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仕途五进五出期间的思想变化的分析,旨在阐述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还原陶渊明由从仕到归隐的真实背景,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迟慧 《科技信息》2010,(11):188-189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文艺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涵泳,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一方面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出发,探讨苏轼绘画关学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着重从“象外”与“常理”、形与神、道与艺、诗与画几方面入手,分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他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文人画论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士画,士人画,是北宋中期兴起的一个新的画派,主要成员有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是与院体面、工匠面对立的。当时的院体面、工匠画流于追求形似,注重工笔描绘,风格繁富艳丽,宣扬“重人伦、成教化”的绘画功能。苏轼对此深为不满,于是大力提倡文人画,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绘画理论,成为文人画的号角。 一、功能论 苏轼倡导的绘画功能在于自适其意。 苏轼认为,绘画的目的只能是自适其意,而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他在《书朱象先画后》一文中说: 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这就突破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束缚,摆脱了绘画的功利性。苏轼的看法虽仍显片面,但其中进步的成分还是主要的。因为创作不为求名,不为求利,而仅仅为了表现自我,为了自适其意,这就使作画者精神放松,对画能够全神贯注.这样画出来的画才不会失之做作,失之雕饰。只有为自适而作画,才会使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像稽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有过一定的心理定式诱导作用,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式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成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璧无瑕《闲情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闲情赋》描写真实的爱情体验 ,以及这种狂热的爱情追求与陶渊明对人性真实美的追求相一致 ,肯定它是一篇光明正大的爱情赋 ,体现了陶渊明还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与苏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具影响力,两人出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诗歌主题与宗教思想的不同。泰戈尔诗歌宗教思想崇尚“宗教是通向上帝与自由之路”的理念;苏轼将“仁、善”看作人生最高的追求。通过对两人诗歌宗教思想比较分析,揭示其宗教思想内在的冲突与统一,为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苏轼文学创作与《庄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庄子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创作中则显示出审美思想、艺术境界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同一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苏轼对《庄子》的吸收与借鉴,可以进一步探索苏轼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属于第一流诗人,他的许多著名诗赋为人所欣赏,而他的文学作品不只在中国得到重视,在外国也很受重视,韩国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且屡见成果。可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内涵与价値,但对陶渊明人生观与自由思想的研究不多。从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出"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行善为乐的人生观"和"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等思想,并阐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自由"。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他鲜明而独特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格极有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指出:“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伴随着对陶渊明为人的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价值取向不再封闭在田园里,而是向社会渗透。  相似文献   

12.
杨朱学与庄学价值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朱学和庄学是老学衍生出的道家学派。杨朱思想继承了老学思想的精华,“轻物重生”,本于天性,顺应人性,追求感性自由。庄学齐万物为一,强调内在的境界提升,追求精神自由。二者在物质观、生死观、实现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有关山水画的技法,更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周易》意象思想,其有关山水审美观照、审美意象等问题,更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熙在对山水自然的展现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对于技艺在绘画意境中的艺术表现及“心画”意象与聚气修养的思考探讨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他强调从真山真水中见出大象和真意,追求山水画的至高境界,其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摇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艺概》云:"渊明大要出于《论语》",指出陶渊明与《论语》之间的渊源。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其积极入世的仕宦思想深受《论语》影响,同时又因其个体的独特性而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学而优则仕",对可依托的君主的不同理解,为官之道的不同方式等方面对陶渊明的仕宦思想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苏轼博学多才,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文章从"释",即佛学的角度研究苏轼的情爱观。苏轼的情爱观一方面体现为重情、多情,一方面体现为无情。无情是深受佛学影响所致,认为情爱是贼是空,认为对情爱要观要戒。诗人本质与佛学修为,使苏轼既深入又超越于情爱生活之上,达致圆融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绘画偏重于主观因素,并以诗画结合、形神兼备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力图创造出一种和谐美。古代西方绘画则是重色彩,追求真实的美感。到了现代,西方兴起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西方现代派绘画等等。纵观东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过程,无论在客体对象表现,还是内在审美意象的追求方面,都体现出人类希望充分表达自我、追求和谐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17.
CG绘画的画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芬 《科技资讯》2010,(13):236-236
画种,是在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于物质化工具和材质基础上的艺术分类方式,而CG绘画作为一个产生时间很短的艺术绘画"种类",放置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范围和如此宽广的空间范围内,是很难考量出其深层次属性的。因此,对CG绘画的种类归属和未来走势进行清晰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8.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门类,界画不仅具有建筑艺术应有的科学理性,而且作为一种绘画门类,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内涵,不仅表现出了一种迥异于文人写意风格的绘画审美特征,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古代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由美好的建筑生态环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抗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感和失落感。这种忧患感来自个体心灵同现实在矛盾对抗中的失败。正是这种忧患感极大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  相似文献   

20.
性审美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其发生发展都会受到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内其内在动力的特点,能使大学生性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超越性。性审美心理结构由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构成,其中性审美需要是性审美活动的内在的动力,对人的性审美活动起着决定作用。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出追求视觉快感、性别美塑造及追求审美自由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