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基底构造特征、塔里木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研究,分析了塔中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和应力场演变过程,并对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多米诺构造等;对其构造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宏观阐述, 晚古生代之前朝鲜半岛是由中国东部三个不同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贴拼焊接而成,中生代隆起成陆以后遭受了三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松林运动、大宝运动、佛国寺运动),新生代发生了玉岭运动。朝鲜地块基本构造形式的形成受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08,(6):12-12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6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以下3个。  相似文献   

5.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演化规律,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白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6.
残余盆地构造发育的研究意义、现状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残余盆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从解剖残余盆地成因机制及其分布特征入手 ,详细阐述了残余盆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提出研究残余盆地应以构造分析为主线进行 .认为去变形和去构造层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的两个关键环节 ,而构造成像技术、构造测年技术和构造模拟分析技术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的关键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 :十万大山盆地是在古西太平洋板块、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三者碰撞拼合作用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一个海相残余盆地  相似文献   

7.
滇缅泰构造域及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滇缅泰构造域的复杂构造,并讨论了该区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滇缅泰构造域介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由许多微板块拼合而成,经历了复杂的分裂与碰撞的历史。该构造域的晚新生代火山明显地不同于弧—沟系统的火山,而是陆—陆聚敛后又经分裂与再挤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冯卫国 《科技信息》2009,(31):J0175-J0177
本文通过已存在的大断裂构造机理分析作为实际模型,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机制,说明"固有源动力"板块活动形成此类构造破坏机理,以及地震持续性,说明地壳剧烈活动期对气候和生存环境及病疫的影响关系。较清楚论述了固有源动力的重压抬升区地壳移动机理,提出的对板块运动进行五方面时空机制研究观点,为地壳板块活动造成地质与气候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林伊通、长春、永吉、桦甸等野外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方式、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以及华北板块北缘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研究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沉积体系保存不全;受中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叠加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地层被破坏,多为哑地层,上述原因导致对古亚洲洋闭合之前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认识不一,制约了对有关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采用沉积学的方法,结合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测年等理论和方法,依据现存古生代地层和不同构造部位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开展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恢复沟弧盆体系的分布以及岛弧的类型、时代,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将是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特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产生的水平应力场,是福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本文着重论述在断裂构造控制下,福建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并探讨其空间的分布——纵列成条、横分为块、条块分明、以条为主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1.
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地质学分析出发,主要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结合古火山岩构造背景判别(ESCORT)专家系统,重点对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阳独山玉矿是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洋板块间相互作用形成秦岭造山带的特定大地构造背景下,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复成因玉矿床.  相似文献   

12.
残余盆地构造发育的研究意义、现状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残余盆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解剖残余盆地成因机制及其分布特征入手,详细阐述了残余盆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提出研究残狡盆地应以构造分析为主线进行,认为去变形和去构造层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 两个关键环节,而构造成像技术,构造测年技术和构造模拟分析技术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十万大山盆地是在古西太平洋板块,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三者碰撞拼合作用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一个海相残余盆地。  相似文献   

13.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之表层构造丰富、典型;受基底与盖层间的切性滑脱面及下志留统高家边页岩韧——脆性滑脱面的联合控制,薄皮构造呈往南东变浅的楔形。薄皮构造以单剪方式往南东运动,缩短量达94km,缩短率约63.4%;起因于印支运动晚期至燕山运动早期扬子板块对华北板块的左行客斗向陆——陆碰撞所产生的拆离,先存生长正断层及板块边界的陆缘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层块格局。薄皮构造的突发隆起带及韧性滑脱面分别是寻找油气和金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水系、节理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对河西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24°E.其力源在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挤压所致.河西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确定,对本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依据,对四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17.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南缘经历了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作用的复杂过程,并在不晚于早第三纪早期,已经由活动的大陆边缘转换为不活动的,具有典型的不活动边缘的重力效应特征。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大陆南缘的陆缘盆地属不活动边缘拉裂盆地,南海中央海金则属于边缘海盆地。本文阐述了亚洲大陆南缘的主要转换断裂系统,讨论了这些断裂系统所反映的太平洋—特提斯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应力机制和活动方式,认为在特提斯—印度洋域,这些转换断裂系统从西向东延伸,分别属于右旋和左旋滑移。它们对中国大陆南缘边缘构造带和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板块构造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论述,并划分出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秦祁昆板块与巴颜喀拉-扬子板块四部分,各部分先后于早古生代时期、晚古生代后期及中生代早期由其间发育的深断裂-缝合带相拼接。中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俯冲于西藏板块之下,第三纪中晚期俯冲作用加剧,柴达木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整体迅速隆升而陷落,形成了柴达木构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20.
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5个节理观测点资料,对安徽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该地区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构造应力场的巨大转变,并对构造应力形成机制作了探讨,认为构造应力场与板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