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谷型藏山羊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斯培养方法,结合G、C、Ag-NORs显带技术,对山谷型藏山羊的染色体核型、G带、C带、Ag-NORs进行了研究,绘制了G带模式图,并对山谷型藏山羊的各种显带核型及山谷型藏山羊与藏绵羊的染色体同源性进行了探讨。为科学地评价和利用山谷型藏山羊的遗传资源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藏山羊种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山羊种质测定项目研究表明,藏山羊起源于青藏高原为藏族先民所驯化,现有数量725.3万只,藏山羊性喜干旱温凉,适应性强,生理生化指标均在山羊常值范围内,根据藏山羊的体态、被皮、解剖、生理和生化遗传标记等生态特征,将其划分为高原型和山谷型两个生态类型,在细胞遗传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性,藏山羊周岁前生长发育较快,高原型大于山谷型,高原型和山谷型藏山羊性成熟均晚、繁殖成活率低。高原型盛产山羊绒,绒品质好,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态区藏山羊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高原型藏山羊和山谷型藏山羊,应根据分布地区的生态条件和遗传资源特点,分别进行本品种选育和应用绒用、毛用、肉用及乳用品种进行改良,以保存其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基因,提高其生产性能,分别向绒用、毛用、肉用和乳用方向发展.高原型藏山羊,在海拨4000m左右的高寒地区,开展本品种选育,向绒肉兼用方向发展;由高原地貌向山谷型地貌过渡地带(海拔3000m)的地区,应用绒山羊品种改良提高产绒性能.山谷型藏山羊,在海拔2000~3000m温暖干旱地区,应用绒用山羊改良,生产山羊绒,在海拔2000m以下温暖干旱地区,应用安哥拉山羊杂交改良山谷型藏山羊生产马海毛;在温暖湿润地区,应用肉用、乳用山羊品种改良,生产山羊肉和山羊奶  相似文献   

4.
藏山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80只藏山羊7种血液蛋白的多态性。藏山羊Hb、HLb、LDH、Am及Es未表现出多态性,而Tf和AKP表现出多态性,但变异频率很低0.882Tf~A、0.118Tf~B、0.156AKP~f、0.844AKP~o)。藏山羊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094。藏山羊与萨能、土根堡、安哥拉、波叶尔、南非土种、德国有色山羊和Granada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都非常小,在D=0.0026处聚为一类,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5.
辽宁绒山羊与藏山羊杂交和进行藏山羊本品种选育试验,结果杂交组合一代毛色遗传白色性状外显性率近100%。杂种羊生长发育快、产绒性能高。同藏山羊比较,绒纤维着生密度高。同藏山羊比较,绒纤维着生密度增加2.84倍;绒生长期提前31天,绒层自然长度公母分别为5.36、5.25cm/只,分别增1.44、1.71cm/只;产绒量周岁公母羊分别为115.17与118.36g/只,2岁公母羊分别为212.14与1  相似文献   

6.
选用10个SSR标记,经PCR扩增、9%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银染法显色,对高原型藏山羊、山谷型藏山羊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并以白玉黑山羊、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和新疆山羊作对照.结果表明,10个SSR标记在高原型藏山羊、山谷型藏山羊、白玉黑山羊、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和新疆山羊群体的平均H、PIC、Ne分别为0.673/0.631/4.3、0.680/0.649/4.7、0.777/0.660/4.3、0.797/0.716/5.1、0.793/0.561/3.2和0.680/0.629/4.6.高原型藏山羊与山谷型藏山羊(D=0.063)聚为1类;建昌黑山羊和美姑山羊(D=0.026)聚为1类后,再与白玉黑山羊聚为1类;最后两类与新疆山羊聚为1大类,与各群体的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点实测、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西藏藏山羊产品资源(绒、毛、皮、肉、奶)和品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藏山羊产品资源丰富,产品品质好,每年预测产绒量为883.4237吨、毛1764.7262吨、皮222.8687万张、鲜皮面积118.0069万米 ̄2、肉9331.2508吨、奶52491.64吨,其绒、毛预测产量分别为现有实际产量的1.99倍和1.94倍,开发潜力很大。文中对藏山羊产品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卢福山 《青海大学学报》2004,22(4):32-34,5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298只青海本地山羊的血清运铁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检山羊有,IFAA、TFAB、邢B三种基因型,以TFAA为优势基因型(74.5%);TF^A和TF^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624和0.1376,基因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2373和1.3111;经遗传距离分析,青海本地山羊与四川藏山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藏山羊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及生态地理比较法等方法研究表明,藏山羊主产区约分布在北纬26度-36度之间的生态地理区,以我国青藏高原为分布中心,藏山羊有两个生态类型,即高原型和山谷型,二者其分布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羊的体格、毛被特征、解剖特征、血液生理指标及生化遗传标记等方面均有差异,可按不同的生态类型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DNA遗传标记与绵山羊遗传育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述了分子遗传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随机扩增多态DNA、DNA指纹、微卫星DNA、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扩增片段长度多态DNA等技术的原理、遗传特点,及其在绵羊和山羊遗传育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在绵羊和山羊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RAPD方法分析了藏山羊、安哥拉山羊、建昌黑山羊的巴普类群,得到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条带,其扩增条带总数共40条,其中22条有多态,多态频率为55.0%.