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分布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芯、密井网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的岩电特征和识别方法,
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钙质夹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
制。研究表明:在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中,钙质夹层的分布具有选择性,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
形成的砂体顶部,横向延伸规模小,常过渡为泥质、粉砂质的沉积界面,是良好的层序界面和复合砂体分期界面;平面
上主要分布在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对应的河口坝局部区域,呈相互独立的团块状;钙质夹层中发现密集的阶状似瘤田螺
化石,其生存、聚集规律与钙质夹层的选择性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吻合,指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
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
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网与砂体如何进行配置的研究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冀东高
深南某断块为例,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模型,在搞清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研
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储层物源方向对注采井网、井位的影响,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的注采
井网部署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以秦皇岛某油田北区NmⅠ3砂体为对象,在系统分析岩心资料、密井网测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储层构型基本原理,将研究区复合河道划分出河流相五种单一成因砂体,同时根据单河道的识别标志和河流相砂体的对比模式,把研究区NmⅠ3复合砂体细分为了3期单河道,明确了单河道的沉积微相,阐述了单河道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国景星  李钧  王泽  龚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9):8148-8161
孤岛油田南区馆5-6砂层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心滩、河道充填及溢岸砂。因河道频繁迁移摆动,砂体之间相互切叠,导致砂体内部构型复杂多变,严重制约了油田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剩余油挖潜,迫切需要开展构型的精细解剖,深化对单砂体的叠置关系及分布规律的认识。采用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将辫状河砂体划分为6个构型级次,重点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及其内部级次进行构型解剖。依据河道砂体在垂向上切叠模式的差异,对辫状河道进行垂向分期。利用河间沉积、河道顶部高程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横向上对单一辫状河道进行侧向划界。在经验公式的约束下,利用测井响应特征、相对高程、剖面形态、落淤层产状的差异,准确识别心滩位置和形态。对单一辫流带和心滩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稀井网条件下的单砂体识别经验公式。选取密井网井区典型的心滩进行实例解剖,分析不同类型心滩的沉积作用、厚度变化、发育位置和内部落淤层展布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不同类型心滩的判别和具有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内部渗流特征复杂,制约油藏高效开发。以南湖油田E1 f 43 油藏为例,采用
基于储层构型的渗流屏障识别技术及基于多参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开展
了渗流屏障分布规律和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组合模式的连通关系,总结了渗流屏障
和渗流差异对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连片状和条带状2 种储层砂体类型,其中,条带状储层因注采井
砂体分别存在于砂体和渗流屏障内而产生注水不受效,剩余油富集;(2)研究区发育5 类流动单元,以II~III 类为主;
(3)储层连通砂体内部存在5 种不同的流动单元组合模式,不同模式下的储层砂体连通关系存在差异,连通砂体内不
同流动单元间形成渗流差异界面,使连通体内形成弱连通或差连通关系,制约油藏开发,造成剩余油大量富集。  相似文献   

6.
曲流河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处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某些部位的开发井水淹级别相差悬殊。经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并非单支河道,而是一支多期(或多支)河流平面侧向叠加所致。不同单一河道之间由于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及其自身储层性质的差异形成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正确识别单一河道对于进一步研究储层的内部构型及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以杏南开发区PI31小层为例,分析了各单一河道的成因,并在现代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下密井网资料,采用平面、剖面及三维视窗法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了3条单一河道,宽约(400~1200)m,流向由北向南,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曲流河单一河道边界的识别标志,并提出了单一河道的划分方法,为油田储层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厚层复合辫状河道砂体由于叠置切叠程度较深,两期叠置的河道砂体间无明显岩电响应特征,给砂体期次厘定带来较大难度,从而影响单期河道平面组合与砂体平面追踪对比的准确性。为对完全复合在一起的厚层河道砂体进行分期,利用测录井等资料,在标志层拉平基础上,通过"去压实效应邻井单期河道标定法",完成复合河道砂体的分期,然后,如果具备连续取芯资料,可辅助验证分期结果的可靠性。在单井垂向分期基础上,采用"单期砂厚中心连线法",结合基于连井剖面的单一河道识别结果,完成单期河道平面延伸轨迹的追踪和对比。结合野外露头、现代卫片和经典地质概念模式,将多个单期河道按发育先后有规律叠置在一起,总结其沉积与演化规律,最终完成复合辫状河道沉积过程与历史重建。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期次厘定与平面单期河道砂体分布规律研究,有助于揭示砂体空间富集规律,进而提高砂体钻遇率。  相似文献   

