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昆仑金水口南变余辉长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定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限定东昆仑造山带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限.方法 依据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判别变余辉长岩的构造属性,并通过LA-ICP-MS对其中的锆石进行U-Pb测年.结果 变余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LREE)及高场强元素(Nb,Ta)弱亏损,形成于较典型的大陆裂谷环境;U-Pb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变余辉长岩形成年龄为(796±41)Ma(MSWD=0.47).结论 东昆仑造山带在新元古代裂解的时间为(796±41)Ma(MSWD=0.47).  相似文献   
2.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3.
从构造作用、生物演化、盆地形成等方面探讨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复杂多变的地质作用。认为这种地质作用的形成与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的阶段性与不可逆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构造作用机制、生物进化和盆地形成等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旋回式递进变形的特征;地质作用的旋回式递进变形既可受控于内动力地质作用,也可来自于地球之外,但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红沟子构造地区的储层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与定量模拟方法.方法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构造应力场裂缝模拟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红沟子构造地区的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与附加用深度、岩性条件约束的定量模拟方法.结果 红沟子构造地区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及其组合、岩层厚度、所处的构造部位以及构造应力特征密切相关.结论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是确保裂缝定量模拟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聚类分析在油源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烃源岩、原油(包括油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研究原油(包括油砂)碳同位素,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原油包括马朗凹陷的绝大部分和侏罗系的一部分,与中二叠统烃源岩有关;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部分位于马朗凹陷,与下二叠统和石炭系烃源岩有关;第三类原油主要为油砂,相关性较差,可能受到了较强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塘参1井侏罗系原油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或石炭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级配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在AC-13型连续级配、SMA-13型间断级配和半间断级配三种级配中以干拌法分别加入抗车辙剂/新型橡胶粉复合改性剂,并对不同级配和改性剂掺量下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抗车辙剂和新型橡胶粉的加入能够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在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方面,半间断级配下掺入复合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性能提升最高、AC-13连续级配次之、SMA-13间断级配相对最差;在低温性能方面,SMA-13间断级配相对最好,但是半间断级配和AC-13连续级配与其相比相差很小。最后推荐半间断级配为最优级配,其最优改性剂掺量为0. 4%抗车辙剂/1. 5%新型橡胶粉。  相似文献   
7.
使用镜质体反射率法,首次系统地对吐鲁番-哈密盆地进行了古地温梯度的求取和剥蚀厚度的恢复。在此方法使用中应注意:①选择各地区标准Ro-深度曲线;②建立本区的镜煤反射率与最大埋藏温度的回归方程;③判断地层补偿和温度补偿状况;④与包体测温等其他热指标相对比。计算出在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期间,台北凹陷西部和托克逊凹陷古地温梯度平均为2.9℃/100m,台北凹陷中部为3.3℃/100m,台北凹陷东部和哈密凹陷介于4.5~4.9℃/100m。盆地中部广大地区地层为补偿和超补偿状态,盆地两边山前带现仍处在欠补偿状态,中生界剥蚀厚度在800~2500m之间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哈密盆地古地温梯度及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益群 《科学通报》1997,42(3):298-301
盆地古地温研究是盆地热演化研究的关键.盆地形成越早,演化史越复杂,则现今地温与古地温相差越大.沉积盆地的古地温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地质问题,必须依据大量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不同方法相互相比、相互验证才能较真实地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场状况及热历史.1 盆地构造演化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经历了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石炭纪~早三叠世陆内裂谷作用阶段(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早期的裂谷一拗陷-萎缩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的前陆期)、中晚三叠世~早第三纪广盆形成阶段(中晚三叠世稳定~拗陷期、侏罗纪断陷-拗陷-挤压期、白垩纪萎缩期和早第三纪拗陷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挤压型山间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早第三纪成为稳定的拗陷型盆地,盆地性质类似于克拉通,以盆地的整体沉降、连续沉积、断裂发育、地层展市复杂、缺乏褶皱和角度不整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胶莱盆地莱阳群瓦屋夼组和水南组多以页岩和砂岩为主,见部分灰岩。采用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等对研究区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根据样品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相关元素比值,探讨瓦屋夼组、水南组的古沉积环境。得到以下结论:瓦屋夼组、水南组SiO_2、MgO、CaO含量较高,水南组部分样品Al_2O_3含量超过10%,且两套地层都表现出较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利用Sr/Ba、Rb/K、V/Ni、Th/U、Fe2+/Fe3+、U/Th、Eu/Eu*、Ce/Ce*、Sr/Cu等一系列环境判别指标,结合近期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特征认为,瓦屋夼组具明显的海相沉积特征,形成于干热和氧化环境,水南组也具有海相沉积特征,形成于干热和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三塘湖盆地构造-热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为例,探讨复杂叠合盆地的盆地构造.热演化历程。方法多种热指标相互印证,采用Easy舶%模型进行热史反演。结果三塘湖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海西、燕山、喜马拉雅期等多期不同构造运动的改造;盆地热演化相应划分为二叠纪的急速升温阶段, 三叠纪-早白垩世的缓慢降温阶段,第三纪至现今的基本稳定阶段;早-中二叠世地温梯度高达 4.4-5.2℃/hm,三叠纪一侏罗纪地温梯度3.12-3.93℃/hm,白垩纪以后地温梯度与现今地温梯度相差不大,2.2-2.8℃/hm。结论构造运动的发生期是盆地热体制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地温场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盆地有机质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