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采用蓝色荧光有机染料DSA-Ph作为客体材料,将其掺入主体材料BUBH-3中,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单发光层掺杂结构的蓝色有机荧光器件.当DSA-Ph掺杂质量比为3 wt.%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亮度为5 038 cd/m2.当电压为14 V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 160 cd/m2.另外,亮度从907 cd/m2增加到14 680 cd/m2过程中,其色坐标从(0.163,0.287)到(0.159,0.281),变化量ΔCIExy仅为(0.004,0.006).  相似文献   

2.
采用空穴传输材料4,4',4″-Tris(carbazol-9-yl)triphenylamine(TcTa)和电子传输材料1,3,5-tri[(3-pyridyl)-phen-3-yl]benzene(TmPyPB)分别作为器件的发光层主体,蓝色磷光染料bis(3,5-difluoro-2-(2-pyridyl)phenyl-(2-carboxypyridyl)iridium III(Firpic)为客体,制备了蓝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Firpic掺入不同主体材料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由于发光层相对平衡的载流子注入和传输,使TcTa为主体的器件表现出较优的光电性能.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为5 536 cd/m~2,最大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12.8 cd/A和8.0 lm/W.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基于N-BDAVBi的高效率双发光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器件中将蓝色荧光染料NBDAVBi作为客体发光材料分别掺入主体材料TCTA和TPBi中,器件结构为ITO/m-MTDATA(40 nm)/NPB(10nm)/TCTA:N-BDAVBi(15 nm)/TPBi:N-BDAVBi(15 nm)/TPBi(30 nm)/LiF(0.6 nm)/Al(150 nm),最大电流效率达到8.44 cd/A,CIE色坐标为(0.176,0.314),并且在12 V的电压下,亮度最大达到11 860 cd/m2,分别是单发光层结构器件的1.85倍和1.2倍.器件性能提高主要归因于双发光层扩大了载流子复合区域,主客体间的Forster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分别利用(4,4,-bis-triphenylsilanyl-biphenyl)BSB;(1,4-bis(triphenyllsily)benzene)UGH2;(1,3-bis(9H-carbazol-9-yl)benzene)MCP三种不同的主体材料制备有机电致红光器件.所用的器件结构为:ITO\Meo-TPD(30 nm)\NPB(20 nm)\MCP:Ir(piq)3(5%:20 nm)\BCP(5 nm)\TPBi(40 nm)\LiF(1 nm)\Al,主体材料为MCP时,主客体之间的LUMO能级之差较小,该组器件的亮度最大,当外加电压达到16 V时,器件的发光亮度为4514cd/m2.当以BSB为主体材料时,主客体之间的的HOMO能级之差ΔH较大,器件的漏电流较小,相应的发光效率较高,当电压为7 V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3.30 cd/A.  相似文献   

5.
采用锌金属配合物DPIHQZn((E)-2-(4-(4,5-diphenyl-1H-imidazol-2-yl)styryl)quinolin-Zinc),将其掺杂到CBP中作为黄光发射层,制备了黄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器件结构:ITO/2T-NATA(20 nm)/CBP:x wt.%DPIHQZn(30 nm)/Alq3(40 nm)/LiF(0.5 nm)/Al,研究了4种不同掺杂浓度(x=5,10,15,20)对黄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利用黄光发射层中主体材料与客体材料之间能量转移特性,得到了性能较好的有机电致黄光器件.在相同条件下,当掺杂浓度为15%时,其性能在4组器件中达到最佳,在驱动电压为14 V时呈黄光发射,器件最大亮度达到4 261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0.84 cd/A,器件的色坐标稳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器件结构的优化设计,改善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色度.该器件的结构为ITO/2T-NATA/NPBX/DPVBi/CBP:Ir(ppy)3/Alq3:DCJTB/BCP/Alq3/LiF/Al.当驱动电压为6 V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5.94 cd/A.器件在驱动电压为19 V,电流密度为570 mA/cm2时,最大亮度达到13540 cd/m2,色坐标为(0.31,0.39).而且,当器件的亮度由数十cd/m2增大到最大亮度时,器件的色坐标稳定在(0.31,0.37)附近.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制备了适用于夜间照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器件选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DPEPO作为发光层主体材料,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DMAC-DPS作为蓝光掺杂剂,PO-01作为橙光发射的磷光掺杂剂.器件结构为ITO/TCTA(20 nm)/DPEPO:x%DMAC-DPS:0.6%PO-01(15 nm)/TAZ(20 nm)/LiF(0.8 nm)/Al(100 nm).通过改变DMAC-DPS的掺杂浓度来研究器件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x=20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可达26.19 cd/A,最大功率效率可达7.47 lm/W,最大亮度可达4 619 cd/m~2,器件的发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变红色荧光材料DCJTB的掺杂浓度设计了四个不同结构的器件,当DCJTB的掺杂浓度为0.8%时,平衡了器件中电子和空穴的传输能力,使载流子复合形成激子的几率增加,即使载流子的传输能力最优,又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荧光淬灭效应,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器件的最大亮度为8 898 cd/cm2,最大效率为1.7 cd/A。  相似文献   

