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双河油田 1 - 3层系储层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细分研究。研究区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共五种沉积微相 ,不同的微相见于不同钻井中的不同流动单元中。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 ,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席状砂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 ,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葡Ⅰ油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层次及平面展布形态进行研究,并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各类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挖潜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相当于复合河道砂体层次,可分为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孤立条带式3种展布样式,单砂体宽度和厚度逐次降低;砂体越连片,厚度越大,受平面非均质性和沉积韵律影响越严重;砂体越分散,厚度越小,受注采不完善影响越严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对策为连片式砂体调整为五点法注采井网,交切条带式调整为枝状分散河道注水、交切区采油的注采井网,孤立条带式调整为点状交错注采井网,同时注水井采用周期注水方式,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对薄差砂体部位的水井实施酸化改造,油井实施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3.
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葡Ⅰ油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层次及平面展布形态进行研究,并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各类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挖潜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相当于复合河道砂体层次,可分为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孤立条带式3种展布样式,单砂体宽度和厚度逐次降低;砂体越连片,厚度越大,受平面非均质性和沉积韵律影响越严重;砂体越分散,厚度越小,受注采不完善影响越严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对策为连片式砂体调整为五点法注采井网,交切条带式调整为枝状分散河道注水、交切区采油的注采井网,孤立条带式调整为点状交错注采井网,同时注水井采用周期注水方式,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对薄差砂体部位的水井实施酸化改造,油井实施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4.
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分布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芯、密井网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的岩电特征和识别方法,
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钙质夹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
制。研究表明:在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中,钙质夹层的分布具有选择性,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
形成的砂体顶部,横向延伸规模小,常过渡为泥质、粉砂质的沉积界面,是良好的层序界面和复合砂体分期界面;平面
上主要分布在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对应的河口坝局部区域,呈相互独立的团块状;钙质夹层中发现密集的阶状似瘤田螺
化石,其生存、聚集规律与钙质夹层的选择性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吻合,指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渤海SZ油田发育典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趋零散,挖潜难度日益增大,有必要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与注采井网的配置关系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在讨论研究区井间单砂体的注采连通性的基础上,按井间单砂体注采完善状况将研究区宏观剩余油分布模...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沉积微相与水驱倍数及剩余油之间的关系,以双河油田V下油组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水驱倍数机理模型,得到研究区水驱倍数在平面上的量化表征及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水驱倍数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研究区水驱倍数的拐点值和极限值。研究结果表明:V下油组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中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次之,水下溢岸砂体物性最差;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物性差异控制着注入水在平面上的运动方式,进而影响着水驱倍数的高低。结合沉积微相、水驱倍数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可定量说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影响着油水的运动关系,控制着水驱倍数的大小,进而决定着剩余油的富集。阐明沉积微相与水驱倍数及剩余油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含水期油田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后期开发调整、部署注采井网及高效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开发较早,剩余油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形成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造成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的重要原因。为明确辽河油田Du84块兴隆台Ⅰ段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剩余油挖潜方向,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资料对该区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分析其储层构型单元特征,为老油田提供剩余油挖潜依据。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主要有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②确立了研究区单一砂体的识别标志;③研究区单一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主要包括垂向叠置、错位叠置及孤立型叠置,单一砂体平面展布样式包括孤立条带状河道、交织条带状及连片状河道。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构型精细解剖,可以为该区块的开发生产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类似区块的扇三角洲储层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板桥油田板二油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骅拗陷板桥油田板二油组扇三角洲沉积的古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将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和席状砂微相。认为其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物性好,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骅拗陷板桥油田板二油组扇三角洲沉积的古沉积背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将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和席状砂微相。认为其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物性好,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李雪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62-9666
