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利用作者过去得到的1_5/2~d、2_1/2~s壳层等效核力的二体矩陣元計算了F~(20)原子核的低激发能譜.此外对Ne~(20)的6~+能級也作了計算.在計算时和过去一样,假定总同位旋T是好的量子数,忽略了l_3/2~d%激发組态及核心激发的影响,但考虑了1_5/2~d、2_1/2~s壳层所有可能的組态混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多粒子壳模型的 Talmi 方法,系统地计算了 A=30,31,32的核能谱。计算限于由2S_(1/2)和1d(3/2)壳层产生的情态,顾虑了它们之间可能的全部组态混合,采取 j-j 耦合表象,并假定同位旋是好量子数,定出了2S_(1/2)和1d_(3/2)壳层的二体核力和库伦力矩阵元,利用这些矩阵元,计算了 S_i~(30),S_i~(31),P~(30),P~(31),S~(31),S~(32)原子核的由2S_(1/2)和1d_(3/2)壳层产生的全部能谱,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甚好,少数没有得到解释的低位置实验能级,有些可能在顾虑到1d_(5/2)壳层核子的激发后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取 Talmi 方法,将核力的二体矩阵元当作参数,用多粒子壳模型理论详细分析了 O~(18)、F~(18)、O~(19)、F~(19)等原子核的能谱。计算时考虑了1d_(5/2)、2S_(1/2)壳层全部组态的混合.结果找到一组比较好的参数,按照这组参数,理论上预言的能级结构和实验很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将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 Fock(PDHF)方法用于 3s 2d 1g壳层区核的奇A核 ,实际计算了119I,12 1I和12 3 I 3个核的基态带和低激发态带的能谱 .按ΔI=2划分带结构 ,发现PDHF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能级符合较好 .同时也用粒子加转子模型对能谱进行了分析讨论 ,说明这些核的能谱具有脱耦合极限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Rayleigh-Ritz变分方法计算了类硼S离子内壳层激发高自旋六重态1s2s2p~2np~6 P~o(n=3-9),1s2s2p~2 n′s、1s2s2p~2 n′d ~6 P~e(n′=3-5)的电偶极辐射跃迁振子强度、辐射跃迁率、辐射跃迁波长,讨论了类硼S~(11+)离子1s2s2p~2 np ~6 P~o里德堡系列激发态的辐射跃迁规律.本文的计算结果将为相关实验光谱鉴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可谐染料激光激励火焰中的Rb,K原子从基态跃迁到高激发态下的激光增强电离光谱(LEIS),检测到Rb原子从基态5s~2S_(1/2)跃迁到高激发态np~2P_(1/2,3/2)~0(n=13~20),K原子从基态4s~2S_(1/2)跃迁到高激发态np~2P_(1/2,3/2)~0(n=19~24)的LEI信号及Rb,K原子的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9°~130°散射角范围,测量了22MeV质子在12C,13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以及在13C 核1/2+(3.09MeV),3/2-(3.68MeV)和5/2+(3.85MeV)激发态上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对12C,13C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进行了微观光学势分析,计算结果能较好地描述实验数据.采用全微观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理论对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小角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了13C的1/2+(3.09MeV)激发态存在中子晕结构.根据13C 核1/2+(3.09MeV)激发态的其它实验结果,对1/2+(3.09MeV)态的壳模型单体密度矩阵元(OBDME)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壳模型OBDME能较好地描述从电子散射实验得到的1/2+(3.09MeV)态的纵向和横向形状因子(form factor)以及547MeV质子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另外,作者在1/2+(3.09MeV)态的质子非弹性散射实验中观察到微分截面位于120°附近的一个宽峰,该峰可能与核的π场效应(pion field effect)有关.全微观DWBA计算结果大体上能给出3/2-(3.68MeV)和5/2+(3.85MeV)激发态实验数据的幅度大小,但对细节的描述还不能令人满意.作者的研究还表明了对13C核作仔细的大规模壳模型计算以及基于现代核子-核子力构造低能区密度依赖的完整的有效相互作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介绍了壳层模型中用谐振子波函数计算各种两体中心力的矩阵元的方法,列出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并以|f7/2壳层中的核子为例,具体阐明了这些矩阵元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推算出了3d9离子在立方对称下的能级计算公式,并用此公式计算出了Bis(L-asparaginato)zinc(Ⅱ)晶体掺Cu2 从基态2A1(ε)到激发态2A1(θ),2B1(ζ),2B2(η),2B3(ξ)的能级,它们分别为10938cm-1,14288cm-1,19184cm-1,37397cm-1,计算结果跟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用广义 Talmi 系数计算的壳层模型同科粒子的两体非中心力矩阵元的公式。同时,我们用 Hamad-Johnston 势和 Yale 势中的二次自旋轨道相互作用项定量计算了 f_(?)壳层原子核的两体矩阵元。结果表明,矩阵元的大小和二次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势的径向部分有很大关系,一般比库仑力大。因此,二次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能谱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1.
