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湖北省宜都市2001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情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拓广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预测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地处平原区几个乡镇的景观指数如景观偏离度、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大,优势度小,山地区则相反;2)拓广的GM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将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其它类型用地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TM遥感影像的福州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对2003年的TM遥感影像图进行目视判读,得到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福州市各景观格局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最小的为未利用地.从景观尺度上看,多样性指数较高,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从景观类型尺度上看,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中等,但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分离度指数比较高,表明福州市2003年间各景观类型在研究区内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黄河滩区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国付 《河南科学》2008,26(2):230-234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黄河滩区1975—2000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旱地、滩涂、建设用地和河流景观类型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1975—200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旱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大,滩涂和河流景观类型面积缩减,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增加,草地和沙地景观类型的面积随着河流景观类型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景观空间特征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在前两个阶段减小,而最后一阶段略有增大.景观空间构型明显,基本上是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型分布.人类活动对黄河滩区景观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3S"技术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landsat美国陆地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选择2000年和2015年2期玉林市玉州区影像资料,经过遥感解译和景观指数计算,定量分析玉州区16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年来建成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移变化;在景观水平上,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1]升高,优势度稍有减少,各类型拼块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度增强,斑块聚合度呈增长趋势;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明显;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下降,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和聚集度[2]增加;其他用地受到来自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等的侵占,破碎化程度加强,优势度和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山陵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把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景观类型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 8 个景观类型,同时在林业用地景观类型基础上划分为7个优势树种景观类型;采用斑块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中山陵风景区景观要素空间关系,揭示了研究区域景观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中山陵风景区的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阔叶林景观面积在不断增长,松类针叶林逐步退化,正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6.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福清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耕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充当斑块功能;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耕地、建设用地居中,水域、草地较简单;林地、水田、旱地、建设用地斑块分布较为紧凑;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黄泛区典型地区(扶沟、西华县)的特征,分析了研究区1980-2000年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旱地景观类型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景观空间特征明显,基本上是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西安市2000年至2020年以来建设用地总面积不断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扩张规律。城市扩张在结构上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模式,建设用地扩张所占主要地类为耕地。(2)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破碎度上升,景观多样性逐步增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长度增大逐渐呈长条状,斑块形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前,结合景观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已经成为IGBP、HDP和WCRP等国际组织乃至全球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热点。为了定量研究绿洲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结构的变化特征,本文基于GIS、Fragstats软件,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1999-2009年石河子市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70%的区域未发生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结构呈现由自然景观向人为景观转变的规律;(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9.64 km2,是最主要的转入地类,而耕地面积减少17.25 km2,是最主要的转出地类;(3)建设用地扩张多以居民点为中心呈现发射状,逐步向市区北部和东部扩张,且多沿交通线分布;(4)石河子市各景观指数普遍高于其下属的街道办及乡镇、农场的景观指数,其中新城街道办和向阳街道办有比较系统的城镇规划,形状规则,各地类空间分布均匀,整体性较好。该研究为科学衡量绿洲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提供定量化依据,可以从表观上无序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有序规律,为区域景观分布格局评价及优化以及未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分维数、破碎度等指数,分析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青秀山景观破碎的主导因素,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斑块面积较大且形状复杂;经济林和农田等人工景观较破碎,斑块小而密集,形状较为规则;整体景观的面积多样性最高,而斑块多样性最低,说明面积分布比斑块数分布均匀,人为干扰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设生态脆弱区旅游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安全建设格局。方法运用景观结构、系统论等理论方法。结果研究区旅游景观被详细分为基质、斑块和廊道。其自然景观有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有遗址景观、建筑与设施等。结论研究区的旅游景观应划分为"一心十区"的基本旅游格局,景观生态安全建设格局的构建要从水生态系统恢复、严格管理开山采石、景区容量控制与预警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森林资源调查的森林分布图和固定样地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连接度,分维维,积聚系数,稳定度6个评价指标分析了1983-1994年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景观的旅游可持续开发,不仅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文化景观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实质,就是其地域内空间异质性的不断构建与生态整体性的动态维持。