9.
采用磷光染料Ir(piq)_3、Ir(ppy)_3和Firpic作为发光染料,制备了低效率滚降、色稳定的多发光层结构白色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WOLED).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9.3 cd/A,最大发光亮度为13 380 cd/m~2.当发光亮度增至5 000 cd/m~2时,器件的电流效率为8.7 cd/A,效率仅滚降7.5%.低效率滚降主要源于激子分布区域较宽并且激子被有效限制在发光层.发光亮度从1 144 cd/m~2增加至9 135 cd/m~2,其发光色坐标从(0.366,0.411)变化至(0.365,0.404),变化量仅为(0.001,0.006),为色坐标稳定的白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无机材料ZnO作为空穴缓冲层,制备了结构为ITO/ZnO/NPB/Alq3/Al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计算机控制的KEITHLEY2400-PR655系统测量器件的电压-电流-亮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ZnO薄膜的厚度为2 nm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可达1.65 cd/A,最大亮度为3 449 cd/m2;而没有加入缓冲层的同类器件,最大亮度仅为869.7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0.46 cd/A。由此可以看出,加入ZnO空穴缓冲层后,最大亮度提高3.97倍,最大电流效率提高3.59倍。分析认为适当厚度的ZnO薄膜降低了发光层空穴的浓度,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从而降低了电流密度,提高了器件的电流效率,改善了器件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葎草提取物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胃排空、肠推进运动实验法以及离体胃、肠实验法,研究葎草提取物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蒸馏水组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分别为(82.53±10.69)和(50.88±8.68);葎草水提物大、中、小剂量(10.0、7.5、5.0 g生药/kg)组,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分别为(53.83±9.89)、(48.98±9.75)、(62.75±10.56)和(60.19±7.77)、(64.98±7.41)、(58.71±6.83);葎草醇提物中、小剂量(7.5、5.0 g生药/kg)组,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分别为(73.21±8.09)、(74.19±7.71)和(57.48±6.18)、(57.42±6.62)。与蒸馏水组比较,葎草水提物大、中、小剂量(10.0、7.5、5.0 g生药/kg)组均显著降低胃内容物残留率(P0.01),明显提高小肠推进比(P0.01,P0.05);葎草醇提物中、小剂量(7.5、5.0 g生药/kg)组也明显降低胃内容物残留率(P0.05),也明显提高小肠推进比(P0.05);在降低胃内容物残留率及提高小肠推进比,葎草水提物与相同剂量的醇提物比较,差异显著(P0.01)。在离体实验中,葎草水提物给药前后肠管、胃底环状肌的收缩幅度分别为(1.20±0.06)g、(72.01±4.27)mg和(4.89±0.60)g、(211.42±6.76)mg;葎草醇提物给药前后肠管、胃底环状肌的收缩幅度分别为(0.88±0.05)g、(70.20±3.26)mg和(1.43±0.17)g、(218.75±3.13)mg。与给药前比较,葎草水提物与醇提物给药后的肠管和胃底环状肌的收缩幅度明显强于给药前(P0.01);从给药前后肠管收缩幅度差比较,葎草水提物与醇提物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葎草提取物具有促进胃排空、肠推进运动的作用,且水提物作用强于醇提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育能够利用木糖高产乙醇的酵母菌株。【方法】采用Co60诱变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筛选乙醇产量高的突变菌株,并对原始菌株、突变菌株的生长发酵特性和两个菌株对高浓度木糖、乙醇的耐受性进行比较。【结果】在YPX培养基上筛选获得1株能够高效发酵木糖的突变菌株1K-9。该菌株在50mL 15%FM发酵84h,发酵液乙醇含量最高达(51.034±0.112)g/L,比原始菌株提高10.05%;在500mL 15%FM发酵96h,乙醇含量最高达(51.390±0.119)g/L;在500mL 20%FM发酵156h,乙醇含量最高达(52.496±0.513)g/L。菌株1K-9在HSM培养基或含4%~5%乙醇的YPX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含6%~7%乙醇的YPX培养基中生长缓慢。【结论】Co60诱变对于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菌株是有效的,能选育出木糖高产乙醇酵母菌株1K-9。  相似文献   

13.
通过缓慢杀线实验、偏好性实验和共培养毒性实验分析了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对荧光假单胞菌P13(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13)和解淀粉芽孢杆菌S3-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3-1)传播的可能性.通过显微观察与平板稀释涂布对秀丽线虫细菌携带作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细菌—线虫—植物三者交互作用进行初步探究.结果发现,P13和S3-1对秀丽线虫的慢性致死率分别为12.12%和3.00%,每10 s身体弯曲次数分别为4.68和4.33.相对于尿嘧啶缺陷型大肠杆菌(OP50),线虫对P13和S3-1选择系数分别为0.13和0.52,P13、S3-1携带菌量分别为(4.02×103±47)和(9.67×102±22)CFU/条.携细菌线虫将细菌定向传播至植物根际,细菌定殖菌量为105CFU,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植物多样性对于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的维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是我国南方丘陵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发挥着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本试验对井冈山大学校园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物种有37种,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2.302±1.450)与江西省吉安县湿地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相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444±0.219)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0.972±0.011)均低于相同气候区湿地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指数,说明试验区湿地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单一,不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正常生态功能的发挥。应合理配置一些阔叶树种来形成异龄混交林结构,以提高植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降低27.88%,而添加凋落物则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加34.02%。(2)去除凋落物能降低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9.51±0.12) t·hm~(-2)、(6.88±0.21) t·hm~(-2)和(12.70±0.53) t·hm~(-2),可见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降低27.66%,而添加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提高33.54%。(3)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相关,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程度的74.26%~94.28%。去除凋落物增加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而添加凋落物则降低Q10值。凋落物处理方式对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影响,证明凋落物对于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7.
笼养白头叶猴食物营养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月至12月对饲养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站内的白头叶猴进行营养代谢研究, 并对含氮物质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全年平均每只成年白头叶猴每天可从食物中净获得含氮物质 (473±126) g, 净获得碳水化合物(5318±3288) g。每只成年白头叶猴每天应该最少需要从食物中获得4005 g 的含氮物质, 略小于白头叶猴实际每天从食物中净获得的473 g 含氮物质,说明白头叶猴从食物中净获得的含氮物质基本上满足其最低需求, 但没有多少节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