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为测定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的部位,建立了相应的生测方法。通过用化学方法使不同器官上的感器失活后,了解生测处理的试虫在生物碱处理的杨树叶上和对照叶上的产卵偏好,确定其感知生物碱的感器部位。生测结果表明: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的化学感器主要位于柳蓝叶甲成虫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而触角上感器对产卵选择无任何影响。在生测基础上对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的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柳蓝叶甲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都只有单一感器存在。可推断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可能就是下颚须、下唇须顶端的栓锥感器和足跗节顶端的毛状感器。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整理隐翅虫标本时,发现波缘隐翅虫亚属(Subgenus Coprophilus Ga-nglb.1895)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南充师院生物系。中华波隐翅虫 Coprophilus(Coprophilus)(hinensis 新种体长3.9—5毫米。体前部黑色,鞘翅近后缘和外缘黄色带红,腹部暗褐色,触角、足、下颚须、下唇须黄褐色。头部比前胸窄,稍长,基部不狭缩成颈,颅顶有明显而稀疏的刻点。触角瘤内侧  相似文献   

3.
扫描电镜观察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雌成虫的感觉系统,结果如下:2种蚜小蜂的触角上具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B(o)hm氏鬃毛;复眼上具锥形感器;口器上颚每侧具3根毛状感器,下颚须与下唇须顶端各着生1根刺形感器;足具毛形感器与刺形感器,这些感觉器遍布足的各个亚节,前足具触角清洁器,后足具翅膀清洁器;产卵器上具毛形感器,感觉孔,以及倒钩状突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瓣隐翅虫属一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胸片隐翅虫亚科)郑发科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昆虫学报1995,38(2):220~221.四川瓣隐翅虫GyrohypnusSichuanensis新种.头、前胸、腹部黑色,鞘翅黑褐色.上颚黑色,触角、下颚须、前胸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福建省肖叶甲科二新种,其中一种属于国内新纪录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粗角叶甲属 Clisitherella Chen, 1940 本属在国内系新纪录。本属过去仅知一种——Clisitherella suturalis Chen, 1940(模式产地:越南北部)。体长卵形。唇基前缘呈圆形凹切,两侧突出成尖齿状。雄触角粗大,第三、四两节宽而略扁,背面各有一浅圆凹洼,末端三节细狭。复眼完整,内缘稍弧弯。下颚须末节细,端部  相似文献   

6.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上行冲动直通或横过腹神经索第Ⅴ至第Ⅰ腹神经节。此外冲动沿第Ⅰ至第Ⅵ腹节的返回神经回到尾须。根据电生理学研究,假定上述直通、横过和返回三种通路在蜚蠊腹神经索第Ⅰ至第Ⅴ腹神经节巨大神经纤维间构成无化学突触的神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美洲大蠊触角无感觉毛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大蠊触角感受器发现无感觉器包括钟形感器和边缘感器两种,钟形感器仅分布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为凹窝内有一隆起的椭圆形构造;而边缘感器为感窗口催略呈圆形的隆起伏构造,分布于触角鞭节节段末端的边缘,在触角同一面每隔一节均可见一个边缘感器。  相似文献   

8.
应留意第一道防水与第二道防水在各自的功能上的细微差异和特性,应特别注意地暖管进入卫生间与混凝土暗门槛处的构造防水处理,当卫生间地面选用白色(浅色)大理石时须特别慎用钢筋网片.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成虫体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七星瓢虫进行了整体性观察。结果显示:(1)瓢虫触角末端感觉毛分布稠密并且有嵴突状构造,嵴突及其周围着生有椎状感觉器。(2)鞘翅部分区域有凹窝状结构,内生有倒伏状的微毛。(3)足部第一,二跗节内侧有感觉毛形成的“毛垫”。这些细微结构可弥补一般形态学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成虫体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七星瓢虫进行了整体性观察.结果显示,①瓢虫触角末端感觉毛分布稠密,并且有嵴突状构造,嵴突及其周围着生有椎状感受器.②鞘翅部分区域有凹窝状结构,内生有倒伏状的微毛.③足部第一、二跗节内侧有感觉毛形成的“毛垫”.这些细微结构可弥补一般形态学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采自广东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摇蚊科二新种。叉毛津田摇蚊Tsudayusurikacladochaitasp.nov.新种。雄触角着生分叉的透明感觉毛,生殖节上、下附器均高度退化,与本属已知的唯一种类──产自台湾、日本的T.multiannulata(Tokunaga)差异明显。毛尾长跗摇蚊Tanytarsustrichoproctossp.nov,新种。雄外生殖器肛尖密被细毛,C脉终点位置与本属已知种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用声卡采集电生理数据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微机声卡代替通常使用的FM磁带记录器和AD/DA卡的新方法,实际应用证明,这一技术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通用性强,效果良好,值得推广,文中对实际应用这一方法的技术设施、实验程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优点和应用限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蚱科(Tetrigidae)7种昆虫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与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数量与类型较少,仅有芽孢形感受器I、芽孢形感受器II、腔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4种类型,其中以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通过对7种昆虫的雌性个体触角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触角的端部及中段节次上,其中以板形感受器的分布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分布于第10—15节触角上.  相似文献   

15.
陆生等足目第二触角顶器由端部和基部两部分组成。顶器起源于原始种类触鞭的鞭节。顶器顶端的感觉小体分泌液体以使顶器保持湿润;侧边感觉小体起源于水生种类触鞭鞭节远体端的长形刺毛,它因物种进化而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是新发现的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钻蛀性害虫,研究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有助于了解该害虫的嗅觉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成虫触角用超声波清洗并冷冻干燥,采用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分布状况。【结果】香樟齿喙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共有7类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以及表皮孔、柱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刺形感器是香樟齿喙象的主要感器类型,在性别之间除刺形感器Ⅰ型、Ⅱ型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感器长度、数量及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发现。【结论】此次研究观察了香樟齿喙象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可为开发基于信息素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