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国际铁矿石市场下的主从联盟从基于收入分享的角度进行研究,建立了主导方、从方以及联盟集成的利润模型,主从方之间的利润分配通过Stackelberg博弈进行分析.通过对收入分享比例、订货量、批发价格等相关参数的讨论,提出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两种情况下主导方和从方之间博弈协调策略.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得到铁矿石市场联盟模式下的博弈结果,仿真结果也表明了集中模式下的联盟利润要比分散模式下的利润高.  相似文献   

2.
在合成博弈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博弈及竞争博弈转移量的概念,给出了竞争博弈转移量及稳定集的判定定理.通过例子说明了竞争博弈与合成博弈的区别:竞争博弈使两个不同的博弈变成一个博弈,合成博弈使两个不同的博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竞争博弈的转移量从联盟外部获得,合成博弈的转移量从联盟内部获得.从理论上,竞争博弈丰富了博弈论的内容;从应用上,竞争博弈与合成博弈基本上涵盖了战略联盟之间兼并与重组的各种类型,使得博弈论关于联盟之间再联盟的模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n人动态联盟博弈的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有可转让效用的n人合作博弈理论中建立了一个动态联盟博弈模型. 首先用Markov随机过程来描述联盟结构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定义了状态概率等概念. 然后将局中人在不同时期的策略选择归结为在时间序列集S= { 0,1,…,τ}上的有序选择. 给出局中人在时间序列集S中每一点的SK值(支付). 提出了动态联盟博弈的SK公理,证明了每个博弈具有SK公理意义下的惟一解. 该模型是对动态联盟博弈研究方法的一次新的探索,拓展了联盟博弈理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供应链运作的特点,从指派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战略.将供应链整体设计经济模型向多层拓展,得到了一个最大化联盟利润的多层供应链整体设计经济模型,并证实了模型中合作博弈核心解的存在性.研究表明:供应链联盟核心企业在联盟内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生产成本和意愿支付的基础上指导其合理地安排合作关系,可以使得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得到优化.而且,由于此合作战略符合合作博弈核心,其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供应链联盟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开放系统成本相同企业博弈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封闭系统竞争博弈价格模型和合作博弈价格模型,得出了竞争博弈的价格低、利润小及合作博弈的价格高、利润大的结论.但在开放系统中,较高价格将产生吸引新投资者进入的风险.引入临界价格概念建立了开放系统博弈价格模型,得出了使企业保持相对较高利润水平又对新投资者没有吸引力的价格.进一步分析了临界价格与进入成本关系,进入成本越大,临界价格越高.算例分析显示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1个供应商和2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在非合作博弈框架下对比分析了不同联盟模式下供应商、零售商和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变化情况,同时探讨了基于合作博弈下的Shapley值法设计出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实现整体联盟模式合作稳定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非合作博弈框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各自偏好于不同的联盟模式,供应链整体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在合作博弈框架下,当价格敏感系数与零售商间敏感系数的比值满足一定条件时,基于Shapley值法设计的利润分配机制是保障自愿合作、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云资源提供者的收益,提出一种云联盟模式下基于合作博弈的资源提供算法.算法将资源联盟收益最优化形式化为线性规划问题,通过合作博弈核求解了该收益最优化问题,并证明了处于合作核中的资源提供策略同样是线性规划最优解.进一步,为了获得稳定的资源联盟结构,设计了基于离散Markov链的动态联盟构造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到收益最大化的最优联盟结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博弈理性的资源提供者而言,资源联盟可以有效提高个体资源提供者的收益,同时,由于结盟代价的存在,稳定的联盟结构更加倾向于形成规模更小的联盟.  相似文献   

8.
港口企业双寡头价格质量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港口服务质量差异化和地理位置差异化的前提下,结合港口产业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性质,构建了一个港口双寡头两阶段博弈模型,其中第1阶段双方进行服务质量的博弈,第2阶段在双方服务质量给定的情况下进行价格博弈,同时对港口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方都会选择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优质量,均衡价格和利润都与质量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9.
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阐述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的组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指出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联盟的参与各方均要寻求知识共享成本与知识共享收益的平衡点.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分析了知识联盟中参与各方的知识共享过程,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从而获取促使联盟各方进行知识共享的条件.对于知识联盟的参与各方知识共享动力匮乏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有助于知识联盟中的组织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进而陷入了“囚徒困境”。本文通过静态伯川德博弈模型和基于卡特尔的博弈分析来研究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发现虽然结成卡特尔比寡头竞争下能获得更多利润,但价格战仍在继续。两大运营商只有进行广泛合作,实施差异化策略,才能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的整体效能,提高各自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行业内进行良性的竞争,来应对“入世”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1.
博弈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背景,研究国际市场的进入与退处次运用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企业对于未进入的市场是否可以进入,以及怎样才能进入的问题,同时讨论了如何保住已经占领的市场和进一步扩大已占领的市场份额,击退竞争对手,获得了最大市场利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基于博弈分析的投标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程招投标特点,构建出不完全信息静态投标博弈模型.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投标方只有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优点,采取合理投标策略,努力提高该企业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实现合理低价中标的同时达到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需求扩大化、竞争日益加剧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成为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运用博弈理论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改变博弈中的收益矩阵来影响博弈策略选择,并得出结论与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薇 《科技与经济》2011,24(6):16-20
以技术标准联盟的联盟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两阶段博弈方法对两种代表性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联盟”与“(研发)联盟-(市场)竞争”一技术标准的建立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联盟-(市场)联盟”的全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竞争”的半联盟模式会降低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规模;但另一方面,会增加技术标准在市场开发阶段的投入规模;而且,市场开发投入的正增量大于研发投入的负增量。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半联盟模式可以对提高技术标准的总投入规模形成激励,从而以更高效率促进技术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物流企业普遍的规模不足与战略资源短缺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企业孤立经营的传统模式需要被打破.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之间需要从对立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而这一转换过程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就是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几种发展模式,提出适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动态联盟模型,并对如何保持成功的联盟关系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机构的双方动态演化模型,从演化博弈角度分析主体双方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性,并用仿真分析研究主体双方创新监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监管机构自身净收益与金融科技公司过度创新的额外收益,均决定了两个主体之间是否存在演化稳定策略。鉴于此,在对金融科技创新进行监管时,应该创新监管理念,采取适度监管的原则;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加大惩罚力度,压缩过度创新的获利空间;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则,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协作研发、研发费用支出和产品市场竞争三个方面的三阶段博弈.认为企业间是否开展协作研发取决于其研发收益,当协作研发收益大于竞争研发收益时,企业才会有动机开展协作研发.同时模型中还引入了研发溢出参数、产品的替代系数、研发路径等因素对企业开展协作研发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协作研发博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协作研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中,结盟双方的相对地位对最终利润分配有很大影响。笔者借助博弈分析方法研究外部合作机会对企业在即将参加的联盟中的地位的影响,阐明了结盟双方各自所拥有的达成合作的机会对对影响以及对合作利益分配的重要意义,发现面临合作机会较多的企业将在联盟中具有较高地位,也能从合作行为中获取较多的利益。结合笔者以前考察企业对合作的迫切程度等内部因素对企业在联盟中地位影响的研究,就可以比较完善地描述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合作时所体现的合作伙伴间的地位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