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率的滞后性是我国实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过去简单单一的传统发展模式,应深挖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出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及挑战,从找准产业市场定位、打造民族文化IP、建设产业运行保障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突围制胜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以对数字娱乐产业的思考为重心,展开对文化产业本质和特征的考察,从市场需求、政府行为模式、民族品牌与城市形象互动等方面建立数字娱乐产业操作性的基础理论。根据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尊重文化产业客观规律,优先发展现代形态的文化产业,避免不分主次全面开花。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在操作层面应注重营销、强化传播。鉴于文化产业既是一种产业形态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外强竞争的局势,必须重视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和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为。政府应增加“弱控制”,减少强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广西区第十次党代会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结合区情实际,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也把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广西高校责无旁贷,肩负着成为广西文化传承的基地、文化创造的中心、文化输出的纽带、文化精神的高地、文化人才的摇篮等五项使命。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工业4.0”的全球兴起,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已有多处应用。其主要影响体现在:“工业4.0”核心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发展思路,搭建了新的传播载体,提升了文化制造的新水准,并丰富了文化消费的新业态与新体验。智能化技术和文化产业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系统,新型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渗入到文学、音乐、影视、设计等文化产业领域中。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大民族文化及其文化心理的开放性,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时代价值的因素,抵御由网络造成的“数字化殖民”、“人性分裂”、“民族文化的网络异化”等,构建和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系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繁荣。  相似文献   

6.
目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被各国广泛认可,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透露,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其目的便是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理解、沟通、尊重,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逻辑或机制,深刻地渗透、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或困境。以“政治惊扰一市场窄化”的概念框架研究钧窑创烧以降到1970年代末市场化转型前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政治、市场对钧瓷技艺、手工艺人及整个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性挤压,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正面积极功用。只有通过更多“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个案的充分“经验分析”,才能从学术理论角度更恰切地定位“政治惊扰”和“市场窄化”的适切边界,并使其成为革故鼎新的现代性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大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经济活跃,其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式在西部"边、少"地区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产业活动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是实现大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大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寻通过提高大理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程度,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渗透、融合与联动,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广义上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狭义上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扩大对外影响力。我国必须丰富文化产业内容,打造富有民族风韵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系,培育适合软实力发展的环境;以新媒体武装传媒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播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扩大我国文化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最具文化多样性的云南,在“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中,3年里,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的文艺全面丰收与繁荣,被国内文艺界和舆论界称之为“云南现象”与“云南模式”。本文着力从文化发展独特性和超前性的立论高度,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成为文化发达区的现实,努力解读、阐释“现象”、“模式”所产生的理性必然。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出三个并存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民族地区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理念贯穿于中国民俗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现代性的解构因素使得传统的“民”与“俗”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其拯救之途也许在于重新定位现代性语境下的“民”与“俗”的概念,“重回民间”和“再民间化”,尊重并确立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交融中,哈萨克女作家和维吾尔女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性”同“当代性”的结合,但同中有异的是啥萨克女作家更多地表现民族性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困惑,维吾尔女作家则表现为较为自觉的现代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线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潮导致原有世界格局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准定位考量着我们的智慧。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加以通盘考虑。我们要跳出文化看文化,跳出河南谋发展,多进行产业开发的战略性思考,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在世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特有格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将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16.
李炎 《科技智囊》2012,(2):50-5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繁荣经济的重要战略,在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的实践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尤其强化了产业发展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强化了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关系。除进一步鼓  相似文献   

17.
三峡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对于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乃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价值。三峡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坚持现代性、发展性、针对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并重的原则,并采取资料收集整理,加强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博物馆和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载体,文化的兴衰是关系民族存亡的根本问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山西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快有特色区域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和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应以创造品牌文化为核心,做到太极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统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终极目标相统筹;以固守太极拳“根文化”为基础,以打造拳师队伍为突破口,从受众群体为着眼点,同时加强物质基础建设,共同开创太极拳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