界.  相似文献   

3.
江坪河水电站可能最大暴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35年7月发生在长江中游的特大暴雨(其水汽入流路径距江坪河水流域中心经、纬度相差不到1°)移置的可能性和移置位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水汽放大和移置改正,最终推求出江坪河流域可能最大暴雨.同时考虑水汽因子和动力因子,采用当地暴雨法推求出可能最大暴雨,通过效率、水汽和风速放大推求可能最大暴雨,作为移置放大方法的佐证成果.  相似文献   

4.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潘冢山,全长1577km,是长江最大支流,陕西省境内河长652km,集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31.0%,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本文分析了汉江上游2010年7月13~19日发生的高强度、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洪水过程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发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应对汉江特大暴雨洪水的具体建议,对于不断探索和总结汉...  相似文献   

5.
邹建华 《甘肃科技》2007,23(8):105-106,77
根据汉江上游水质监测结果,对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治理和改善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全面地统计分析了南盘江天生桥水电站水情和上游地区降雨资料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大、中洪水大多是上游地区暴雨天气造成:然后,普查历史天气图,对暴雨天气过程分型,并进行了暴雨过程的能量场(T_σ、T_(mk))特征和物理量(各层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水汽输送等)诊断分析,揭示了南盘江流域产生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得到一些暴雨预报指标。为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金华地区2017年梅雨期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研究区2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型,定量分析了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是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局地通道;2)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过程存在差异;3)6月12日暴雨期间,来自南海-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偏强;3)6月24日暴雨期间,受南亚季风影响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因此,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的强弱影响区域水汽输送的变化,从而导致研究区暴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6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是暴雨形成的诱因,中低层低涡与涡前持续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700 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区一般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增厚降水增强.强降水多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大值中心附近和长轴两侧.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武汉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6.20特大暴雨)。本文计算该特大暴雨区的水汽收支,发现这场特大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地700毫巴中间尺度偏西急流,将鄂西低空垂直辐合线上空堆积起来的水汽,向东传输到暴雨区的。这个特点与通常注意到的大尺度西南低空急流输送水汽的特点不同,主要不是从大气底部,而是从约700毫巴的高度向暴雨区内输送水汽.  相似文献   

10.
淮河上游信阳段地处豫南山区,流域内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类型上具有多样性和叠发性,时间上具有频发性和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过程上具有共生性与放大性.就其成因而言,该地域在暴雨、地形、河流水系、人类活动等方面具有导致洪涝灾害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22-24日云南一次暴雨期间的水汽输送过程,分析了云南地基GPS立体布局的重要性.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探空观测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地基GPS探测可以获得大气可降水量高频变化的信息;暴雨期间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600 hPa之间的各层;立体布局的地基GPS网是监测西南水汽通道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0209号台风在华北地区造成的降水分布及其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因素.结果表明台风减弱低压以及台风所带来的暖湿空气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台风所带来的水汽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持续的上升运动以及不稳定能量则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2007年夏季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对象,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表明模式对暴雨落区的模拟是成功,然后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形成机制在影响天气系统、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都发生中高纬十分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侧的辐合和低层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第二次暴雨过程中,500hPa切变线为其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为暴雨区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之间形成强烈位势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一次暴雨过程中一直有高通量水汽输入,水汽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股偏南气流合并而成;第二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有台风"帕布"东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与第一次暴雨过程无冷空气作用不同,第二次暴雨过程中由于有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和形成。低层螺旋度正值区与未来12~18h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高层为螺旋度负值区,螺旋度这种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和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前汛期广东区域水汽输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94年前汛期广东区域大气水汽与水汽输送,指出了这段时期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特征,水汽通量散度时空分布及变化,水汽突变(主要由高空湿层增厚引起)与夏季风建立和“946”暴雨的发生的关系.观测研究表明,在暴雨期,在时间尺度上水汽散合是短周期的,在垂直方向上有多个水汽无辐散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ST资料以及云南124个站逐月降水资料,对云南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秋季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哀牢山以西以南地区秋季降雨量较多,以东以北地区降雨量少,雨量最少的区域在高寒山区以及干热河谷地区.趋势分析表明云南中部及以东地区和西南部秋季降雨量有减少的趋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秋季降雨量有增多的趋势.主分量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雨量第1主分量存在着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云南秋季降雨量第2主分量表现为西北东南向的反向振荡分布.相关分析表明近地面冷高压的活动、500 h Pa高度场上极涡和乌山阻高以及南支槽的强弱、700 h Pa经向风的异常以及850 h Pa云南气温的高低对云南秋季旱涝的变化影响较大.合成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水旱涝年水汽来源和含水量不同,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至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至南海的水汽输送,大气含水量高,水汽饱和程度高;而偏少年份水汽主要来自中纬度西风的输送,大气含水量低,水汽饱和程度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和明显的上升运动是云南秋季降水偏多的原因之一.低纬高原秋季降水与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当夏威夷群岛以东附近海温偏高,马来西亚以东至关岛附近海温偏低时,云南秋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6.
南盘江流域暴雨过程的水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盘江流域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流场形势分析出南盘江流域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孟加拉湾和流域当地.对一些暴雨个例进行的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分析表明,南盘江流域的暴雨区一般都落在最大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附近.对于一些扰动系统不太强的一般大雨、暴雨过程,不仅水汽通量辐合持续时间不长,而且强度不大;而对于大暴雨过程,则不但水汽通量辐合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强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汉江上游地近巴蜀,两地文化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风俗方面,汉江上游具有很强的巴蜀特色;语言方面,汉江上游深受川北一带方言的渗透和影响。这些都与古蜀道的传播以及两地历史上长期归属同一行政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按目前国内外推求“可能最大降水”的方法,水汽放大就是放大暴雨的可降水。代表一场暴雨中的水汽含量的可降水,往往利用持续12小时的地面代表性露点,按饱和假绝热条件推求得可降水的近似值。但是如何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内确定地面代表性露点,使它所对应的可降水能反映该场暴雨的水汽特征呢?国内外都曾作过分析研究。遵照毛主席“实践出真知”的教导,我们曾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就我省的台风雨地面代表性露点的选择作过分析和规定,但对除台风雨外,其他天气系统造成的暴雨(据1956—1975年暴雨普查,内陆暴雨中心点雨量H_(24)≥200mm,沿海地区H_(24)≥300mm的30场非台风大暴雨中,锋面(低涡切变)雨占24场,东风波,热带低压西南风降下温等天气系统造成的暴雨6场)特别是锋面雨,它们的代表性露点究竟如何确定呢? 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探空站实测资料计算暴雨前后,暴雨时的可降水,研究其变化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第6长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在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澜沧江纵跨十三个纬度,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其中以溜筒江水文站为界的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腹地的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复杂。该文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可能最大洪水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根据澜沧江上游流域60场典型暴雨的天气学分析,分析总结得到影响流域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同时分析流域水汽来源及输送水汽的形势,以及青藏高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5日黑龙江暴雨预报落区订正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2008年7月5日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期的水汽和能量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和冷空气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期水汽通量高值区和高能量区对订正暴雨预报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低空冷空气的到达时间不同步,是这次降水过程中无强对流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干冷空气的侵入影响了蒙古气旋和华北气旋的完全合并和连接,阻断水汽和能量的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