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蜗杆砂轮磨齿是重要的硬齿面精加工方法,但其在工件齿面上会留下不利于啮合噪声表现的平行纹理,在保持其工艺优点的同时,探究齿面纹理改变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空间曲面啮合原理,结合接触迹和相对速度矢量进行工件齿面磨削纹理仿真;根据齿面纹理与磨削方向的对应关系,定义磨削方向角度对工件齿面纹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齿面磨削方向模型,研究轴向和切向速度变化对齿高和齿宽方向上纹理的影响;提出轴向和切向变速的蜗杆砂轮磨齿加工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的变速曲线,设计使得相邻接触迹间速度差值最大化的正弦变速函数,建立各加工方法下的齿面磨削方向模型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可以在齿高和齿宽方向上改变齿面的磨削速度方向,进而达到改变齿轮纹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汽车循环球式变速比转向器的结构和速比特性;从瞬心线入手推导出齿扇齿形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齿扇齿形误差的几何模型;给出了齿扇齿形误差的最小二乘评定与最小区域评定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模型误差,基于上面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正确,评定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改变转向器齿轮副的啮合并来实现变角传动的传动。分析了变角传动比转向器齿扇副的瞬心线、啮合线及齿廓,给出了该齿扇副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的几何及接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共轭曲线齿轮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高性能共轭曲线齿面——啮合管齿面的几何及接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空间曲线三棱形模型定义了啮合管齿面压力角,并讨论了该压力角对轮齿齿廓及啮合等的影响;利用齿轮几何学原理分析了啮合管齿面不发生根切的一般条件,概述了啮合管齿面诱导法曲率及诱导短程挠率的一般计算方法;提出了新型啮合管齿面避免啮合及曲率干涉的理论及方法;综合考虑齿面啮合的特点及常规方法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轭曲线计算啮合管齿面滑动率的方法,并论证了啮合管齿面啮合具有共轭继承性,揭示了齿面啮合的本质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啮合管齿面具有优良的几何及接触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经蜗杆砂轮磨削后的面齿轮齿面误差对其啮合性能的影响,运用CATIA二次开发设计面齿轮插齿及磨齿的仿真流程,并对面齿轮插齿及齿面磨削进行加工仿真,得到经插齿和磨齿的面齿轮齿面,并对磨齿后面齿轮齿面接触和误差进行仿真。同时,加工出一定参数的面齿轮,对其啮合性能进行实验测试。通过传动误差分析,发现经蜗杆砂轮磨削的面齿轮比经插齿得到的面齿轮啮合性能要优越,因此,磨削后的齿面误差对其啮合性能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改变转向器齿轮副的啮合半径来实现变角传动比的传动.分析了变角传动比转向器齿扇副的瞬心线、啮合线及齿廓,给出了该齿扇副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齿轮传动系统齿面动态磨损特性,通过Weber–Banaschek公式计算获取啮合齿轮对的时变啮合刚度,基于此建立包含非线性齿侧间隙和内部误差激励的齿轮传动系统运动学方程,计算获得系统轮齿啮合时载荷沿啮合线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齿面粗糙度和当前啮合点最小油膜厚度,建立齿面动态磨损系数的表达式。以轮齿的起始啮合点和最终啮合为区间,将渐开线齿廓进行离散化处理,建立离散化的齿面动态磨损模型并对其进行特定参数下的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动载荷、动态磨损系数和滑移速度等参数的影响,主从动齿轮齿面累积磨损量沿渐开线齿廓呈现非均匀分布,节点处最小,齿顶处最大;小齿轮的齿面磨损程度比大齿轮更严重;当传动比和模数变化时,齿面累积磨损量均存在变化趋势明显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非共轭齿面鼓形齿联轴器的内外齿面方程,根据非共轭齿面的啮合条件进行了啮合状态的计算分析,得出了若干运动学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非共轭齿面鼓形齿联轴器的内外齿面方程,根据非共轭齿面的啮合条件进行了啮合状态的计算分析,得出了若干运动学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循环球转向器齿扇齿条副啮合特点的分析,求得压力角变换公式。从而为齿扇加工刀具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用于平行轴间变传动比传动的新型齿轮副——非圆摆线针轮传动.建立非圆摆线针轮传动的啮合坐标系,阐述了非圆摆线针轮共轭齿廓的形成原理.建立非圆针轮齿廓方程,利用坐标变换和齿廓共轭原理,根据圆柱针轮刀具的齿廓方程,结合非圆齿轮加工走刀轨迹及啮合方程,推导出非圆摆线轮的齿廓方程.基于上述理论,运用Matlab软件的数值计算实现了非圆摆线针轮副的参数化设计,得到非圆摆线针轮副的设计实例,并实现SolidWorks环境下的实体建模.运用Adams软件分析该齿轮副实例的运动特性,通过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齿轮传动原理与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新研制的立车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内容包括有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特性、设计计算及样机的测试结果等。