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徐晓霞  元媛 《河南科学》2008,26(5):618-622
在中原城市群这一区域背景下,运用区位商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部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结合各部门所占的比重对城市主导产业进行了分级,并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以工业职能较为明显,主要是生产性职能,而服务性职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职能强度为强烈和较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2.
以中原城市群的30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将19个国民经济行业归分为11个城市职能类型.基于各省辖市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纳尔逊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专业化指数等方法,从优势职能、突出主导职能以及专业化指数3个维度对中原城市群2006-2018年的城市职能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并从城市性质、区域分工和社会联系等层面探讨了职能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能演化体现出空间聚集性与地区差异性.城市职能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和其他服务职能为主,其中郑州、驻马店和商丘等城市表现最为突出,体现出区域及门户型城市的独特发展优势.(2)职能结构演化的变动性不强.大多数城市职能变化不大,仅有郑州和洛阳等城市变化明显,表现了区域中心性城市的地位与优势.(3)突出与主导职能以商业、公共事业和交通邮电为主.郑州、洛阳的商业和科教职能较为突出,商丘和信阳以交通邮电职能突出,显示核心区和外围区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层次差异.(4)影响因素包含区域定位、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及地理区位等方面,其中区域分工与城市定位起主导作用,城市发展阶段与经济水平决定着演进的方向,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强化或者减弱城市职能强度.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资料,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运用Morre回归分析和多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14个主要城市进行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4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职能强度指数,对各个类型城市职能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广西主要城市职能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职能分类与职能调整理论和方法做了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其中明确提出了城市职能具有结构属性、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为科学、准确把握城市职能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 综合考虑城市职能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属性,基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运用Morre回归方法、多变量聚类分析和Nelson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河南省38个设市城市分为8个大类、10个亚类. 按照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国家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城市自身条件和发展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河南省主要城市职能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6.
试析西部城市的职能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城市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城市经济基础分析、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西部9省(市)区3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10个亚类。分类结果为认识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职能结构特点及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比较提供参照。是集城市职能分类三要素于一体进行分类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在对城市中心性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Voronoi图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进行中心性评价、城市空间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强度高的城市集中在京广线及其以西地区,且中心性等级类型齐全;京广线以东地区城市中心性等级普遍较低,主要分布有第Ⅲ级、第Ⅴ级类型;在城市空间影响力上,中原经济区和次区域的中心性强度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递减的特征.据此,并考虑区位条件、交通中介、空间关系等因素,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1个Ⅰ级城市经济区、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和4个Ⅲ级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职能正经历着一场快速而深刻的变革。笔者依据城市职能三要素理论,运用区位商法、纳尔逊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城市职能规模、城市专业化部门、城市职能强度三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地级以上的287个城市职能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层次整体较高,部分城市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市职能体系尚不完善、职能过于单一;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地域职能分工不明显;城市职能与城市规模存在密切关系,城市职能强度随城市规模变化而变化,城市职能体系随城市规模扩大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1.
城市职能是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的.采用2005年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以及劳动力与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出发点,在多变量聚类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6个大类,然后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河南省城市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方法对城市关系的研究,以2007年和2011年的Top1、Top3和Top5网络为例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分为五大片区,即中部核心增长区、北部城镇协调区、西北部城镇协调区、豫皖交界处的东部城镇协调区、南部城镇协调区;从Top3、Top5网络和聚类系数的变化来看,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核心,但整体集聚力较差,辐射能力较弱,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连接不够紧密.据此,提出了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城市职能分类一直以专业化部门为基准,侧重于揭示城市职能的结构属性,却抽离了其空间属性.尝试采用产业识别方法,系统地研究城市金融职能问题.包括:根据金融产业成长阶段与金融职能特征两个条件,将城市划分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三种金融级别类型;金融等别结构反映了三种类型城市的空间组合关系;金融等别城市通过各自的外部主导效应引发金融地域运动,造就了金融等别城市的空间运动格局.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比较分析、多变量聚类与Nelson统计分析等方法,动态研究中部地区城市整体职能结构与类型变动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与建筑业职能下降、能源生产与采掘业职能地位上升,第三产业内部服务管理职能地位迅速上升而流通职能下降,职能层次趋于提高.(2)不同规模组城市职能结构变动程度不同,小城市变动最强,特大城市次之,大中城市最弱;无论是各规模组还是各省域均体现出金融房地产业,科教文卫与行政部门和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上升而商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交通业下降的态势,仅建筑业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3)城市整体职能类型变动程度较大,小城市跨大类变动的比例最高,特大城市次之,大中城市较少.城市整体和各省域城市类型分布趋向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城市职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城市行业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以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作为确定城市职能的出发点,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地级及其以上的21个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共分出地方中心性能比较突出的;制造业突出的;各类职能都不很突出的;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较发育的城市4个大类,和反映其内部次一级差异的8个亚类,并揭示了分类对象群体总的职能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背景研究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并讨论其时空演变,对于把握区域经济增长前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规模、结构、绩效、氛围4个方面建立了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0、2005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计算了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服务业竞争力时空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发现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还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其空间分布呈现“一核两带多层次”相互匹配的空间等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长三角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7,(2):299-307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为了探讨高铁对中原经济区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基于成本加权栅格法,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一日交流圈等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在高铁和非高铁情况下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高铁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整体提高了中原经济区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城效应",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2)高铁加剧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不平衡,高铁沿线站点城市获益最大,其等时圈受高铁轴向延伸引导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中原经济区城际高铁和我国其他地区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原经济区2003-2009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构建了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空间现状呈高值分散、低值集聚,空间的不均衡性及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2003-2009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整体提升,高值数量增加,极低值数量减少,"金字塔"型结构弱化,"双高型"集中分布于服务业竞争力高水平地区的北部.最后文章从潜力及结构因子、极化涓滴效应和距离衰减规律等方面分析其空间特征的驱动机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城市效率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邻近性和波动性,城市效率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效率水平相当的城市在区位上较为集中;(2)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效率高水平区由2004年的中部、北部转移到2013年的西部和东部;(3)郑州、漯河、济源、亳州、邯郸、长治、晋城和运城等8个城市的城市效率属于高效稳定型,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许昌、南阳、周口、淮北、宿州、蚌埠、聊城、菏泽、三门峡和邢台等14个城市属于波动变化型,其余的8个城市则属于亟待增强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