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家营坝顶交通桥主桥为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该桥采用小比例边跨的非常规跨径布置,获得了较好的桥梁整体造型景观视觉效果。运用桥梁有限元计算软件"桥梁博士V3.0"对桥梁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桥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桥梁边支点在荷载标准值组合下出现负反力,须进行桥头抗拉设计。采用边跨填充压重的抗拉设计方法,可供同类桥梁设计作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施工期腹板开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求一座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施工早期腹板开裂原因,在实桥上进行了水化热测试.基于施工现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实测结果,应用有限元方法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建立时变模型,对箱梁混凝土水化热所致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分析,并对预应力张拉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水化热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过高的水化热是引起该桥箱梁腹板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预应力张拉时结构应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跨底板预应力束对桥梁的变形具有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有关中跨底板预应力束研究的文献较多,但考虑它对边跨变形影响的文献却不多.以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例,对影响连续梁桥边跨变形的因素做了简述.结合Midas/civil程序建立了该桥的空间梁单元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了中跨底板预应力束张拉前后主梁边跨的变形值,并对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得出的一些结论对同类桥梁的变形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安徽省境内某3跨预应力混凝土等截面连续组合箱梁结构桥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计算,测试并分析了该桥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进而判断其承载能力是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结果证明,可为此类桥梁的设计、试验和维修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珞璜南右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跨既有渝贵线铁路工程为依托,研究了转体桥关键结构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技术.运用Midas Civil建立桥梁模型,分析主要工况下转体桥整体、局部结构内力及变形,通过对施工时转体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转盘、球铰接触面等关键部位的力学特性;并探讨了转体系统、转体结构称重、配重及抗倾覆验算、转体等主要施工环节.研究结果表明:箱梁最大应力发生在跨中,为12.36 MPa,最大挠度发生在8、9号块交界面,为26.34 mm,成桥阶段静活载作用下,中跨、边跨最大向下挠度均发生在各自跨中位置,分别为31.64和14.41 mm,应力及挠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上下转盘与球铰交界两侧出现局部拉应力,为0.006~0.60 MPa,主拉、主压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施工过程中下转盘压应力最大值发生在支架拆除后大里程一侧的测点4处,为7.68 MPa.结构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其方案可行,可指导施工.最后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总跨数为偶数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合拢特性明显不同于总跨数为奇数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及相同布置的连续刚构.结合陆家渡大桥对3种不同的合拢工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成桥状态,由中跨向边跨对称逐孔合拢,合拢线形最为平顺,多跨一次合拢轴向变形最小;3种合拢工况下,成桥状态顶、底板应力均为压应力,顶板应力变化幅度较小,底板应力变化幅度较大.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3种合拢工况桥跨线形均有逐渐向下变形的趋势,且其桥跨轴向变形逐渐增大,顶、底板压应力均有减小的趋势.运营10年,3种不同合拢工况,顶、底板应力均为压应力,由中跨向边跨对称逐孔合拢线形最为平顺.整体来看,底板应力变化幅度大于顶板.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桥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某大跨预应力连续箱梁桥腹板预应力钢绞线现场长期测试过程以及测试数据结果,对箱梁腹板预应力摩阻损失进行分析,为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控制提供依据,确保成桥后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在施工期间合拢段底板发生崩裂的现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箱梁底板在预应力筋管道剖面上的竖向应力分布情况,然后对影响底板竖向拉应力的外部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桥底板崩裂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弯曲预应力束的径向力与预应力束管道偏离设计位置而产生的附加径向力,是导致底板开裂的主要原因;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底板开裂后的箱梁节段最终会发生失稳破坏即出现崩裂.  相似文献   

9.
