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科研队伍是研究型大学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高校建设专职科研队伍需从政策框架、人员定位、职称晋升、薪酬体系等方面入手,创新现行制度环境下专职科研人员聘用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日韩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评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管理研究》2015,(6):117-120
通过中日韩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评价的比较,指出中国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落后。对高端科研人才的重视,加大科研创新投入,重视企业的科研创新,坚持科研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国际化是提高我国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丰富我国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要创新,就要有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的有责任感,面对任何外界诱惑都会不为所动。”就当前很多科研人员离开科研的现象,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如是说。杨叔子对一些科研人员“逃离”科研的做法表示理解。不过,他强调,应该让有志于科研的人才安于科研岗位。“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情况比较复杂。有两种因素会影响到科研人员,一是外部因素,即外界的吸引力很大;二是主观因素。但是,一个真正有志于从事某方面研究的人,如果真的有兴趣,外界的因素是影响不到他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如果内因起作用,外界的任何情况都干扰不了。  相似文献   

4.
李文 《咸宁学院学报》2013,(11):172-173
科研激励是高校科研人员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以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增强群体向心力,以及统一科研人员与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高校应从建设分层激励制度、构建科学化激励运行机制、重视高层次精神激励、改进与创新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与新中国成立时期"两弹一星"工程的研发时代相比,现在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很多。那时中国的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物质条件相当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因为有科研工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高校科研人才竞争日益加剧。高校科研人员是创造和增加知识价值的重要主体,其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和完善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尤为重要。知识价值导向的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教职工收入差距,吸引、稳定与激活科研人才,促进高校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当前,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的收入分配自主权有限、科研人员薪酬体系不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不足、长期激励机制滞后、教学科研用人体制有待优化等问题。新形势下,有必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契合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需求,推进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7.
钟桂安  侯庆华 《科技信息》2010,(13):121-121,415
高校要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加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科研人员的知识与观念,提高他们的科研技能。本文围绕有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结构化体制,阻碍了高校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要解决这个困境,需要找到结构化体制中的张力源,通过强化学术共同体话语权、防止科学精英异化和抑制学术研究中功利化倾向等途径,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自由的,能够发挥他们最大科研潜力的科研环境。只有这样,高校的学术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人员聘用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加大,高校承担的科技任务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建立和优化科研队伍规模和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以清华大学建立项目研究人员聘用制度为例,探讨高校在现行制度环境下创新科研人员聘用模式和调整科研队伍结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我国科研诚信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进步.通过初始编码、轴心编码和理论编码,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了我国科研诚信的培育模型,继而以我国科研人员为样本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解析了科研诚信培育的微观机理,提出了科研诚信的培育策略.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人员诚信培育应该从科研环境优化、科研监督强化、科研不端惩处、科研人员压力缓解、科研腐败打击和科学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乔琛 《山西科技》2014,(3):27-28
介绍了目前科研院所人事管理的特点及现状,探讨了新形势下科研院所人事管理的各种改革尝试,提出了新形势下科研院所人事管理创新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区域创新模型的基础上,将来自区域外部影响的空间邻居效应视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影响要素,并利用2001—2008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水平的提高以及创新环境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区域创新的空间邻居效应确实存在,即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对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强区域协同,形成区域创新联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以专利授权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利用Gini系数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比较大,差距和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差距,大部分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是由地区间差异解释的;另外,省域技术创新呈现空间依赖性,具有空间效应,大中型企业科研人员以及对大学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我国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对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缩小差距,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栽体和核心力量。本文首先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在现实条件下探讨贵州科学院的基础条件平台构建,并以贵州科学院高技术新兴产业创新基地构建为例,探讨在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过程中的相关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5.
为客观全面地考核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贵州科学院为例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其发展速度按权重依次排序影响大小的关键要素为科技创新能力投入、创新团队优化组合、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员总量和质量、提供市场服务能...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科研仪器技术服务是推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保障。要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务必在技术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坚持革新,实现科研仪器技术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文中围绕技术人才和现代信息技术两大要素在科研仪器技术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事企关系,促进科技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为样本,应用对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判,认为制约科研院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产业规模偏小、管理体制不够合理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等。加快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强化管理职能、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转变成果转化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创建自主品牌等。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运行规范和管理科学的产业格局,促进科研院所产业有序、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创新行为和技术知识的扩散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绩效的发展。在气象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气象科研院所发展的制约因素,而目前对气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较少。本文首先对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2013—2016年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之后运用面板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气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及水平,其次是创新团队、队伍结构、人才梯队和经费投入,所以,气象科研院所想要发展,必须强化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增加研究项目,提升研究成果及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技整合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科技整合创新的必要性 ,提出了整合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科研力量整合 ,实现人才和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整合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三是强化整合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整合能力 ;四是整合社会创新资源 ,发挥信息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研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关键环节。科研选题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把握需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可行性原则,采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确定高水平、高质量的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