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重庆四面山杉木与檫木人工混交林中,单对杉、檫之间的邻体干扰效应。用张跃西改进的邻体干扰模型,以杉木为基株,棕木为唯一邻体,研究了杉,檫个体大小、生长速度、邻体干扰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桦及山杨天然林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及山杨(Populus davidiana)群落的竞争强度.发现山杨群落的竞争强度最大,白桦林次之,油松林最小,三者的种内竞争均高于种间竞争.计算距对象木2.5, 5.0, 7.5及10.0 m范围内的竞争强度值,发现油松和山杨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5~5.0 m处;白桦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5.0~7.5 m处,这可能受到树种冠幅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运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红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内,红松的平均种内竞争强度为0.269 9,竞争强度随着红松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总体来说,红松的种内竞争强度高于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4.
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竞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重建过程中主要优势种四川大头茶,川灰木、小叶栲、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对象木种竞争较其们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2)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呈幂函数关系,3)对象木的生长速度与竞争指数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林场和大蒲柴河林场红皮云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在未受干扰情况下的径向生长特征,以及林木径向生长和高生长对不同修枝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未受干扰的红皮云杉人工林径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小径级,8~10 cm分布株数最多;当红皮云杉人工林平均胸径达到14 cm后应进行修枝抚育,修枝强度为1/4~1/3时,促进红皮云杉生长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造林密度对西宁市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宁市油松纯林最佳造林密度,提高高寒地区绿化造林质量,以5种不同密度的36年生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密度下油松的主要生长指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造林密度与树高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1 6x+14. 257,相关指数R2=0. 941 5,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平均树高减小,造林密度对油松纯林的优势木高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与胸径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2 5x+17. 619,相关指数R2=0. 959 9,可得出造林密度与平均胸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造林密度与冠幅的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0 6x+4. 063 5,相关指数R2=0. 897 5,可得出造林密度与平均冠幅呈现负相关关系;造林密度与枝下高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0 7x+4. 861 8,相关指数R2=0. 860 9,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纯林枝下高呈增大的趋势;造林密度与油松纯林保存率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纯林的蓄积量下降,适当的造林密度为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7.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为研究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结构和动态,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作者依托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开展了植物群落调查,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恢复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株分别有148种6 970株、176种4533株和149种4048株,隶属于14科23属、19科26属和16科25属;从整体上看,3个恢复群落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的物种丰富度随垂直层自上而下呈现"单峰型",个体多度随垂直层降低而增加,平均树高分别为5.94、5.21和4.61m;群落物种丰富度整体上均随径级增大而下降,个体多度均呈倒"J"型分布,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平均胸径分别为4.18、4.35和4.48 cm.总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数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群落整体上正处于演替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应用Granier热扩散技术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 sabulosa)疏林林分进行树干液流通量研究.选择该区占林分80%以上林木的3种胸径级(小径级,15—25cm;中等径级,25—35cm;大径级,>35cm)榆树,使用Granier探针进行每隔15min的树干液流测定,同步测定各林分环境因子.林分中不同胸径级榆树树干液流通量特征表现为:树干液流密度峰值大径级树>中等径级树>小径级树,且差异明显;大径级树由于林龄较大,液流密度曲线变化平缓,没有明显的峰值,呈弧形曲线;液流密度随季节推移在生长季中液流密度均值逐渐减小,在生长季末期(10月)基本处于微弱波动状态.液流通量最大月平均值一般出现在6—8月,不同径级树月液流通量变化差异较大.对样木的日液流通量比较发现,胸径对液流有显著影响.对不同胸径树木各树种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a);在不同生长季节,对不同胸径类型树木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尽相同,但是PAR和VPD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两个因子.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4):511-516