在密井网条件下,利用井震结合储层研究方法对顺直型、低弯曲型分流河道的沉积环境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砂体认识更接近客观实际。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形成了许多分叉小水道和窄河道的侧向摆动现象。较宽河道内部存在零星河间砂,低弯曲型水下分流河道形成了许多宽河道间小型过水道等情况。根据注采完善程度以及新钻井水淹状况对剩余油进行了分类研究,在目前高含水开发阶段对指导油田二次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沈84块沙三四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古生物化石及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三个亚相.区内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边部、河间薄层砂、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沙三四段四个油层组、30个小层、63个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下寺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在深湖相泥岩中发育巨厚的含油浊积砂体,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中扇亚相、外扇亚相,中扇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其中辫状水道是主要的储集砂体;长7浊积扇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物继续滑落至深湖区形成的湖底扇沉积,受控于湖盆底形及其前缘分流河道,呈宽缓带状东北-西南向展布。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浊积沉积体系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积砂体的分布规律研究,对指导和加快长7油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典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喇嘛甸至杏树岗的非主力油层。以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检查井、油水井分层测试、测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法、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物理模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琳璞  王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7):7221-7230
孤岛凸起北部地区沙三中-上亚段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通过系统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改变了以往研究区以孤岛凸起为物源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的认识,认为沙三中-上亚段主要发育中-细砂岩、粉砂岩,同时测井曲线可见明显反旋回特征,表现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特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应用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通过连井对比、古地貌恢复及地震均方根(root-mean-square, RMS)与振幅融合属性砂体刻画,明确了沙三中-上亚段4~1砂层组的砂体平面展布,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有利砂体呈朵叶状分布,由南东向北西延伸。研究结果为孤北地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使砂体钻遇吻合率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以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为主的油藏,结合沉积微相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层间、层面、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有水下分流主河道及主体席状砂体侧缘剩余油、断层遮挡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对应的挖潜对策,井网加密、注采系统调整、注水井调剖、酸化等。  相似文献   

16.
查干凹陷是中生代的沉积凹陷,巴音戈壁组二段是主力生烃层段,扇三角洲环凹分布,但扇三角洲沉积粒度
粗、相变快、物性差,储层有效性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针对有效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开展了沉积相、成岩作
用、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扇三角洲不同相带储集物性差别较大,平原相砂砾岩杂基含量高、分选差,储层致
密;外前缘相岩石粒度偏细,水动力弱,泥质含量高,储层物性较差;扇三角洲内前缘分流河道微相岩石多为细砾岩、
粗砂岩,分选较好,泥质含量较低,成岩早期的钙质胶结作用对压实起到抑制作用,为后期溶蚀作用创造了条件,碱性
沉积环境及其储层的成岩演化史有利于形成溶蚀孔隙。油气成藏具有扇三角洲前缘储-平原封堵-源内近距离运
移-构造背景控藏的特点。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优选乌力吉构造带重点解剖,在扇三角洲前缘钻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
针对研究区砂体成因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丰富的岩芯、测井及粒度等资料,对沉积相特征、平面展布及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目的油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呈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展布,整体上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水退旋回。从下至上,y24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后又下降的震荡过程,y23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的过程,而y12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过程。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展布与沉积演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精细解剖,为"相控建模"和进一步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为开发方式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民油田目前已经处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注采矛盾显著,采收率大幅降低,亟待开展精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新民油田民1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开展单砂体层次的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而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特征体现在层间差异、层内差异和平面差异等方面;沉积微相、沉积韵律、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单一或组合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层间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差异主要受沉积韵律等因素控制,平面差异受控于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开发井网依次加密,储层砂体分布趋势逐渐明确,在纵向上可根据测井资料准确地识别砂体,但横向上
很难确定井间砂体的分布特征。针对连井剖面上进行单一河道识别任务重且存在多解性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井震结
合反演技术来预测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边界,再进一步利用测井曲线特征对河道边界进行验证。基于该思路,在反
演剖面上识别了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4 个典型标志,并依据地震反演属性平面图上的砂岩变差带发育位置,清晰识
别出8 条同层不同期单一河道,且单一河道识别成果在完善油田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上见到良好效果,展现了较好
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