本装置配备宽调速直流电机,可满足立车主传动无级变速范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非圆齿轮的时变速比特性,采用多段函数构造法实现了非圆齿轮副预设速比函数的再现设计;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圆齿轮无级调速机构,推导了非圆齿轮无级调速机构的基本参数与输出速比的影响规律。根据机械原理、齿轮啮合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采用SolidWorks和Adams等软件,建立了非圆齿轮无级调速机构的仿真模型,对非圆齿轮无级调速机构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变非圆齿轮副间的相位差,该无级调速机构可以得到变化的输出速比,获得了该无级调速机构的输出速比与相位差的影响规律;搭建了非圆齿轮实验台,得到非圆齿轮副的实验速比与理论速比变化趋势一致,最大实验误差6.8%,验证了无级调速机构和非圆齿轮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极坐标形式的扇形网格将电化学反应区域离散化,根据内齿轮齿廓和阴极表面方程确定出边界条件,对计算区域的电位分布和齿面电流密度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齿轮结构参数、工艺参数对齿面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规律,这对于内齿轮电化学修形中阴极结构及工艺参数的确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传动是一种新型的齿轮传动形式.根据空间坐标变换关系及齿轮啮合原理,推导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副的节曲线、齿顶曲线、齿根曲线方程;结合加工刀具齿面方程与齿轮共轭基本原理,得到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的齿面参数方程;根据根切和变尖的条件,推导齿宽的计算方法;分析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空间走刀轨迹,基于VB和Solidworks(API)开发出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参数化设计和加工仿真系统;对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副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化设计及仿真加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非圆齿轮节曲线的曲率半径为变量,要求加工非圆齿轮时必须使刀具在切齿的同时,相对齿坯回转中心作特定规律的径向移动。在对数控滚切非圆齿轮所必需的4种控制运动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四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的非圆齿轮滚齿加工的联立数学模型,提出了在通用性较强的加工中心上滚切非圆齿轮的实施方案,为非圆齿轮的数控加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弯曲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全称为"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它是介于传统"运动传动"和"动力传动"之间的一种新型精密动力传动.利用啮合原理的知识,笔者推导出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的齿面方程.在此基础上,又用I-DEAS8.0软件建立了具有精确齿廓形状的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的实体模型,并对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求解出了该传动副的主应力分布、齿间载荷分配等情况,为这种蜗杆传动的强度和性能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齿面法向偏差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轴数控精铣加工得到的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零件,提出了一种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齿面法向偏差测量及分析方法.通过对理论齿面进行网格划分并在齿轮测量中心上完成对该齿轮零件的齿面测量,将测量获得的实际坐标数据与计算得出的理论坐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了其实际齿面法向偏差,同时分析了该偏差的基本变化规律,最终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齿面法向偏差测量及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三级圆柱齿轮系列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包含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分析各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约束条件,并考虑各设计变量对系列优化目标的影响,将三级传动系列优化设计问题转换为传动比分配优化设计与每一级齿轮传动优化设计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可靠性理论的双圆弧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的圆弧齿轮设计是将齿轮的应力、强度都视为确定量进行设计与校核,但实际上应,强度都不是确定量,都是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变量,描述变量从完好状态到失效状态的中间过渡过程的隶属函数多达几十种,本文采用最常见的梯形分布隶属函数,给出了将应力及强度分别考虑为模糊变量时可靠度的一般计算式,应用变异系数法确定随机量的标准差,给出了计算圆弧齿轮应力及强度时各参数的变异系数,依据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推导出了圆弧齿轮传动弯曲应力及接触应力的模糊可靠度的计算公式,计算示例表明,推导的可靠度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