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1+2)油藏主力油层仍是剩余油分布富集区,非主力油层则是剩余油分布高饱和度区;受注水波及程度和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储层内部垂向上形成中上部剩余油富集,而平面上低渗结构单元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剩余油富集。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曲流河相沉积模式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宏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空间运动规律,从而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 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1 2)油藏主力油层仍是剩余油分布富集区,非主力油层则是剩余油分布高饱和度区;受注水波及程度和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储层内部垂向上形成中上部剩余油富集,而平面上低渗结构单元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剩余油富集。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曲流河相沉积模式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宏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空间运动规律,从而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综合评价了海外河油田H31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注采系统的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 ,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 ,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 ,储层物性差 ,油层厚度薄 ,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 ;相反 ,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 ,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 ,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相似文献   

5.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储层物性差,油层厚度薄,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相反,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
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
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网与砂体如何进行配置的研究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冀东高
深南某断块为例,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模型,在搞清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研
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储层物源方向对注采井网、井位的影响,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的注采
井网部署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果表明,SZ油田非主力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坝缘微相为主,平面构型单元注采接触关系及层间相带干扰是导致其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按照非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类型,采用"水平井开发动用、注采主流线小井距加密"等海上特色挖潜技术,可有效改善非主力油层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相似文献   

9.
特高含水期扇三角洲储集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分析岩芯、测井、生产资料等静态和动态资料,并在油藏三维两相模拟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双河曲田北块Ⅳ1-3层系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成因因互及潜力类型。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和隐蔽,不同储层砂体剩余油分布、潜力、水淹模式不同,前缘席状砂体、河口坝砂体是进一步挖潜的对象。层内、层面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水驱油田的开发和剩余油的分布,层内及层间非均质性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厚度及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及剩余油平面分布。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进行注采结构及注水合理调配是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挖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金宝强  舒晓  邓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33-6040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韵律性、平面非均质性、断层边界及纵向夹层等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结合新钻井水淹层测井解释成果、密闭取心、生产动态及油藏数值模拟等资料,对渤海Q油田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认为油层底部、井点附近及边水油藏注采主流线水淹严重,油层中上部、井间区域、遮挡带附近和底水油藏边部水淹较弱或未水淹,纵向上井间区域水淹层占比为8%~65%,平面上生产井有效动用半径为70~150 m。提出利用水平井进行井间加密、边部完善井网、垂向穿夹层动用屋檐油及井网调整等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挖潜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油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造型艺术,具有高深的技艺性。从古到今流派迭起,不同的流派都创造了特色各样的油画技法。从具象写实范围来看,就有丰富多彩的技艺和方法,对于一个学习油画学专业的人来说:无论将来成为什么流派油画艺术家,研习和掌握写实的油画技法作为基础训练都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基本技法可分三方面:一是笔法运用;二是刀法运用;三是画面肌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油指纹鉴别中特征比值的t检验比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油品特征比值进行油指纹鉴别的t检验比较法,包括方法原理、特征比值的筛选及鉴别原则,并分别以某原油及其风化样品的油指纹鉴别和2种不同原油的油指纹鉴别为例,说明了t检验法在两个油品鉴别中应用的有效性,该方法将传统油指纹鉴别中繁杂的谱图比较或抽象的数值比较转化直观简洁图形判别,减小了目视谱图比较的主观随意性和人为差别,并提出了量化指标,使得鉴别结果更加可靠,利于油指纹鉴别方法的标准化和推广.同时综合文献也给出应用t检验法进行油指纹鉴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东庄油气苗的特征、油气苗的源岩及油气的储层,并对石楼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了油气储运工程方面的长输油管道实验装置的设计。这套装置有广泛的实用性,既可用于模拟原油、成品油管道输送,又可用于模拟油库工艺和管道异常工况,如泄漏监控等。装置由罐区、泵房、工艺管线、阀组、涡轮流量计、测控仪表、压力变送装置、温度变送装置和SCADA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可完成多种输油工艺、油库工艺和异常工况模拟。整套装置可微机控制全程,也可由人工手动完成各种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船应用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远洋运输公司的72000 DWT双壳体原油船航行过程中,油舱货油自然冷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非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建立油船油舱保温数学模型,研制了油船货油保温计算软件.通过实船应用比较,软件计算的保温时间和实际的保温时间最大误差为13%.  相似文献   

16.
王有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74-4277
通过岩心观察及人工微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尚家油田扶杨油层裂缝产状相对单一,大多以单条形式出现,规模相对较小,且充填严重,其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向或北西西向为主。结合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尚家油田扶杨油层裂缝主要是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期形成的。利用曲率法预测出尚家地区扶杨油层顶面曲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尚家油田西南部D121井—D122井一线和中南部的A12-3井—A12-2井—A112-124井一线,是研究区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相对集中区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机械方法回收溢出油液评价项目的初始化工作进行了研究.该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吸油剂的评价.为了评价不同类型的吸油剂的有效性,吸油剂在不同形态下受到测试,并且进行了定量的比较,从而为在给定条件下吸油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历年油样化验数量以及合格率统计的分析,探讨了油脂化验在设备润滑中的作用,提出加强设备润滑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周晨琦  季智灵  孔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4):14326-14331
近年来,随着海洋活动的持续增多,海上溢油事故频频发生,油粒子模型在溢油事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油粒子模型对于粒子在网格中的定位多采用面积法,这虽然能准确定位每一个粒子,但对于粒子数较多的模型,模型运算时间会大大增加。针对这一缺陷,本文对传统油例子模型进行了修正,采用了一种新的追踪定位法,提出了栅格法技术,通过构建一套虚拟的、横纵精度可调整的规则网格系统,实现油粒子位置的快速判别,同时,为了避免在复杂海湾中该方法油粒子穿越结构物的情况,增设了一个判别指标,对油粒子进行限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多个防波堤的复杂海湾案例,通过虚拟栅格法在此案例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解决桑科电站水轮机主轴油封的漏油问题.通过观察分析,针对主轴自带油泵和主轴油封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