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明朝统治云南,上承蒙元,下启清朝,是云南地区加快与内地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明初军事上征服云南,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伴随而来的汉族移民奠定了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使得内地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迅速传播到西南边疆地区,尤其是儒学教育在云南得到广泛传播,加速了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部分地区不断尝试改土归流,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清朝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今文山地区来说,移民活动的高潮是到了清代中叶特别是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始出现,外地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县治所及其周围、交通大道沿线集镇,少数民族则主要居住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与明代相比,文山地区在清代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玉米的传入并迅速成为山区的主要作物,促进了山区的农业开发。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积极倡导,特别是汉民的迁入并逐渐向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渗透、扩散,这些都对文山民族社会产生了渐进的影响,导致其社会逐渐发生缓慢的变迁。不过,由于移民的数量及其分布尚较为有限,民族地区的变迁是较为缓慢的,这也是今天部分民族村寨仍保存下来较多的民族传统习俗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张波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164-165,193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湘西墟场文化流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湘西墟场体育文化流变历程分为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后至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等三个时期。它在民族迁徙与融合、汉族文化的传播、宗教祭祀的褪失、科学技术的发展、墟场社会城镇化与经济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5.
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标志着土司统治时代的结束。通过改土归流,国家得到统一,政权趋于稳定,国力日益增强。文章对湘西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冲突与影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沅水中游地区在清代广泛接纳外来移民。促成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的因素有垦荒运动、改土归流、驻军防苗和工商业发展等。这个时期的移民影响了沅水中游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改土归流在土家族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的繁荣发展。当然,该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为当今土家族的经济开发提供某些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今文山州为核心的滇东南边疆早在汉武帝经营西南夷时即被纳入西汉帝国辖治。南朝后中央政府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强弱不定,唐宋时滇东南则处于南诏大理与唐宋政权的缓冲地带。元代虽高度统一,而在边远的滇东南,仍是土官管辖之下,未有建制府州县的设置。直到明洪武十五年今文山北部始有广南府的设立,不过外地流官很少有到实地履任的。清康雍之际,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立开化府,加强了政治上的统治,文山地区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对交通的重视等成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北京望京地区是一个多国籍、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社区,这里的外国人中韩国人居多,国内少数民族中朝鲜族居多。自从入住望京,韩国人、朝鲜族就开始与当地汉族居民发生某种联系,但事实上他们之间联系不多,交往不深,相互理解不够,因而产生诸多成见或偏见。以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主线,分析和探讨当地汉族与韩国、汉族与朝鲜族及韩国人与朝鲜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山境内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农民为求生存,在农业之外仍需从事某种手工副业。手工业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单位,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发展缓慢。文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虽在明代就有开采,但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人力开采,开采手段落后、原始,产量小,未能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后全国分为十九州,宁州居其一。此后300年间,国家陷于分裂,朝代更替频繁,政区变化无常;宁州郡县在中原王朝的军事监护与地方大姓的武力割据之间反复震荡;两汉及蜀国400年苦心经营建立的郡县制,终因豪强坐大而崩溃,郡县名号虽载于版籍,而行政制度无所施行。曾是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号称"宁州冠冕"的朱提地区,社会发展也因此跌入低谷,历经了千年之久的停滞,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5.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并不是道教的一个流派。瑶族老人尤其是梅山师公死后,其亡灵都要回归梅山就是梅山教作为独立的民族宗教的最主要证据。但由于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凭借着政权的力量进入梅山文化地区,一部分汉族道教移民转而改信梅山教,并进而将道教的神祗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竞技性和趣味性并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多属于群众自发项目,保护发掘力度不够,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不足,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工作者不多,师资力量薄弱。在奥林匹克精神全球化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利用好机遇、应对挑战,是摆在文山州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文山少数民族民俗田野考察方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笔者多年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民俗田野考察的经验写成,主要介绍了文山州少数民族概况、进行田野考察前应作的必要准备、考察中应注意的禁忌事项、考察中应采用的语言、对不同群体应采用的沟通方法等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准备在文山地区进行民俗田野考察的同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文山州人口素质现状与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山州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反映出,文山州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在此基础平台上,文山州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地域分布、民族分布、行业分布等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着文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开发文山人才资源,尤其是盘活文山现有人才资源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