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在文献中被称为"官道"的驿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的政治整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杨志强教授等首倡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顾,探讨"古苗疆走廊"作为西南"国家走廊"的内涵及其特点,并就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若干总结。  相似文献   

2.
通过"古苗疆走廊"形成过程的追溯,初步探讨了国家力量、汉族移民及文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及各民族社会带来的冲击;认为明清时代西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变迁,其主要特点就是王朝权力依托"国家走廊"自上而下地开展"国家化"整合过程,其地域及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宏大的"国家叙事"间有着内在因果关联;进而对前近代时期的"国家化"等内涵进行了若干理论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所谓"古苗疆走廊",与目前已经形成共识的河西走廊、岭南走廊、横断走廊(即藏彝走廊)三大走廊有鼎立之势。具体说来,"古苗疆走廊"主要指明代以后正式开辟的由湖南辰州(沅陵)、沅州(芷江)东西横贯贵州中线的所谓入滇"东路"或"一线路",沿这条古驿道形成了一条穿越数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杨志强教授的访谈,探讨了"古苗疆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族群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国家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普遍影响、"跨民族"/"跨族群"的地域文化整体性、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族界化"现象等问题;对"古苗疆走廊"沿线周边地区的各民族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共生"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若干回顾,并对今后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对金沙江中游川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大石墓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就其类型、年代、随葬品和文化内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金沙江中游青铜时代大石墓发展演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沙江文化"的发展过程,其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川西南地区作为古代重要的族群通道,是氐羌南下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自古以来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当地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武陵民族走廊是沿武陵山脉和沅水等5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民族迁徙流动的地理通道和文化通道,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历史上的武陵郡和今天的武陵地区。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武陵民族走廊主要由沅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等几条通道构成。  相似文献   

7.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8.
较之于省外赣语和周边湘语的音韵特点,湖南赣语与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表明:历史上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数量的江西移民是形成湖南赣语及其地域差异的主因,而方言或语言之间的接触是形成湖南赣语地域差异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均匀;经济类地名、文化类地名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这与现有的文化空间格局并不十分相符.建议未来在地名规划时,应在尊重历史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典故和地域文化来命名新片区和道路地名,以突出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研究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及思路:人、地关系;从藏缅语分化演变角度认识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与历史演变;从整体和多学科综合角度进行藏彝走廊研究。并就这三个角度在研究和认识藏彝走廊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以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地方意识构成了严重威胁,促生出强烈的失位感和漂泊感,引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注。"空间转向"运动通过强调空间的"物质性"而突显空间的社会生产品质,开拓出"活态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特殊领域,试图对"地方意识"进行呵护;文化地理学则区分出文化所标示出的空间(如洲际、国界)、文化所创造的"位置"或"景观"(如绿地、购物中心)以及充满文化意义的地方(如茶馆、咖啡屋)等不同空间,突显出主体间生活世界和"呵护之所"等"地方"的生命体验意义。这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探索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表征、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地方意识与空间意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化"了,亟待生态美学作出会通和说明。本文旨在考察从"空间转向"、"活态空间"到"地方意识"的思想脉络,阐述"天气美学"作为生态审美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地方情景喜剧自1998年产生至今,已然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余年间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由稚嫩走向成熟,并最终成长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电视剧类型,屹立于湖南地方电视剧之林.本文从基本内涵、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入手对湖南地方情景喜剧展开考察.辨析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与喜剧、情景喜剧、其他情景喜剧流派以及方言情景喜剧的差异,阐明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五大基本特征.明晰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在叙事艺术上的基本特点与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陈颖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3):360-364
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问题,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细部、建造手法的地区差异性着手,提出出现地区差异性的原因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继而提出城市地域建设需要借鉴传统民居的建造手法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想法,最后提倡现代城市建设应尊重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相协调,以此创造健康、优美、宜人的人居境域,促使生态、人性和文化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处于一个大陆体系和海洋体系相互推动中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岛屿文化体系中,海南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促使学界从方法论上重新思考"多元一体"这一概念,在海南岛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多元化的族群构成与地域文化。通过梳理海南岛的人类学研究脉络,旨在探寻海南岛研究的方法论意涵,即基于山、江、海的这种复杂关系,把海南岛的研究作为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的重中之重,将民族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跨越国界华人社会、东南亚与中国华南交往体系的研究放在一个整体上来考虑,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海南岛作为开放的人类学研究实验室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我国西部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汉-藏-羌民族走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以时间距离-成本加权距离-欧氏距离计算综合距离修正引力模型、以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计算区域范围改进潜能模型的新方法,揭示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乡镇单元引力和潜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内乡镇单元引力-潜能分布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这说明平原地区点-轴系统演化下的双核地域结构模式同样存在于山区流域人地系统;同时,基于流域内河流与道路并行的山区本底背景,山区乡镇单元的引力-潜能在整体上表现出"沿河而下、两翼对称"的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面板多元回归模型,对2003-2019年间西部陆海通道沿线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2010年为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三大功能区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延展带内差异占总差异的比重最大。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强度加大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整体经济和三大功能区的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交通水平、对外贸易和科技研发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发展,是造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整体和三大功能区经济发展差异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学角度,特别是从社区和区域的视角,来讨论南岭走廊的人类学意义。南岭民族走廊的研究,需要考虑不同生态空间之间的有机的联系,需要重新反思中心与周边的学术概念在这一新的人类学视角中的特殊性问题。在南岭民族走廊这一空间中,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及区域性的特殊性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民族或族群的特殊性和个性,因此一定要重视民族走廊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则。南岭走廊本身的变迁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在这变迁过程里面,族群文化不断建构的同时,也带来地方文化的重新创造与生产。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师范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中注重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及地域特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空间的塑造来构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高校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因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食品.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在地方的旅游经济和地区形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方特色食品与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地方特色食品的包装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地方食品包装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从包装设计运用的形象元素、包装色彩、包装材质以及组合包装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陇蜀古道,顾名思义,是指陇右通往巴蜀的古道,陇蜀古道的形成与陇右地区南北走向的河谷密切相关。陇蜀古道不仅是民族迁徙、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汇的历史文化走廊。位于这条文化通道上"陇南段"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艺术,从西至东一字排列,北承渭河上游石窟群,南接陕南、川北石窟群,形成陇蜀间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通道。这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时代各异,但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右石窟艺术的陇南地域风格。秦蜀古道上的早期重要石窟遗存,陕南山区的古道十分稀少,而陇蜀古道陇南段的这几处石窟,就具有填补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之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