8.
岩性识别是复杂岩性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中的关键地质难题,以塔南凹陷白垩系为例,探索了复杂岩性地层
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研究区白垩系正常陆源碎屑和火山碎屑物质同时沉积,铜钵庙组发育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
岩、沉凝灰岩、凝灰岩、砂岩、砾岩和泥岩7 种岩性类型,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岩性与电性对比度低。在不同岩性地
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4 种测井曲线进行岩性综合解释,采用Fisher 判别方法达到减小同类岩性地层测
井响应差异,并增大不同岩性测井响应差异的目的,建立了研究区7 类岩性的判别函数,实现了非取芯井的测井岩性
识别,识别正确率达到98.1%,解决了复杂岩性低渗透储层中的测井岩性识别难题,为油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扶余油层的主力储层为河道砂体,以厚度薄、沉积规模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针对河
道砂体的准确识别、砂体厚度的精确预测难题,提出在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用支持
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河道砂体。对振幅、频率、相位、地震波形分类和相干等多种有效地震属性开展优选组合,将最好
的组合作为最终输入数据。然后调试SVM 关键参数:损失函数C、不敏感损失函数参数ε 及γ 系数,最终全部井点数
据参与计算,得出最后预测结果。预测结果不但能较好地保持地震属性的横向分辨率,整体变化趋势符合研究区的沉
积地质规律,而且在井点处吻合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砂体厚度定量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的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砂体在纵向、横向上变化大,且物性不均匀。本文通过对钻井、测井、试油等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三维整体反演方法,对多种参数进行了反演和处理,获得了反映砂岩分布特征的速度、密度及伽马等属性参数的三维数据体,并综合地质资料进行沉积分析、砂岩累计厚度和有效砂岩累计厚度及储层分布研究。通过物性特征分析,建立了识别和评价三工河组砂体的物性标准,利用岩性划分标准和地震多属性数据,提取出三工河组砂体和有利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三工河组砂岩和有利砂岩发育,并以条带、砂坝和席状砂形式展布,展布方向与区域沉积方向一致。其中三工河组优质储层段J1s21和J1s22厚度较大,具备良好的物性条件,具有较高的产储能力和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发育断裂斜坡背景下的湖底扇,具有明显地震反射外形,但湖底扇内部结构杂乱,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平面富集位置在勘探及早期评价阶段难以预测,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依据湖底扇重力流水道流变学性质及流体浓度分类的原则,将湖底扇水道砂体成因搬运机制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其中碎屑流分为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结合不同成因搬运机制的水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湖底扇不同相带识别刻画5种沉积结构单元,分别是叠覆型水道、复合型水道、水道侧翼、单一型水道及水道间,并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不同单元分类可靠性及富砂差异。结果表明,内扇叠覆型水道发育多期滑动-滑塌沉积,储层总体厚度大,中扇低部位复合型水道发育砂质碎屑流储层物性好,二者均为油气勘探实施钻探的有利部位,外扇储层发育程度较低。来自肯东凸起物源的高建设性辫状河三角洲为湖底扇提供大量砂质基础,坡折带与古地貌共同控制湖底扇沉积搬运机制和水道走向及水道类型。  相似文献   

13.
对惠民凹陷的地震、测井、岩心、重矿物及粒度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惠民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临商地区基山砂体的沉积特征、物源、古水流、砂体展布、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基山砂体物源来自北部埕宁隆起,是一套洪水重力流成因的深水浊积扇砂体,属扇三角洲—沟道—深水浊积扇沉积模式,砂体呈扇形展布,分别向东、西、南3个方向尖灭,具有丰富的油源,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可以作为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露头实测、精细解剖与岩相分析等方法,结合岩石薄片与物性资料,对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山西组辫状河砂体的构型与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主要发育河道和心滩2种成因砂体,河道砂体的垂向岩相组合为Ge-St,心滩砂体的垂向岩相组合为Ge-Sm-M-Sm-Sp-M-Sp或Ge-Sm-St-Sm-St-Sp-M-Sp;辫状河砂体可划分为5级构型单元,由小到大分别是层系、层系组、心滩/河道增生单元、心滩/辫状河道、单期河道,河道砂体由多个增生单元在垂向上加积构成,心滩砂体由多个增生单元与串沟砂体在垂向上加积构成,内部发育泥质夹层;心滩砂体物性优于河道砂体,非均质性相对较弱,整体可以作为优质储层,而河道砂体仅在靠近河心的部位物性较好,可作为优质储层;心滩砂体内规模较大的泥质夹层附近和河道砂体的边部及中上部可聚集剩余油,且心滩砂体内剩余油储量相对河道砂体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砂体展布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孤东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并结合油田开发特征,建立了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河道充填及河道边缘4类主要储层的非均质模式,其中心滩、边滩砂体属中等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充填砂体属中偏强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较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砂体则属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属较差油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心、露头和测井等资料,结合密井网条件下的连井剖面,在浊积水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建立浊积水道砂体内部构型模式,研究渤南5区沙三段9砂组浊积水道构型。结果表明:浊积水道主要发育6种岩相,纵向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单砂体受古地形控制平面上分东、西两个水系,垂向叠加样式主要为相隔式和浅切式,平面上展布样式主要为交切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和孤立条带式;单一水道砂体一般厚度为5~10m,宽度为400~800m,平均为570 m;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层较稳定,连续性好;单一水道砂体内部夹层发育少,稳定性差,倾角小。  相似文献   

17.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和三4 区为例,以建立整个一三区的地层对比格架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野外露头资料和测井解释,将一中区及三4 区辫状河和曲流河分别划分为3 种亚相4 种微相。对各个单砂层时期沉积的单河道砂体进行识别,总结了识别单河道砂体的5 种常用方法。综合运用这5 种方法,将一中区和三4 区单河道砂体归为3 类7 种(完全切叠式、不完全切叠式、交错式、单边对接式、多边对接式、似对接式,孤立式),对不同类型单河道砂体的宽度、厚度、宽厚比进行了统计,表明河流相单砂体宽度和厚度成正相关关系;通过两个区块克下组不同单河道沉积时期的单河道砂体平面分布图,认为河流相辫状河单河道常由连片状砂体和交织带状砂体组成,曲流河单河道通常由带状砂体和交织带状砂体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