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柏格森直觉主义、佛教之唯识宗和儒家传统哲学共同促进梁漱溟直觉认识论的形成。他立足儒家文化,以西方现代哲学与佛教唯识宗为基底,重新诠释了感觉、理智与直觉的异质性,进而剖析了直觉认识论的内在特质。在他看来,直觉不仅是意味之知、先天本能,更是认识自我的途径。现梳理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并略置评论,以展现其形上致思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柏格森哲学传入中国的过程,并揭示了柏格森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文化哲学是一种现代性与保守性兼备的体系.从梁漱溟赞同并参与新文化运动,肯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批判东西调和的文化观,认真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以敏锐的心灵发现新文化运动中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他的文化哲学具有现代性和进步性.但是由于他所持的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使他的文化观具有保守性并成为保守派所欢迎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其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其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边平恕柏格森(1859—1941)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宣扬的直觉主义是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柏格森的哲学和现代派艺术的精神之间有着完全的一致性,柏格森所讲的意识的绵...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是继新文化运动之后而兴起的一个保守派——新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中西文化观既和反传统派对立,又和顽固守旧派对立,可谓自成一家。笔者认为梁漱溟的思想目前还有澄清、重申的必要。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观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由昔日的天朝上国沦为半殖民地弱国,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不仅对中国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世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观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为现代新儒学的重建打开了不可或缺的一维。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并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思想。在其农业发展思想中,梁漱溟对中国农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分析了中国近代农业衰败甚至根本崩溃的原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向、路径、依托作出了设计、选择与安排。他的农业发展思想可能存在诸多的不足或失误,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它包含"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思想内涵与特征。慧能心性论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的一百年间,列强打开国门,军阀混战不息。国门洞开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进了西方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使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融进了新鲜的内容。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蔡元培、黄炎培、蒋介石、张謇、穆藕初、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卢作孚等。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思想界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学东渐的加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化,导致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思想界介绍西方文化的大宗。辛亥革命前中国思想界对古希腊罗马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评述;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法律的评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比较。其中,希腊文化是被评述的主流,而粱启超先生则为评述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激进主义的变奏--1898-1903年梁启超政治思想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8-1903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一个激进主义者。对文化传统主义的抛弃,对自由主义的鼓吹和对破坏与革命思想的宣传,是他激进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用古典主义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实秋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执著于对中国传统散文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梁实秋文学批评与散文创作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是“以西释中”诠释模式的产物。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以西释中”本身,而在于诠释模式的单一化。“以西释中”这一诠释模式本身具有揭示中国传统思想原貌的可能性,那种试图用“以中释中”完全取代“以西释中”的做法既不现实也无益处。通过“以西释中”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中国哲学本身,才是中国哲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亮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欲统一”的道德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和“学为成人”的人生观。这种事功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一种挑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更深层次研究地质学思维的特点 ,利用中西方哲学比较法探讨了中国古今地学思想的特征。结果表明 :从自然观来看 ,中国传统思维体现了有机性 ,而西方思维可称之为机械自然观 ;从动态角度来看 ,中国传统思维关注自然现象的生命性 ,而西方则重点强调物理运动 ;从理性形式来看 ,中国传统思维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沉迷于纯粹抽象的推理 ,而发展了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上述三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地学及当代中国地质学思维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