本文以绍兴市为例,尝试将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区域文化景观的旅游持续开发中。强调要在以下3个层面上展开:首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景观的个体单元;其次,构建文化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以及维护和改善其功能;最后,提出绍兴文化景观宏观生态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植物色彩是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日渐成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通过更加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已成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园林景观的关键途径。【方法】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和GIS技术构建了包含植物个体色彩和个体空间定位信息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进一步运用缓冲区分析、优化热点分析、PCA 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色彩植物在曲院风荷的季相变化、空间分布和色彩组合规律。【结果】曲院风荷公园除绿色本底外,红色为春季乔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粉色为灌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黄色为秋季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春季色彩的种类最丰富;而秋季色彩组合形式最多样。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功能区,色彩配置的季相变化存在一定区别。以观景为主的观赏游览区,在乔木层的色彩配置较为丰富;而以游客互动为主的休闲活动区,灌木层的色彩种类及季相变化最为丰富。面积会影响乔木的色彩组成比例,面积越大,彩色乔木的比例越高;但是对于色彩更为丰富的灌草层,面积的作用很小。【结论】植物色彩的应用面积、色彩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均会随植物季相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GIS平台构建了一个较为简化的LIM模型,可以较好地满足特定的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快速有效地归纳出植物配置规律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景区是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区节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线路组合规律和区域旅游的发展特征.笔者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在旅游线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节点出现率、景区类型比例、最邻近指数、区位熵等方法对线路中出现的景区节点的等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国内旅游线路所选择的景区节点以高级别景区为主,景区的开放性、独特性、门票等因素和同类景区的“遮蔽效应”都会影响景区选择;2)将景区节点分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娱乐活动三大类,其数量比例表现出鲜明的以人文旅游资源景区为主、自然资源景区为辅、娱乐活动类景区稀少的特点;3)江苏省国内旅游线路景区节点的空间分布呈凝聚型,表现出苏南集聚、苏中苏北零散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of a fragmented landscape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Hanski I  Ovaskainen O 《Nature》2000,404(6779):755-758
Ec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have used many measure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to predict the population dynamic consequences of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but these measures are not well justified by population dynamic theory. Here we introduce a new measure for highly fragmented landscapes, termed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which is rigorously derived from metapopulation theory and can easily be applied to real networks of habitat fragments with known areas and connectivities. Technically,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is the leading eigenvalue of an appropriate 'landscape' matrix. A species is predicted to persist in a landscape if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of that landscape is greater than a threshold value determin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pecies. Therefor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can conveniently be used to rank different landscapes in terms of their capacity to support viable metapopulations. We present an empirical example on multiple networks occupied by an endangered species of butterfly. Using this theory, we may also calculate how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is changed by removing habitat fragments from or adding new ones into specific spatial locations, or by changing their areas.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should find many applications in metapopulatio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研究不同LUCC景观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及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生态学指数,探讨了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统计学特征、多样性特征、异构性特征、复杂性特征.在LUCC理论方法指导下,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特征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总体上稳定性非常强;林地类植被景观、草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稳定向好状态;耕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缩减紧凑状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湿地类植被景观变化表明神农架地区湿地保护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是一种分布于潮间带的特殊森林,其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无论在功能、作用,还是在物质和能量交换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探讨更适用于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笔者从红树林功能和作用方面,尤其是其消浪护岸作用的角度,讨论了海湾内理想的红树林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红树林丰度、空间分布均匀度、红树林岸线长度比例、高效护岸红树林面积比例4个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指标,介绍了根据红树林和海岸线空间分布图通过空间叠置分析计算这些指标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广西珍珠港、茅尾海和铁山港的红树林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指标不但与红树林数量有关,也与其空间分布状态(斑块位置、形状、大小)以及与海岸线长度和空间位置有关,反映了红树林在海湾内的空间结构状态,既可用于同一时期不同海湾红树林数量的比较分析,也可用于同一海湾不同年度红树林数量的比较分析,并可对红树林景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以G85成渝高速公路(永川段)为例,探讨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生态用地的帚观规划以及建设模式.在剖析公路景观中4个典型区域的规划模式及其植被配置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尺度景观的设计理念:根据公路途经地域的不同,设计田园乡村绿化景观、山地丘陵绿化景观和村镇绿化景观,以展示沿途的田园风光、山地风景和村镇绿化景观;结合有色植物的合理配置,展示景观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