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姜毅 《世界知识》2012,(5):52-53
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否决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后,国内所谓"中俄结盟"的议论再度升温。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类议论就开始"预热",一些"战略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外交政策原则,与俄罗斯结为同盟,此举不仅能打破西方围堵,还能改造世界秩  相似文献   

2.
《世界博览》2009,(8):12-12
一本目前正在畅销的,批判中国现实、阐述中西方关系症结的新书,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共鸣或争议,这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西方友邦的名嘴或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普通文化事件发表了“高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不高兴》一书是在中国影响广泛的又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中国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力量感到担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同众多“忧虑过度”的西方媒体一样,更加“真切”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几年,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呈现同时升温、同时激化的态势,应对这两个方向上的挑战,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以"战略重点"原则为指导统筹处理海上争端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争东海、稳南海"的策略。"争东海"是指,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强执法维权力度,反制日本的挑衅行为,推进我国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政策主张早日实现。与此同时,"稳南海"则是指,  相似文献   

4.
江淮 《世界知识》2011,(1):67-67
当今中国海疆正处于多事之秋,尤以东海、南海为最。中国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八个海上邻国的海岸相邻或相向,海洋边界线尚未明确划分,与其中一些国家还存在岛屿领土主权争端。特别是在东海,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油气开发问题上的争端持续不断,围绕钓鱼岛归属的争端口益尖锐化。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知识》:当前,海上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在您们看来,这种关注有哪些具体成分?朱锋:亚太海上安全局势依然处在不平静时期。不仅南海、东海的军事紧张态势未能降低,围绕着南海岛礁建设引发的"军事化"争议仍在升温。在中国和东盟共同努力下,南海主权争议是在趋缓,但从南海、东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13,(7):20-22
第一,部分国家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联手制华意图明显,使南海、东海形势更趋复杂近年来,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愈演愈烈,南海、东海海域风起云涌,进入"多事之秋"。在此种背景下,美国通过频繁举行联合军演等方式显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达到为盟国"打气",威慑中国的目的。而本地区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加强与美国的联合军演,试图"挟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中国外交的特点是既"破"又"立"。"破"就是破掉了所谓南海仲裁之局,把它变成了一张废纸。南海问题上,虽然一度出现域内域外力量纠集起来跟中国叫板的局面,但后来一变而成几十个国家发表声明或者谈话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重新确认要通过加强管控、鼓励争端方通过谈判方式化解争议这一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文 《世界知识》2012,(4):14-18,20,21
近些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国家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一些南海争端国家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声称,"要以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为依据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中国应遵守国际法规则","中国的南海断续线主张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甚至有些所谓的学者还提出"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解决南海问题"等说法。上述说辞尽管看上去有所不同,实际上其意图和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指责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要求中国放弃对南海权利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临时"仲裁庭"7月12日给出了最终裁决。一边倒的结果出乎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大多数研究者的意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整个案件的立场依然是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裁决结果无疑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声索国特别是菲律宾之间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坚持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么?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执行"双轨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中心论"是伴随着西方人开启的世界殖民史而建构起来的,替西方殖民侵略进行辩护的一套由不平等观念组成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分别呈现出种族主义、普世主义和差别人权论等形式。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作为后来崛起的新兴国家,在应对危机中表现不俗,将为引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中国同时却遭遇西方媒体"强硬"和"傲慢"的指责。"中国傲慢论",究其根本,不过是"西方中心论"在当今时代的又一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方中心论"正在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2.
"停叙"是西方叙述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术语,拟以西方古典戏剧为参照,就"停叙"与中国古典戏曲之关系及其运用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此前种种迹象表明,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已沦为美、日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与我国进行政治博弈和挑战中国在南海固有权利及合法主张的工具,普遍预判"仲裁庭"会支持菲方大部分诉求,但是,7月12日公布的所谓最终裁决还是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仲裁庭"擅自越权和扩权,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不仅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明文规定的适用《公约》应妥为顾及和保护缔约国主权的基本前提,而且完全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事情……还真是很多。”这是张沱生走进《世界知识》会议室.与迎候的沈国放总编辑寒暄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他说出了随即开始的这场研讨会的主题。的确,人们都感到2010年的不寻常。朝鲜半岛局势诡谲莫测,中日“撞船事件”后严重对立,东海南海主权利益纷争加剧,周边各种海上军演频繁登场,一些国家对华心态微妙变化,美国借势高调“重返东亚”,中美关系从年初就开始接二连三出现波折……种种事件俨然形成一种“势”,用冯仲平的话来说,中国和世界好像进入了一个互不适应、互不理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正>8月6日,在马尼拉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COC,以下简称"准则")框架文件。这是中国和东盟方面为管控南海争议、进一步降低南海紧张、防止南海问题干扰与破坏双方关系大局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与东盟国家曾在今年5月审议通过"准则"框架,最终框架文件的达成是对三个月前成果的再确认。中国外长王毅在会后表示,达成"准则"框架为未来"准则"的实质性磋商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指出,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已经明确,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持。中方的这一倡议得到有关各方高度关注与认可。"双轨思路"的提出标志着中方处理南海争议的手法因应南海形势新特点发生了务实调整,从完全拒绝在任何多边场合讨论南海问题转向承认  相似文献   

17.
茶在16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的饮品,成为西方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茶特有的多种功能使西方人爱上饮茶,并把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西方的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茶文化。英语Tea源于厦门方言的发音,进入英语后,产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茶事、茶饮词汇,丰富了英语语言。由Tea产生的习语含义简洁,喻意深刻,在词义上,Tea还出现了引申及转义现象。  相似文献   

18.
茶在16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的饮品,成为西方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茶特有的多种功能使西方人爱上饮茶,并把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西方的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茶文化。英语Tea源于厦门方言的发音,进入英语后,产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茶事、茶饮词汇,丰富了英语语言。由Tea产生的习语含义简洁,喻意深刻,在词义上,Tea还出现了引申及转义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形象描述、词语表达、神话故事,以及观念态度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主流媒体、卡通人偶、中国年等载体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龙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肇始于2011年年初的"阿拉伯之春"已经历经四季的轮回,但既未回到起点,也未看到终点。不仅那些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尚未恢复秩序,新的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发酵之中,叙利亚和伊朗均面临生死关头。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夹杂着硝烟与混乱的"阿拉伯之春",或许会看到一幅另类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