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男女大学生短跑运动员徒手及负荷条件下的台阶无氧功率、适宜外加负荷时的最大无氧功率及其相对值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男子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最大无氧功率及适宜负荷均明显大于女子,且其相对值也是男子明显大于女子。说明排除体重及运动专项等因素对无氧功率的影响,最大无氧功率和适宜负荷的相对值能更好地反映人体的肌肉质量和无氧工作能力,在评定运动训练效果及运动选票中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使用国产反应时—无氧功率测定仪对短跑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并对短跑运动员选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阻力系数的预设负荷对自行车运动员15sec和30sec无氧功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自行车队优秀男子运动员9名,分别采用运动员体重的9%、10%和11%作为预设负荷进行15sec和30sec无氧功测试,选取功率、频率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在15sec无氧功测试中,使用体重10%预设负荷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均为最高,其中最大功率与使用11%相比差异显著(P〈0.05);(2)在30sec无氧功测试中,使用体重11%预设负荷测试的平均功率与10%和9%相比分别高1.81%和12.66%,后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三个10sec分段的平均功率来看,11%的分段平均功率最高,特别是后两个10sec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在15sec无氧功测试中,10%是运动员充分发挥磷酸原代谢供能能力的适宜阻力系数;(2)在30sec无氧功测试中,11%是运动员充分发挥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的适宜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变化的测试和分析,证明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对高原短跑训练中负荷控制和医务监督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变化的测试和分析,证明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及多数分类,红细胞含量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含量降低。对于高原短跑训练中负荷控制和医务监督提供实验依据,为高原短跑训练提供一定的生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特点、各供能系统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的供能作用以及乒乓球运动员各供能系统的既具项目特点而又有效的评定方法,本文就国内外有关乒乓球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和乒乓球运动员供能系统评定的研究性论文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1)乒乓球运动中因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动训练的内容,能量消耗各有不同。(2)磷酸原供能系统是乒乓球比赛过程中的主要供能系统,而良好的有氧供能系统则帮助运动员快速的恢复。(3)乒乓球运动员无氧供能系统的有效评定方法主要为采用功率自行车或手臂功率计来进行无氧功测试,但是有氧供能系统的有效评定方法主要是使用发球机进行递增负荷的最大摄氧量测定、乳酸最低值测试、无氧阈测定和临界频率测试。  相似文献   

7.
不同运动负荷后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短跑男子运动员10人(国家一级2人,二级8人)以不同的负荷训练后,测试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训练前后,由于负荷强度不同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不同,可以引起血清肌酸激酶的不同变化。它可以作为评定做功肌肉所承受的训练负荷,及了解骨骼肌微细损伤和肌肉对所施加负荷的适应与恢复情况的重要生化指标,为高原短跑训练提供科学训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田径100,400,1500,5000m跑成绩达到或接近二级运动员标准的运动员32人为对象,用MONARK894E型无氧功率自行车进行30,60,90s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结果表明,60s试验的最大功率及功率极差值,比30s试验或其他指标更能反映不同专项运动的供能特点.建立60s或90s无氧功率值衰减趋势的数学模型,有助于拓展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的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AQ训练方法对发展足球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可行性及其实际意义.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并分别测定两组受试者的10 s无氧功、60 s无氧功.结果 10s无氧功测试结果是最大无氧功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60 s无氧功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氧功率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SAQ训练能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糖酵解代谢能力,发展运动员的持续快速奔跑的能力和速度耐力;SAQ训练可有效弥补传统训练中对跳跃、转身和"之"形跑动速度重视不够的缺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结合实战需要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短跑和长距运动员从事无氧和有氧运动前后的脉搏图等指标的记录,研究了短跑和长跑运动员安静时及不同方式运动后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专项训练引起的收血管机能适应的专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短跑运动能力的神经网络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取形态,机能,素质,技术等15项指标构成百米跑人体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00名12~20岁青少年的各项测试指标及专家对其运动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百米跑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将各项测试指标归一化作为网络输入,专家的评价结果作为网络输出,对训练好的模型验证,结果令人满意,神经网络方法克服了现有专家评分方法的不足,为运动员选材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择时运动对青年男子运动员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为科学指导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5名青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两次Wingate实验(两次测试的间隔为3d),测试时间分别在清晨(7:00~9:00)和傍晚(17:00~19:00).测定受试者口腔温度并取静脉血测定,测定血常规、血生化、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结果:1)受试者最大功率、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以及RPE值在傍晚高于清晨(P<0.05);2)安静时(运动前),傍晚口腔温度、WBC及其亚群、血生化(GLC和CRE)、组织损伤标志物(CK,LDH,AST和ALT)和氧化水平(MDA)高于清晨(P<0.05),RBC,HCT和抗氧化水平(T-AOC,TBIL和UA)低于清晨(P<0.05);3)清晨运动后除抗氧化参数外均显著性升高(P<0.05),傍晚运动后所有指标均显著性增加(P<0.05);(4)傍晚运动后除抗氧化参数和HCT外其他各指标均高于清晨运动后水平(P<0.05).结论:1)青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和运动性疲劳程度在傍晚高于清晨,其原因可能与安静状态下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具有日节律波动性有关;2)一次高强度运动后组织损伤与氧化水平的日节律变异依然存在,而抗氧化水平的日节律变异则减弱.  相似文献   

13.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运动员培养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培养不应该拘泥于1个固定的模式,本文以秦旺萍为例,就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求为今后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苏州大学参加江苏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短跑运动员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方案及其负荷监控的实施,总结了业余短跑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为高校短跑科学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短跑项目为例,从决定短跑运动员的影响因素出发,构造了用于确定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系统可以借助现有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以便针对具体的训练对象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由于神经网络模型所固有的泛化功能,即使在提供信息不完备或存在明显的误差等情况下,上述模型制订的训练计划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5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测与分析,发现训练中采用定量负荷,不断递增跑速以分级递增负荷强度的训练方法与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血红蛋白是检验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耐力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学生短跑运动员采用下坡跑、胶带牵引跑2种超速训练法在提高短跑速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超速训练法在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之间协调性,提高对肌肉紧张与放松调节能力,增强运动员的灵敏度以及改善短跑技术结构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从而增强短跑加速能力、提高短跑最大速度以及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本研究旨在为教练员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些研究证据表明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体育运动项目中多次大强度短距离跑运动成绩,当前,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关注,但缺少直接的证据。尽管进行多年的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及对数据的分析存在差异,对有氧耐力训练提高体育运动项目中多次大强度短距离跑运动成绩生理上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短跑的训练项目中,为了掌握短跑技术,发展速度,经常选用三项跑的“专项练习”,即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腿跑,几十年来一直被列为短跑教学与训练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刚参加训练的新运动员来说,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作业,不断练习,反复加时,加量,那么它到底起什么作用?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全面的分析了“专项练习”的技术作用,提出改进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