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运用地层对比、孔隙度拟合以及盆地模拟的原理与方法,恢复出济阳坳陷西南端沙三段(Es3)剥蚀地层厚度及原始地层厚度,进行构造沉降量和拉张系数计算,探讨沙三段沉积期盆地构造活动特征及主控应力场。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济阳坳陷西南端沉积中心的延伸方向宏观上呈NE-SW向展布,局部表现为近SN向延伸;该时期盆地的伸展强度并不均匀,表现为中部强,向NW、SE方向减弱;伸展作用宏观上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受基底断层走滑的影响,局部伸展受控于近SN向应力场;济阳坳陷沉积中心展布方位前后经历了不同阶段近EW向、近EW与NE向共存及NE向展布的递进演变过程,但最终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  相似文献   

2.
丽水、椒江凹陷是晚白垩世以来发展起来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利用剖面平衡技术,计算了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研究了丽水、椒江凹陷的伸展演化特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伸展量有所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也有所不同。空间上,盆地伸展率由南向北依次减小;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最大伸展时期,南部早北部晚,南部在晚白垩世,北部在早古新世。盆地的伸展是在拉张应力场或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及幕式正断层的水平离距和断块的掀斜伸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海西-印支期中国南方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里东运动以后,扬子和华夏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自早泥盆世至中二叠世茅口期,华南板块和西边的三江构造区开始了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海西运动,中国南方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盆地类型则从陆内裂陷盆地演变为被动陆缘裂陷盆地.以东吴运动为标志,中国南方开始了印支运动,其板块活动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进入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阶段.因此,海西-印支运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据此,将海西-印支旋回划归为一个一级层序,再根据不同时期,盆地所处的演化阶段和盆地类型的差异,划分为6个二级层序.其中,二级层序SS1~SS5反映了海西期中国南方从陆内裂陷盆地到被动陆缘裂陷盆地所经历的初始拉张-拉张发展-停滞-成熟的全过程,而二级层序SS6却反映了印支运动早期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地区盆地的"四层楼"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扬子地区震旦纪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盆地演化相应地经历了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沿江前陆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陆相伸展盆地。下扬子地区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盆发育于伸展性被动大陆边缘。沿江前陆盆地形成于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活动中的前陆变形带上。火山岩盆地出现于区域性走滑剪切和环太平洋岩浆弧背景下。库拉—太平洋板块高角度、高速正面向东亚大陆下的俯冲 ,造成了岩石圈上拱拉张 ,从而产生了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陆相伸展盆地。随着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出现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中国东部遭受近东西向挤压 ,从而结束了下扬子地区的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胶莱盆地的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走滑构造及派生的伸展构造和升降史入手,研究了胶莱盆地的运动学特征,该盆地是一种个白垩纪走滑拉分盆地,其升降活动、断块欣斜活动和伸展活动在时间上和强度上密切相关,控制上述活动的是主控制裂的走滑运动。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北东向拉分、北西-南东向扩展、南北向拉分和盆地萎缩四个阶段,盆地的拉分过程控制着内部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辽河裂谷玄武岩成因机理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认为辽河裂谷第三系玄武岩由两类原生玄武岩浆喷发形成,一是形成于地下70~85km的碱性橄榄玄武岩浆,二是形成于地下35~50km的拉斑玄武岩浆。两者分别为源区岩石局部熔融3.88%和10.11%的产物。下辽河平原处于中国北方大陆地幔热柱、亚热柱之上。随着热柱的形成、拱起和岩石圈的飘移,火山活动由强而弱,由碱性趋向亚碱性,岩浆熔出位置由深而浅,源区岩石熔融程度由低而高。与此相应,下辽河裂谷盆地经历了裂前成穹、张裂破碎、拉张沉陷及拗陷4个阶段,裂谷由张裂而拗陷,直至消亡。  相似文献   

8.
以早白垩世Muglad盆地的地质背景为基础, 运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对应力场的分析, 为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模拟结果表明, Muglad盆地是受走滑作用和拉张作用共同影响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 指示Muglad盆地是在中生代泛大陆裂解的大背景下, 在非洲大陆的走滑作用和拉张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育的, 而不是简单地由走滑作用诱导形成。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断陷和坳陷两个时期。断陷期又可分为5个阶段:孕育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拉张阶段和萎缩阶段。坳陷期拉张减弱,有扭性作用,盆地变浅。因此,海拉尔盆地为一“断陷-坳陷”转化型盆地。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依据野外采集的古流向数据和上古生界火山岩地球化学资料对柴达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地区物源总体来自北部,海侵方向由南向北,沉积中心在盆地南部地区;构造背景晚泥盆世为后碰撞期的板内拉伸,早石炭世为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晚石炭世-二叠纪以洋陆俯冲构造背景为主;晚泥盆世开始,柴达木地块周围普遍因拉张而发生裂陷,形成一系列狭长状的地堑式断陷盆地或海槽,柴达木中央隆起(牛鼻子梁古陆)的雏形形成;石炭纪沉积盆地是在海西运动产生的晚泥盆世裂陷槽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性沉降盆地,具有坳、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海侵广泛,以台型沉积为主的浅海相碳酸盐岩裂谷盆地,在古陆边缘附近形成了海陆过渡相的泻湖、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及沼泽相含煤沉积;二叠纪基本保持了石炭纪的海域,仍处于陆缘裂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属于稳定型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相似文献   

