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贯彻“以人为本”应体现行业特色。对高校学报办刊而言,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中心是处理好以“人”为核心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在实践中坚持“以作者为本”、“以读者为本”、“以编辑为本”,其主旨在于做好服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刊物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对经典著作中的研读和澄清对“人”的理论误区,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实践中认识“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为本”。明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超越了先哲对“以人为本”的传统理解,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以“人类”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坚持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践为本。  相似文献   

4.
韩艳红 《科技信息》2009,(23):I0335-I0335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布局,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五位一体”大布局;三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三维途径,即以“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为组织目标,以“三观”(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核心思想,以“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标志。“以人为本”全面规定了发展的内容。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确立了协调发展的原则。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作到协调发展。没有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为本”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发展观的一次新转折。意味着我们要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要从片面强调“以经济为中心”的速度增长型发展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抓住这个支点来撬动整个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杨玲 《当代地方科技》2011,(20):61-61,145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其他法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自由为本,以平等为本、以利益为本和以权利为本。法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但“人”始终是法律发展和建设的出发点和依归点。因此,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根本,即人是社会之本。这从而决定了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群体发展为本、以实现人民至上为原则的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以维护人的生存性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性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必然形式;以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为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其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新“升本”院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新“升本”院校在学科建设中有自身的特点,但由于认识、基础和实力等原因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新“升本”院校学科建设要区分优势和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创建特色学科;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名师效应工程,加快学科建设;要优化整合资源,以点带面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并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层面上看,这一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自信建设乃至世界发展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每一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2.
王栋 《甘肃科技》2009,25(12):97-9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按照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4年9月,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这一理念作为新时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理论核心,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公路设计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就“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公路设计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领导素质中应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领导要提高“人本”素养的迫切性更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发展首先是抓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也是民族精神之魂。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官克提出颇有见地的“五本”理论,即“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德育却往往表现出三个先天不足——虚、软、被动。改变这些“先天不足”,是我们德育工作突破的瓶颈所在。在坚持“以德治校,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和谐施教,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之下,我区以“五行”为方略,努力构建学校德育新视点。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于玲 《科技信息》2013,(11):204-204,257
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情感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18.
侯秋月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76-176,1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更不会演变成个人本位主义或人本主义,它是强调要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最终目的、原动力和根本标志,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许秋月 《科技资讯》2006,(23):180-180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民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民生新闻也随之应运而生。2005年7月,阳江广播电视台和阳江市纪委联合开办一档民生节目《行风建设大家谈》,这是地级电视台在全省首次和纪检部门联手举办的“行风”节目。本文以这一节目为例,对“行风”与“民生”的关系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让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粱伟 《榆林科技》2006,(3):9-10
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