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基底构造特征、塔里木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研究,分析了塔中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和应力场演变过程,并对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基底构造特征、塔里木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研究,分析了塔中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和应力场演变过程,并对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甘肃窑街煤矿二氧化碳喷出与新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讨论了窑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和二氧化碳的喷出机理.研究表明.喷出与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有关:通过节理、断裂、水系和地震断层面解资料的计算处理,本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31°E.  相似文献   

4.
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5个节理观测点资料,对安徽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该地区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构造应力场的巨大转变,并对构造应力形成机制作了探讨,认为构造应力场与板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数学方法,通过兰川地区水系、节理、断裂和地震断层面解等资料的计算分析,系统地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34°E.  相似文献   

6.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西晚三叠世聚煤盆地发育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了这种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作用,它是在压扭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产生次拉张力所形成的一种断陷盆地.这种作用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前人对库区新、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表明新、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向主压应力方向大体为NE-SW42;通过对库区内3个典型地区近400个危岩体主控裂隙面的研究,从区域内危岩体积、个数两个方面来揭示危岩体发育主控裂隙面走向的关系。结合库区新、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危岩体发育主控裂隙面走向的关系,运用莫尔-库仑强度准则,揭示危岩体发育与新、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宏观规律。研究表明:库区危岩的发育不是随机的,而与构造应力场关系密切,其主控裂隙面受构造应力场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判定库区危岩主控裂隙面的宏观走向,这对区域危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推测出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而分析该区域内构造力学成因,本文对平顶山向斜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形成和演化的构造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0.
鲁西广泛发育NW和NEE向两组断裂。通过该两组断裂特征和演化的研究,再造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区分出中生代以来的五期构造应力场。各期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均能从板块运动中找到其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地球卫星重力测量得到的全部球谐函数(n=2,30),计算出全球地幔流岩石层下应力场.结果表明,它与板块构造边界应力场及其他实测资料(如震源机制解)相符合.从而,本文为研究全球现代构造应力场、为探讨地壳和板块运动规律及其力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通过对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系统观察、分析,发现该地区龙马溪组裂缝非常发育,并且多为中-高角度缝,裂缝的展布规律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差别较大,同一地点的不同层段裂缝的发育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川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及长宁构造几何学特征初步分析,控制长宁地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多期复合、联合的构造应力场和构造部位,岩石中脆性矿物的含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对于日后该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产生的水平应力场,是福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本文着重论述在断裂构造控制下,福建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并探讨其空间的分布——纵列成条、横分为块、条块分明、以条为主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4.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反演恢复,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为其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际变形支持。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早始新世3个阶段,构造应力场强度经历了较强—强—弱的演化过程。其中,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是研究区大规模北东-南西向伸展的时期,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此阶段。形成机制上,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与晚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及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择南陵—宣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及中三叠统南陵湖组灰岩中发育的断层,利用擦痕计算应力场的方法获得了5期应力场,由老到新分别为WNW—ESE向拉张、最大压应力σ_1近垂向的拉张、NW—SE向挤压、NNW—SSE向拉张及ENE—WSW向挤压。利用断层面上多组擦痕的叠加关系、应力场数据自身特征以及区域构造特征,得到上述5期应力场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2期拉张,晚白垩世初挤压,晚白垩世—古近纪拉张及新近纪挤压。早白垩世拉张早期表现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形成的伸展背景,随后大规模岩浆活动向上侵位形成的底辟作用加强了伸展背景。研究成果对于查明矿床赋存状态及确定找矿方向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有限元反演分析法,按平面应变问题,反演了溪落渡电站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了该地区区域力源机制及区内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红沟子构造地区的储层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与定量模拟方法.方法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构造应力场裂缝模拟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红沟子构造地区的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与附加用深度、岩性条件约束的定量模拟方法.结果 红沟子构造地区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及其组合、岩层厚度、所处的构造部位以及构造应力特征密切相关.结论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是确保裂缝定量模拟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的一种新评价方法—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在模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不同性质应力场的特征及其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总结了应力场特征与构造形迹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预测裂缝发育区带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方法,为优选探井井位、提高裂缝钻遇率、降低勘探成本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兰州地区主要构造形迹与新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讨论兰州地区主要构造形迹的基础上,推断了该区应力场特征,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绘制褶皱轴向和断裂走向玫瑰图,计算出研究区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具有;N35~0→55~0→75~0 E 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大安山矿冲击地压危险性与井田地应力场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大安山矿地应力测量结果,全面分析了大安山矿地应力场的类型、作用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分析大寒岭倒转向背斜的形迹、剖面特征及其对井田地应力场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水平构造应力在大安山井田应力场中起控制作用,井田应力场为典型的构造应力场,井田内最大主应力为NW-SE向.大寒岭倒转向斜发育的次级褶皱——百草台倒转向斜轴部区域应力集中,为向斜南翼的2~3倍.大安山矿处于极高应力状态,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的构造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