通过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样地生物量的测定,探讨不同径级树木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以及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宝天曼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293.89 t/hm~2,其中华山松的总生物量为5.01 t/hm~2,主要集中在树干中,占总量的56.89%,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关系为干枝根叶,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关系为II径级Ⅲ径级I径级,其中胸径在20 cm以上的华山松生物量占了华山松总量的92%;混交林中锐齿栎林总的生物量为288.88 t/hm~2,生物量也是主要集中在树干中,占了50.44%,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大小关系为干根叶枝,三个径级的生物量关系为II径级I径级Ⅲ径级.华山松和锐齿栎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3 kg/株和369 kg/株,且单株生物量都是随着胸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林地枯倒木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林不同海拔、不同腐烂等级枯倒木的径级结构、高度/长度分布,以及材积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天宝岩长苞铁杉林枯倒木主要由小径级木组成,且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中径级枯倒木所占比例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大径级枯倒木数量最少;(2)枯倒木的高度/长度主要集中在1~6 m,随着高度/长度的增加,各海拔分布的枯倒木所占比例均减小;(3)不同腐烂等级枯倒木材积的变化趋势为Ⅲ>Ⅳ>Ⅱ>Ⅴ>Ⅰ;(4)不同径级枯倒木材积的分布呈现中径级较大,大径级次之,小径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低于种群最佳生长需要时,种群内个体之间就会产生竞争.竞争常发生在邻体植物之间,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竞争范围不同.目前,有很多度量竞争强度和确定竞争范围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抚育技术对油松低效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优良绿化树种,由于面积大效益低,成了经营抚育的中的障碍。实践表明,修枝割灌同步运用抚育效果最好,5年后平均高比修枝、割灌高出0.35m,胸径分别高出0.6cm、1.3cm,蓄积量高出4.1m3、8m3,年蓄积生长量分别高出0.15m3、1.6m3。天然幼苗分别高出11株、64株;公顷株数达2500以上林分抚育时,选择每公顷1000株作为保留木密度,5年后平均高增长1.6m、胸径增长2.9cm、公顷蓄积增加17m3,公顷蓄积年生长量达3.4m3,天然幼苗增加90株/公顷。  相似文献   

13.
以太岳山油松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讨论了辽东栎对油松的干扰指数,并分析了油松相关数据与干扰指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香樟人工混交林中的邻体干扰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荆界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香樟(Cinnamomun camphora)人工混交林中,马尾松个体生长速度与邻体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马尾松为基株,3m为半径圆内的个体均被定义为邻体,采取张大勇改进的干扰指数模型和马尾松的生长速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马尾松生长速度和邻体干扰指数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香樟对马尾松以及马尾松自身对马尾松的生长均表现为竞争关系,其中马尾松的种内竞争尤为强烈.因此可以推断,此人工林群落演替的动力是马尾松各个体对资源竞争所引起的自疏作用,以及香樟与马尾松种间竞争所引起的他疏作用.马尾松种群最终将退出该群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两种干扰程度下蕉木种群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揭示蕉木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蕉木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为维护和恢复蕉木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典型群落样方法对海南蕉木分布的9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等生境指标。同时,调查每个样地内和其他非典型群落分布点蕉木个体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在对蕉木典型群落组成和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将所有蕉木种群个体所在群落分为受人为干扰较强和较弱两种生境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蕉木胸径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并以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图;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并推测蕉木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①典型蕉木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②两种干扰生境中的蕉木种群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但幼龄和中龄植株总数量均占有一定优势,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③两种干扰生境的蕉木幼苗数量均较少,Ⅱ龄级呈现衰退趋势,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种群生存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型,各龄级阶段具基本相同的死亡率;⑤人为干扰程度强的生境中蕉木种群存活能力比人为干扰程度弱的生境中低。