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壁碳纳米管(MWNT)在苯胺中避光加热回流,合成碳纳米管-苯胺电荷转移配合物(CNT-ANCTC),发现碳纳米管基电荷转移配合物在丙酮稀释液中,用516 nm激发产生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564nm和606 nm.我们详细考察了甲醇、乙醇、水这些强极性的质子溶剂对CNT-ANCTC电荷转移配合物的荧光的猝灭作用并伴随着光谱位置的红移,初步研究发现醇所连烷基数目不同对CNT-ANCTC荧光猝灭程度不同,同时探讨了强极性的质子溶剂对CNT-ANCTC电荷转移配合物的荧光的猝灭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木文研究了N,N-二甲基苯胺(DMA),N-甲基苯胺(MA)和苯胺(A)对多核芳烃苝荧的猝灭。结果表明:在常温下,N,N-二甲基苯胺与苝在单分子荧光猝灭的同时,明显地形成激光基复合物,而N-甲基苯胺和苯胺对苝荧光猝灭的情况则与N,N-二甲基苯胺不同。三种胺对苝荧光猝灭Stern-Vlomer猝灭常数与它们的给电子能力有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首次研究了铁 ( )对铝试剂荧光的猝灭作用 ,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铁 ( )铝试剂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在 p H=4 .7的乙酸缓冲溶液中 ,用 2 97nm紫外光照射铝试剂溶液可以产生很强的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为 4 0 9nm.Fe3 +离子可以和铝试剂形成铁 ( )铝试剂络合物 ,使铝试剂的荧光猝灭 .推导了用荧光猝灭法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计算方法 ,测得铁 ( )铝试剂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 lg K′=4 .90± 0 .0 3( n=1 5 ) .  相似文献   

4.
三苯胺(TPA)分子由三个苯环和含有一对孤对电子的氮原子连接而成,通过对外围苯环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功能的三苯胺类衍生物.文中设计合成了以TPA为核,丙烯酸甲酯和4-羟基香豆素修饰的荧光分子,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发光性能,荧光分子在溶液中通过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荧光探针,用于苦味酸(PA)的检测.结果表明,超分子聚合物荧光探针与PA之间的氢键作用是导致荧光猝灭的关键驱动力,由于分子之间氢键的存在,促进了分子间的电荷转移,最终导致荧光猝灭,荧光探针对PA的最低检测限和猝灭常数分别为400μg·L~(-1)和1.05×10~4 L·mol~(-1).  相似文献   