将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Fock(PDHF)方法用于3s-2d-1g壳层区的5个奇A核115~123I.计算了它们的基态带及低激发带能谱,并与实验能谱作了比较,发现利用PDHF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能级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SCCF模型的基础上,用一种方块准对角化弱场耦合方案构造了d~5电子系O_h~*旋量群的完全能量矩阵。计算出了MnF_2晶体中Mn~(2+)离子的(d—d)跃迁能谱,~4A_(1g)(G)和~4E_g(G)能态的偶然简并度被解除,39010cm~(-1),41340~(-1)cm和43200cm~(-1)三个吸收峰有了理论对应。  相似文献   

13.
将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Fock(PDHF)方法用于3s-2d-1g壳层区核的奇A核,实际计算了119I,121I和123I3个核的基态带和低激发态带的能谱.按ΔI=2划分带结构,发现PDHF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能级符合较好.同时也用粒子加转子模型对能谱进行了分析讨论,说明这些核的能谱具有脱耦合极限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微观sdIBM - 2框架下 ,计算了1 88Os核的能谱、约化E2跃迁矩阵元、E2跃迁玻色子结构函数 (BSF)以及第一个 2 +态到基态的跃迁电荷密度 (TCD)。理论结果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理论能谱成功地再现了实验能谱 ,低能态间的约化E2跃迁矩阵元以及 2 +1 态到0 +1 态的跃迁电荷密度与相应的实验值符合也较好 ,表明此模型对该核的较低能态描述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粒子壳模型的Talmi方法计算了Bi~(211)Bi~(212)Po~(212)的部份能谱.初步定出了(1h_(9/2)2g_(9/2))组态的核力参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相对论扭曲波电子碰撞激发计算程序REIE06,系统计算了阈值附近不同入射电子能量下S~(4+)离子基态3s~(21)S_0到激发态3s3p ~3P_(0,1,2)~1P_1和S~(5+)离子基态3s ~2S_(1/2)到激发态3p ~2P_(1/2)~2P_(2/3)精细结构能级的碰撞截面,在两种关联模型下,分析了组态相互作用对碰撞截面的影响.目前的计算结果与Wallbank实验值~([14])相比,得到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地球内辐射带可将质子加速至1—100Mev,可产生漫射中子,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及宇宙线广延大气簇射均能在地球大气中产生次级中子,中子流强达~0.5—1.5个/cm~2·sec,在地球大气中可生成D、H~3、He~3、Li~7、C~(13)、C~(14)、N~(15)、O~(17)、O~(18)、Ne~(21)、Ne~(22)……等核。太阳大气中亦有类似条件。可以解释众多的宇宙线反常实验,以及太阳系轻元素超丰度问题,并为δD、δC~(13)、ΔC~(14)和δO~(18)等随太阳活动及地球环境变化的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将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Fock(PDHF)方法用于3s-2d-1g壳层区核的奇A核,实际计算了^119Ⅰ,^121Ⅰ和^123Ⅰ3个核的基态带和低激发态带的能谱,按△I=2划分带结构,发现PDHF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能级符合较好,同时也用粒子加转子模型对能谱进行了分析讨论,说明这些核的能谱具有脱耦合极限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原子核的U(6/12ν 20π)超对称性,并就~(196~197)Pt,~(197~198)Au核进行了能谱计算,并与实验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些核可能是N=6超多重态成员的“侯选者”。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子关联效应和相对论效应的Hartree-Fock(HFR)自洽场方法(SCF),计算了Kr原子在基态4p6和激发态1s-15s,2s-15s,2p-15s,3s-15s,3p-15s,3d-15s,4s-15s,4p-15s情况下的各壳层电子的轨道半径、有效量子数、束缚能及径向波函数,系统地研究了内壳层电子激发导致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现象。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电子轨道,越是内壳层电子激发,驰豫效应的影响越明显;对于同一激发态,驰豫效应对较外壳层电子的影响要大于对较内壳层电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