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玉哲 《科技信息》2009,(12):83-8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导致了英语语言尤其是词汇中广泛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一现象获得了普遍重视。人们为消除这一现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雪娇 《科技资讯》2013,(2):240-240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历史潮源,女性一直以来在社会当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愈演愈烈,而出现这种性别就业歧视并非偶然现象,本文对于这一问题展开了叙述、原因,和时策,希望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钦 《科技信息》2008,(6):195-19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大学毕业生业压力日益增大.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本文以经济学的经典歧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影响主观判断的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总之,即使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无法用收入指标来度量.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女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歧视,进而使在校大学生主观上夸大了性别歧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其就业预期。大学生对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主观认识不客忽视,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在校学生的主观判断。可能引发高校招生中的性别歧视,乃至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以保障女大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
夏蓉 《科技信息》2009,(30):I0010-I0011
男尊女卑,尊男轻女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重男性,轻女性的倾向。英语也不例外。本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并总结了在英语语言运用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的方法以及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无性别歧视语言。  相似文献   

5.
牟莉军 《科技信息》2012,(25):20+25-20,25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使得翻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浓重的女性翻译主义,这一现象,在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中尤为突出。本文从语言层面出发,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到女性翻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策略,在语言中进一步避免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赵俊  狄东睿 《科技信息》2009,(28):I0144-I0144
本文将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用语方面着手,分析在语言方面所体现出的性别歧视问题,这反映了西方英语国家女性地位的低下。因而要根除语言上存在的歧视,必须首先根除社会中的男女性别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的不同方面如地位、外貌、言行、智慧、贞操、软弱以及婚姻等,研究了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以此来表现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这里指出了女性较之男性偏低的社会地位,同时讨论了不同时期影响女性地位低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根源。而这些根源又和当今女性的社会状况得到改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如此,要根本改善这一状况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对社会传统和文化的反映。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这一现象在众多领域有了明显的改进。然而作为反映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语言,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作为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要完全消除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相当困难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语言中的歧视现象将会逐步改变。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企业在招人方面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更加慎重。企业在女员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需要承担相应的人工成本,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带有性别歧视。例如在试用期间,如果女职工是在试用期内怀孕或尚在产期、哺乳期的,则可能因为不符合录用条件被用人单位辞退。这使女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本文将剖析"全面二孩"政策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重点以中山市女大学生为例展开调研,并从女大学生自身等原因出发,就女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自身综合能力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缓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陈蓉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31-134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关系密切。英语词汇、谚语中保留有很多西方轻视和压迫妇女的痕迹。这一性别歧视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中性别歧视语存在的诸多表现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女权运动对性别歧视语的影响,号召人们特别是女性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并通过不断地努力来逐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活动舞台,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探求文化特质地理分布的简单原因,在于环境决定论的解释模式是基于世界性探险而搜集到的大量有关人类差异材料进行分类和解释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文章从早期理论学者开始进行追述和回顾,认为:如果将强调或者突出“气候的作用”的学者归为“环境决定论者”,这种扩大“气候”外延的论说方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科技信息》2009,(5):110-110,116
古今中外,哀叹“世风日下”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世风日下”观念更加强化。笔者在文中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道德观念领域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入手,对“世风日下”观念在当前社会中异常强化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道德嬗变的走向进行了展望,对于解决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迷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