【结论】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生境地减少和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是蕉木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蕉木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蕉木现有的成年个体;而对于蕉木植株分布较密集区域,在果实成熟季节应定期采收蕉木种子并加以一定的人工抚育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更新;可通过适当修剪老龄的蕉木个体促进其萌芽,提高开花结实率;对于干扰程度较强生境的蕉木种群应加强植物的保护宣教工作,降低人为干扰;而在干扰程度较弱生境,也应加强对中小径级蕉木个体的人工抚育,促进蕉木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别山腹地山地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11.56ha(340m×340m)的动态监测样地内,对胸径(DBH)≥1cm的所有乔木和灌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监测。分析了群落树种组成、径级结构、垂直结构、树种空间分布、种-面积格局和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运用GIS软件分析重要值前12位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样地落叶阔叶林群落内共有乔木灌木35科57属103种;重要值前4位的树种为茅栗(Castanea seguinii)、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群落中小径木较多,平均胸径为8.04cm,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群落乔木层分为两个亚层,茅栗、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等在第Ⅰ亚层中占优势,第Ⅱ亚层茅栗、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黄山松占优势;重要值前12位的物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且聚集强度随调查范围的扩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研究湖北省长阳县崩尖子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林的种群结构和生活型谱以及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锐齿槲栎林在研究区主要分布于海拔1 400~1 800 m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随着海拔升高,锐齿槲栎胸径逐步增加,低海拔地区以小径级(DBH≤10 cm)个体居多,随海拔升高大径级(DBH20 cm)树木比例增加;沿海拔梯度,锐齿槲栎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都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最大胸径值起伏较大,发展趋势不甚明显;植物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是地面芽和地上芽植物,1年生植物较少,未统计到隐芽植物;不同海拔的植物生活型谱有所不同,较低海拔地段Raunkiaer生活型谱呈"U"形,其他3个高海拔样地大致呈"L"形.  相似文献   

18.
以3年生构树幼树为研究对象,研究构树实生苗造林,分别2个径级,即0.5 cm~1.0 cm、1.0 cm~1.5 cm,3种处理:即留顶+留根、截顶+留根(留顶30 cm)、截顶+切根(留顶30 cm+留主根5 cm).通过对构树苗木不同处理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幼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造林苗木径级标准和处理方式提供依据.结论: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垂直层表现为上层<下层,同一处理上层土壤容重大径级略小于小径级,下层大径级大于小径级.含水量表现为上层>下层,同一处理上层土壤含水量大径级大于小径级,下层大径级小于小径级.总孔隙度表现为上层>下层,同一处理上层土壤总孔隙度大径级、小径级相差不大,下层小径级大于大径级(C处理除外).总体上两种径级均为C处理土壤容重最小,含水量和总孔隙度最大,土壤结构好.2)土壤化学性质: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为上层>下层,幼林地>无林地,同一处理上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径级小于小径级,下层大径级大于小径级(C处理除外);两种径级C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试验区土壤属于碱性,pH值均在8.00左右.pH值是幼林地为上层>下层,无林地为上层<下层.  相似文献   

19.
对柳杉树冠特征和承雪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不同径级的柳杉平均冠幅为2.63~5.34m.平均冠高为5.39~9.98 m,它们与胸径的关系模型是L=0.017327+0.162 113 D,H=1.0223238 D-0.126759.枝密度有树冠中层高、下层和上层低的趋势,枝基径、枝长与枝下高的关系模型是h=8.078750-3.719225 d、h'=7.921 565~4.0319171,冠形为圆锥体.柳杉地上部分自重和极限承雪能力与胸径之间的关系模型是F=-618.858453+174.655412D、W=-70.205010+17.824595 D.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邻体去除实验处理.采用相对邻体效应指数值作为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的测量指标,通过将去除邻体植物的目标种的表现同对照的邻体植物保持完整的目标种的表现做比较,验证高寒草甸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还是竞争,并进一步探讨了群落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发生的内在机制.两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物种间相互作用在生物量、叶片数和繁殖率上表现为竞争,在株高和存活率上基本表现为促进.实验期间观测到正相互作用存在的证据,但负相互作用仍在高寒草甸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中占主导.研究结论表明:正相互作用的发生与干扰胁追梯度以及时空尺度的变化相关,并且是物种特异性、性状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的.不管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还是条件良好的环境中,竞争和促进有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之所以没有被普遍观测到,可能是因为被群落中更强的竞争作用掩盖了.因此,正负相互作用之间是一种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