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手段 ,在排除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下 ,利用森林天然更新能力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化规律 ,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木、荒山宜林地自然恢复成林的措施。封山育林是恢复成林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多用于森林环境适宜 ,但山势陡峭 ,或深山远山交通不便 ,劳动力缺乏或进行其它经营措施资金不足的地方 ,封山育林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 ,不花钱也办事的卓越政策。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个政策 ,才使一些支离破碎的林地得以恢复起来 ,受到保护 ,成为今天可以见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大面积次生林。封山育林在保护环境 ,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并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裘群英  胡国华  刘良源 《江西科学》2011,29(3):407-409,420
林业生态经济是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优化耦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是依照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构建经济系统,实现林业经济体系有效性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机结合。江西省自2008年10月6日启动"一大四小"绿化工程以来,特别是贯彻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来,很多县(市、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出通知,全面实施常规的封山育林,但这只是片面的保护森林,并没有将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在十一届江西省政协四次会议提案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再次走访林区调研,运用多年观测的数据,建议转变常规封山育林方式,采用"近自然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常胜忠  马燕  武龙 《科技信息》2013,(2):388-388
创建延安森林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营造"近"森林体系,使其健康生长,并达到自身的平衡,以实现生态功能的最大化。本文通过介绍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延安的立地条件特点,可借鉴的近自然森林群落以及近自然林营造的实例,探讨适合延安创建森林城市的森林近自然经营模式,最后提出延安创建森林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坂山中段北坡影响森林植被分布的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找出了植被分布的规律,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并且,根据植被分布的规律,提出了植被恢复发展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林草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林草植被建设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应用各种技术予以保证;采取封山育林技术、退耕还林技术、宜林荒山造林技术、人工促进更新技术、低质低效林分改造技术、幼林抚育技术、生态移民恢复技术,加快森林生态治理中林草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7.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认识和发挥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效保护中国多样化的森林景观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促进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而且直接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封山育林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树屏 《甘肃科技》2005,21(9):10-11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迅速扩大和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也是投入少、较为经济的一种森林植被恢复方法。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封山育林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全省封山育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洪彦军 《甘肃科技》2009,25(5):133-135
选择人工油松、华山松林分为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试验对象,开展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试验的研究;探索适合小陇山林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并对人工林的培育和管理及试验成效进行分析,认为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前提下,开展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可以在人工林的培育和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林业在全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森林火灾能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毁灭性的后果。搞好森林防火,对保护纳雍县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发展,繁荣山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自然资源为旅游目的旅游方兴未艾,而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和保护森林环境的重要方式。为了提升人们对旅游的环境意识,本文从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的文化认同,论述了赋予森林生态游文化内涵才是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陇南市是甘肃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而处在陇南山区的康县是本区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区之一.康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它们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水质,减少灾害的发生,对生态起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近些年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本文通过对康县森林与降水涵养关系,坡向与海拔影响下的水文等自然因素,探讨森林生长的优势以及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康县提高森林覆盖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邵瑜 《甘肃科技》2012,28(10):136-137,71
小陇山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系统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小陇山林区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林龄结构不合理、树种质量低等问题,提出了无林地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改造、抚育间伐等恢复措施,以实现小陇山林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张宏生 《甘肃科技》2008,24(3):138-141
应用近自然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综合分析了实现小陇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小陇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框架,并对相关实施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2004-2005年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以往的机械样地调查资料,和2006年公益林监测资料为基础,从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自然度和森林健康三个方面对大通的森林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为今后资源保护利用、低效林分改造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的各类灾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灾害学的观点入手,分析了中国森林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森林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2001~2010年、2011~2030年、2031~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5%、24%、26%的要求,提出了抗灾防灾的对策,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历次重大森林火灾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森林火灾重在预防,森林大火一旦发生,任何扑救措施都将事倍功半,极难奏效。强化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如终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立足点。黑龙江省人为因素引起的森林火灾占90%以上,因此森林防火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抓住源头,严管火源。只有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坚决管住火灾源头,杜绝一切火源进入森林,就能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封山育林是我国为培育森林资源而采取的重要方式,可操作性较强,成本投入较少。通过封山育林,不仅可以扩大我国的森林面积,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还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封山育林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树木类型、林木类型等进行封山育林的方式选择,做到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发挥封山育林在培育森林资源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和对进行封山育林的措施探讨,为我国各区域培育森林资源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广西马山岩溶山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8月29~30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马山县岩溶山地封山育林过程中植被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初期生境条件是干燥、高温、低湿,小气候因子日变幅度大,植物群落是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草本和灌木;封山育林中期,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灌-草2个层次,夏季气温开始下降,湿度增大,光照度开始降低,土壤温度波动略为平缓,耐阴的灌木和草本种类增多,原生性森林群落的乔木幼树开始出现;封山育林中后期,群落的平均高度达7~15m,出现乔-灌-草3个层次的结构,逐渐形成森林小气候,群落内光照强度降低、夏季气温低、湿度增大,基本上由原生性森林群落的组成种类占主导地位,演替初期的阳性先锋草本和灌木种类基本上消失。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都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的各类灾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灾害学的观点入手,分析了中国森林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森林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2001—2010年、2011-2030年、2031—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5%、24%、26%的要求,提出了抗灾防灾的对策,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