11.
辽河盆地是中生代大陆内裂谷盆地,以伸展作用为主,同时受到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构造形式复杂。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是在伸展活动发生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中进行的,表现为水平伸展运动、垂直升降运动、掀斜或翘倾运动等,这是裂谷盆地的主要特征。该盆地的各时期掀斜角度不同造成凹陷的差异性,限制了沉积生油岩的范围,从而决定着油气资源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缘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缘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其中,南部边
缘海盆地尚受南海裂解扩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断拗双层结构不同类型伸展型或伸展、走滑、挤
压复合型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古近纪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
纪拗陷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受区域地质背景影响,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
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
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
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白垩系断陷盆地群是在古生代褶皱造山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白垩世宽范围火山断陷盆地群,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拉张断陷到挤压回返的构造旋回,伸展作用强烈,坳陷广泛发育,具有构造样式复杂、垒堑相间、断超结构的特点。郯庐断裂带北段在早白垩世发生的左旋走滑运动控制了断裂带两侧盆地的发育。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在较新的地壳上发展起来的,中酸性火山活动强烈,在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存在两个岩石圈减薄区。断陷盆地群具有相似的构造特点,火山断陷作用强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证实了松辽盆地存在裂前隆起。本文从裂谷成盆模式模式入手,认为断陷盆地群东部是窄裂谷成盆模式,西部及中部是宽裂谷成盆模式,认为东北断陷盆地群是在幔隆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5.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中识别出四个不整合面,即Tg、T6、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5,拉张强度渐增期;(2)T5→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与拉张史相对应,陆良盆地的沉降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N2c为快速沉降阶段;(2)Q为沉降缓慢阶段。据此,陆良盆地的形成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Tg—T6);(2)盆地扩张发育期(T6—T3);(3)盆地发展稳定期(T3—T0);(4)盆地萎缩充填期(T0—现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物理背景,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以及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震相数据, 通过 tomoDD方法对1990—2008年和2012—2016年期间的地震进行重定位, 并反演山西断陷带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地震集中于山西断陷带内, 基本上位于已知断层附近, 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的东北?西南两侧。震源深度范围为0~30 km, 北部区域震源深度小, 震源深度超过20 km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以南地区, 太原盆地两侧的地震集中区形成两个延伸深度最大的南北走向的垂直地震密集条带, 推测受太原盆地两侧两个近南北走向的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太原盆地两侧近南北走向的两个活动深大断裂如果贯通, 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地壳的地震波速结构变化剧烈, 该断陷带下方的地壳普遍表现为低速, 但其中太原盆地下方地壳的波速略高, 其东北侧和西南侧断陷盆地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更低的波速; 与此相反, 其西北侧和东南侧紧邻太原盆地的两个小区域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 大同西部区域下方的地壳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这些波速特征都与地表构造以及地表热流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原盆地东北侧和西南侧都可能有热物质上涌, 并且可能侵入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 相反地, 热物质可能没有侵入太原盆地西北侧、太原盆地以及太原盆地东南侧下方的地壳中, 说明太原盆地的拉张裂开可能并不是受热物质上涌控制, 而是受青藏高原的推挤力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东海一菲律宾海剖面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衡响应函数法分段计算了自东海至东马里亚纳海盆的剖面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并利用海沟洋侧海底地形按端载加压弹性板弯曲模式对琉球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洋侧块体的弹性厚度进行了计算和对比,结合测线经过地区的地震地壳测深结果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分段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均衡响应函数计算曲线多个区段可估计出2个弹性厚度值.取值大的弹性厚度,在不同区段其数值较为接近,为20~25 km,这种共性是现在热状态下海洋岩石层区域弹性特征的反映,值小的弹性厚度则是各区段内不同地质作用效果的个性反映.  相似文献   

18.
A mechanism to th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t magma-poor marg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vier LL  Manatschal G 《Nature》2006,440(7082):324-328
Where continental plates break apart, slip along multiple normal faults provides the required space for the Earth's crust to thin and subside. After initial rifting, however, the displacement on normal faults observed at the sea floor seems not to match the inferred extension. Here we show that crustal thinning can be accomplished in such extensional environments by a system of conjugate concave downward faults instead of multiple normal faults. Our model predicts that these concave faults accumulate large amounts of extension and form a very thin crust (< 10 km) by exhumation of mid-crustal and mantle material. This transitional crust is capped by sub-horizontal detachment surfaces over distances exceeding 100 km with little visible deformation. Our rift model is based 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strained by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from the Alpine Tethys and Iberia/Newfoundland margins. Furthermore, we suggest that the observed transition from broadly distributed and symmetric extension to localized and asymmetric rifting is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existence of a strong gabbroic lower crust. The presence of such lower crustal gabbros is well constrained for the Alpine Tethys system. Initial decoupling of upper crustal deformation from lower crustal and mantle deformation by progressive weakening of the middle crust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rift evolution. This is achieved in our models by the formation of weak ductile shear zones.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与储层之间的关系模糊等问题,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特征,结合沉降速率和储层分布、物性特征,探讨了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层活动在古近纪东三期最强,沙三期和东二期次之,沙一二期较弱,东一期最弱;同一时期不同位置的断层活动具有差异性。沙三期、东三期断层活动强,沉降中心离边界断层较近,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厚度大,粒度粗,延伸距离短;沙一二期断层活动弱,沉降中心离边界断层相对较远,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大,粒度粗,但延伸距离远;东二期断层活动强,而晚期受边界断层的影响减弱,且受外物源的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小,粒度细,延伸距离更远;东一期断层活动极弱,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小,延伸距离远。边界断层活动控制着碎屑沉积物进入湖盆的位置,次生断层活动对碎屑沉积物的展布具有调节作用。东三末期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对扇三角洲致密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该规律能够对低勘探程度区类似陡坡带的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