对3个山羊品种(类群)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山羊品种(类群)间的多态性大于品种(类群)内的多态性,藏山羊与安哥拉山羊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巴普类群与安哥拉山羊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对川西北高原地区羊皮资源、品质、加工鞣制、成品毛皮(革)品质、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该地区羊皮资源丰富,原料毛皮品质优良,用铬—铝结合加工鞣制后,成品毛皮(革)感观性优良,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加工试制为制品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开发价值,可进行计划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分别提取处于同一发情周期的5只低繁藏山羊和5只高繁金堂黑山羊的卵巢、垂体的总RNA,并通过RT-PCR技术对INHA、INHBA基因cDNA进行克隆、序列分析,以Real-time PCR技术对其进行组织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和金堂黑山羊INHA基因编码区均长1083bp,编码360个氨基酸,两品种基因编码区有7处碱基不同,并导致3处氨基酸的差异;INHBA基因编码区均长1278bp,编码425个氨基酸,两品种基因编码区有4处碱基不同,并导致1处氨基酸的差异.藏山羊INHA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金堂黑山羊、绵羊、牛、野猪、小鼠、褐家鼠、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4%、98.9%、95.8%、88.6%、81.0%、79.5%和84.8%;藏山羊INHBA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金堂黑山羊、绵羊、牛、野猪、小鼠、褐家鼠、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7%、99.4%、98.1%、91.7%、88.0%、88.5%和91.2%.INHA和INHBA基因mRNA在两个山羊品种的卵巢、垂体中均有表达,但两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INHA和INHBA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山羊多羔性状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哥拉山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PAGE 常压电泳法测试了安哥拉山羊血液蛋白多态性,并与当地藏山羊进行了比较研究.安哥拉山羊和藏山羊 Hb、Alb 和 Amy 均只有一种表型,未表现出多态性,安哥拉山羊 Tf 也无多态性,藏山羊则有多态性;而两个品种山羊的 AKP、LDH 和 Es 均表现出多态性,尤其是 Es 的表型更为复杂.血液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活力的差异,可作为附加性状探索选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90年秋季(10月)对分布在四川德格县高寒牧区的藏山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藏山羊血液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指标偏高,大多数生化指标高于国内某些山羊地方种,并且,群体内有差异,其规律是有的指标羯羊高于母羊、成年羊高于育成羊。但藏山羊血液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白细胞偏高,说明有内寄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6.
藏山羊皮肤组织学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临产胎儿、1月龄、4月龄、6月龄、周岁和成年6个年龄组藏山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皮肤表皮层厚度到1月龄时便基本达到衡定,真皮层厚度从临产到成年一直增厚,成年达最厚;皮下组织层发育与真皮层有相同的趋势。初级毛囊密度随年龄递增相对减小,次级毛囊密度临产到1月龄显著增大,1月龄后其密度相对减小,1个毛囊群中次级毛囊4月龄前发育迅速,4月龄后其发育基本停止;S/P一直呈递增趋势,6月龄以后基本达到衡定。网状上层中的胶原纤维直径4月龄前明显增加,乳头层中的胶原纤维直径从临产到成年一直明显增粗;弹性纤维直径1月龄前明显增大,1月龄后增大不明显。研究结果为合理适时地利用藏山羊板皮,和提高藏山绒的产量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得益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地质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铜矿因此成为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之一,探明铜资源量位列全国之首,是中国最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后备铜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地区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铜矿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及班公湖-怒江铜矿成矿带等3条铜矿带内,形成时代集中于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暗示其形成和演化与高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是响应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矿床具有成因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本文以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和驱龙铜钼矿床为例,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的铜矿床成因类型。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改变中国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