5.
在室温条件下,阿的平能嵌入DNA的碱基对之间,而阿的平荧光大幅猝灭,酸性介质下,激发波长348,428或449nm,碱性介质下激发波长为362或422nm,发射波长均为502nm,基于此对核酸进行定量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对于双链或单链小牛胸腺DNA,线性范围0-4μg/mL,检测限0.03μg/mL,共存物质干扰小,在不同浓度ctDNA存在下,温度对荧光光猝灭的影响结果显示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紫杉醇(Taxol)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的相互作用.在生理条件下(含0.10 mol/L NaC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7.40),以286 nm为激发波长,在288~50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荧光光谱,BSA有较好的荧光效应,紫杉醇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紫杉醇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不同温度时结合常数的大小推测紫杉醇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PVC膜为支持体系,以四(4-溴)苯基铂卟啉为敏感物质的荧光猝灭氧传感器对分子氧的响应特性.该氧传感器敏感膜的最大激发波长为402nm,最大发射波长为664nm,分子氧可以有效地猝灭四(4-溴)苯基铂卟啉敏感膜的荧光.在100%N2和100%O2中的荧光强度之比大于40倍;在N2饱和和空气饱和的水中荧光强度之比大于14倍,有较高的灵敏度,其寿命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pH9.25 Britton-Robinson(B-R)缓冲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对酸性染料偶氮氯膦Ⅰ(CPⅠ)的荧光有猝灭,使CPⅠ最大荧光峰从578nm红移至610nm,对荧光猝灭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 建立了蛋白质定量的线性方程△F = 20.8C-6.8(g/mL),线性响应范围0.04~30.0g/mL、检出限0.031g/mL(r=0.9956),并应用于样品中BSA含量的分析.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之间的猝灭是由于生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属于静态猝灭过程,求得不同温度下的形成常数及热力学函数H、G、S分别为-2.3KJ,-31.2KJ,98.6J,根据热力学函数确定了两者是通过静电作用力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Eu^3 与色氨酸的荧光光谱性质,实验发现Eu^3 对色氨酸的自体荧光具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结果表明,在pH 10.6的三酸缓冲介质中,色氨酸的荧光猝灭程度与Eu^3 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Eu^3 的新方法.该方法用于样品测定,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锌酞菁(ZnPc)-球烯(C60)复合物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光谱性质.UV-Vis光谱在710nm附近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峰位置与理论计算基本符合,这表明ZnPc和C60形成了分子间电荷转移复合物(CTC).荧光光谱中激发峰的位移和荧光猝灭低谷现象进一步证实形成了ZnPc-C60的CTC.通过Job′s光度滴定等方法表明ZnPc与C60以1∶1和2∶1的复合比生成CTC.对ZnPc-C60在不同温度下的生成平衡常数KC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嘧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热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嘧霉胺(Pyrimethanil,简称PMT)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实验表明,PM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44℃温度范围内,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_(LB)(平均值:3.512×104 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H~θ、△G~θ和△S~θ分别为一1.534 kJ·mol(-1)、-26.77 kJ·mol~(-1)和82.01 J·K~(-1))和结合位点数(平均值:1.030);发现PMT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嘧霉胺对BSA构象的影响.这为研究嘧霉胺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Cu(Ⅱ)的存在下柔红霉素与DNA或RNA的荧光猝灭反应,发现单、双链DNA及RNA均能大幅猝灭柔红霉素-Cu(Ⅱ)二元体系的荧光,最佳PH值范围为5.4-7.1,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在505和555nm。在最佳条件下,测定双链DNA线性范围为0-0.6μg/mL,检测限为0.008μg/mL,相对标准偏差在3.0%以内。温度的影响和吸收光谱证实了DNA对此二元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吡唑并[3,4-b]吡啶酮衍生物4-(3-硝基苯基)-4,5-二氢-3-甲基-1-苯基-吡唑并[3,4-b]吡啶-6-(7H)-酮(NPP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NPPO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动态猝灭,并获得了不同温度对应的猝灭常数.由热力学参数,推断了NPPO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按照Frster的偶极-偶极能量转移理论,推算得出NPPO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置距离色氨酸残基2.72nm.研究了NPPO对BSA构象的影响,并探讨了一些金属离子对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pH 7.0的缓冲体系中,维生素K3使得三聚氰胺的荧光发生明显猝灭.在激发波长为256 nm,发射波长为366 nm处,三聚氰胺荧光猝灭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维生素K3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维生素K3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10.00 mg/L,检出限为0.085 mg/L,方法已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In acid medium, rhodamine B(RhB), rhodamine S(RhS), rhodamine 6G(RhG) and butyl rhodamine B(b-RhB) have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80, 549, 553 and 580nm, respectively. BrO^-3 oxidizes excess I^- into I^-3 Rhodamine dyes combine I^-3 to form io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resulting i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t 580, 549, 553 and 580 rim, respectively.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ntens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BrO^-3 in the range of 0.020 4 - 0.710 μg/mL for RhB, 0.025 - 0. 512μg/mL for RhS, 0.025 - 0.260 μg/mL for RhG, 0.025 - 1.28μg/mL for b-RhB, respectively. In the four systems, RhB system has good stabil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Thus, a simple, sensitive fluorescence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O^-3 in commercial bread additives and flour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about 60 ran (RhB - I^-3) 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nanoparticles and solution ar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相似文献   

17.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emicalsensor is sensing material, which selectively binds ananalyte and signals the binding. In conventional sensorresearch, the sensitivity and reversibility of sensor are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of thebinding. An approach to enhancing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can be benefit for sensitivity, but disadvantageous to reversible response. Therefore, the search for new sensing materials with the high sensitivity, good selectivity and…  相似文献   

18.
研究烷基双(1,1-二甲基-2-炔丙基)胺和1,8-二乙炔萘的制备方法。方法 从廉价原料丙酮和乙炔出发,经6步反应制备未见献报道和烷基二炔丙胺8a,8b,8c和以萘甲酸酐为起始物经8步反应制备1,8-二丙炔萘。结果 合成未见献报道的烷基二炔丙胺,并对1,8-二丙炔萘的合成方法作了改进。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一些天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含炔丙胺的药物,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