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的内在机制,并从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丢失间的正反馈因果关系出发,指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对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指出了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2021年9月以来,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一场能源危机席卷而来,至今仍未完全缓解.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中,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被清洁低碳能源取代,而核能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核能的潜在风险也真实存在,切...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一系列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的出现。为了防止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伤害,各国政府纷纷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鼓励研究与应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  相似文献   

4.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国家覆盖欧亚大陆的世界能源经济核心地带,连接着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市场,在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经济地理格局及空间特征分析,对于助推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地理、能源消费、能源进出口、能源获取等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区域能源生产消费强度不均衡,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及合作互补性;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为主,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下,应该持续加强能源公平性等方面研究和政策制定,进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确立了新的行动机制。气候变化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如何应对?《科学世界》就此专访了我国代表团成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副教授滕飞。  相似文献   

6.
杨星文  姚军 《科技信息》2011,(19):36-36
1"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一次,最早出现在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长期积累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清洁能源的研发正在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焦点。基于核聚变能源的环境友好特性及其相关资源的可获得性,它有望成为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选择。本文概述了核聚变能源的发展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为提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2007年年底,科技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相似文献   

9.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近代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了广泛影响。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该文通过介绍近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强调了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结合气候变化学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若干建议。该文对于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推动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使低碳经济再度升温。本文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能源消费的关系,并为低碳经济的付诸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1月10日,中奥可持续水电运行与开发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奥地利农业、林业、环境和水利部部长安德烈·鲁佩莱希特,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陈雷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全球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影响等问题日益突出,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作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国策,确立了"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和"节  相似文献   

12.
鲍文  卿凤 《甘肃科技纵横》2012,41(6):56-57,66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承担一定的碳减排义务,最终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不可避免,也是治本之策。政府超前制定适应低碳经济的能源战略,即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与时俱进用好能源税收、价格杠杆,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是未雨绸缪之举。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化解资源环境危机,中国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加快解决可再生能源存储的瓶颈问题。中国废弃矿山数量巨大,利用废弃矿山遗留下来的大量地下空间建造抽水蓄能电站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德国利用废弃金属矿山和煤矿地下空间建造地下抽水蓄能电站的实例,从岩石力学、矿山规划、机械构置、能源系统规划、法律、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利用废弃矿山建造地下抽水蓄能电站的相关评价原则与技术要点,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废弃矿山地下抽水蓄能电站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燃料是最重要的能源。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与能源变革直接相关。农耕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收集自然植物等作为能源燃料。工业革命之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资源逐渐成为全球主要能源来源,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消耗总量急剧增长。长期、大量地使用化石资源,一方面由于其不可再生而导致资源逐渐枯竭;另一方面,化石资源使用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CO2及污染物,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大范围雾霾等极端天气的出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气候变化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城市,波士顿致力于加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建设,从建筑、交通、能源、沿海保护、极端天气事件应对、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着手规划提升城市气候韧性的战略举措,气候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波士顿是美国和国际上最早发布气候监测和评估框架的城市,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和全球韧性城市建设的典范,其气候韧性建设的过程为我国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与环境破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世界课题,过去二十余年间,全球气温已明显升高,今后若干年内,气候仍将一如既往持续变暖。气候变化已经或即将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防止气候变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因此,弄清气候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幅度及其对环境的破坏,对政府决策和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未来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荡凸显,将面临诸多挑战:对粮食、水资源、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气候变化带来危机.个人及非国家行为体力量增强导致的复杂性,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增多.世界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急剧改变国际面貌。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及旅游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概述我国西南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成果,总结气候变化将给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气候变化将对未来西南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并为未来西南地区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区域内本身的自然影响因素的特殊性,使得即使在同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各区域的气候变化也不尽相同,各具特点,本文初步研究了重庆市近几十年的基本气候变化规律,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的气候变化特点是持续的低温,与当时全球气温的稳步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的可能变化,阐述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