204国道桥为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跨航道新建桥梁,主桥采用悬臂浇注施工工艺。文章主要以该桥主梁施工过程监控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例,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的主梁变形监测和应力监测情况;同时,对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主梁应力测试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为类似桥梁进行应力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探讨了其截面尺寸的拟定、边界条件的确定、预应力筋布置形式、预应力张拉应力的控制及截面抗剪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利用原桥提高桥上桥承载力,提出了间隙上下限和分载可行区的概念。建立了将单分载点、双分载点和三分载点3种设置方式统一计算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装配式公路钢桥架设的桥上桥利用原桥提高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单分载点模型是最佳分载点设置方式,同时分载点应尽量设置在靠近跨中位置,从而提供更大的反向弯矩。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盐桥使用中的缺点,并提出以金属导线代替盐桥进行实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修建的大量石拱桥、双曲拱桥仍在服役,此类旧桥的技术状况评定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该文针对石拱桥、双曲拱桥结构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役石拱桥、双曲拱桥承载能力检测与评估的方法,其方法和思路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类似桥梁的检测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庆两江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重庆两江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双向荷载下的疲劳性能,对由盖板、板肋和横隔板组成的箱形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进行疲劳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采用应力等效方法,板肋与横隔板交叉细节部分采用1∶1足尺模型,横隔板开孔分别采用苹果形和钥匙形,面内和面外双向疲劳加载完成正交异性板结构设计寿命期及超长服役期的等效实桥疲劳应力幅作用下2 000万次疲劳试验.有限元值和实测值较吻合.在疲劳试验基础上,讨论横隔板开孔边缘、纵肋与横隔板焊接以及纵肋与盖板焊接3个关键部位的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双向荷载作用下横隔板产生面外弯曲变形,易导致面外疲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未发现裂纹,疲劳寿命远超过设计寿命期.根据欧洲规范的疲劳等级分类检算,其疲劳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层力学计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桥面铺装是桥面行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桥面铺装的受力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沥青路面,沿用原力学计算方法不能较准确地揭示桥面铺装的真实受力状态。文章将桥面系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作为统一的力学计算体系,研究了桥面铺装体系的力学特性和分布变化规律,为桥面铺装层体系设计和选材提供理论依据,达到改善铺装层受力和延长铺装层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两个系统之间的狭义转换桥在欧氏空间的实现问题,利用数学建模方法讨论了空间中左和右、上和下、内和外的转换问题,同时构造了转换桥理论中转换桥的两类三种几何模型.并讨论了单向桥的串与并几何模型和循环桥的串与并几何模型.  相似文献   

17.
桥梁加固可以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和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等都能达到同一目的,只是加固途径、加固效果不同.在具体实施中应考虑到被加固桥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京杭运河大桥为例,探讨采用悬臂法施工的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中跨底板预应力束对主跨预拱度的影响。采用Midas/Civil程序建立了桥梁的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了主跨跨中底板预应力束张拉前后主跨梁段挠度的变化值,并对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可为同种类型桥梁预拱度曲线图中主跨跨中曲线下挠值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南昌生米大桥大跨度箱梁施工实例,介绍了MZ50/1500型移动模架造桥机的构造、原理,以及利用移动模架造桥机原位现浇大跨度预应力砼箱梁的主要工艺流程、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桥面平整度对大跨度悬索桥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桥面平整度是影响车桥耦合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分离法,以车轮与桥面板接触点为界,将车桥耦合振动系统分为车辆、桥面平整度和桥梁结构3个子体系,并假定桥面平整度是均值为零的平稳高斯随机过程;结合DR-PSD函数建立了很平整、一般平整和粗糙3种桥面平整度模型.结合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以某大跨度悬索桥为对象,研究了3种不同桥面平整度下桥梁结构各部分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大跨度悬索桥各部分的主塔、加劲梁、主缆和吊索,其各自对应的冲击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同一条件下相同部位的内力与位移冲击系数也有较大的差异;车桥耦合振动过程中桥面出现较大的横向位移,对桥面行车安全构成威胁,内力高频交变的主缆及吊索等关键结构易出现疲劳,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