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1世纪初河南省十大消费热点与培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通屏 《河南科学》2000,18(1):105-110
消费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经济活动。消费热点的出现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又与特定的人口状况有关。本文依据河南省人口构成变化趋势的分析 ,提炼出未来经济发展中有教育消费、老年产业、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消费、生产资料消费、城乡住宅消费、电信消费、民工消费、绿色消费、家庭用品消费和旅游消费等十大消费热点 ,并提出了培育消费热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逐渐兴起,消费不仅仅是昔日单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获得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的消费,而且,已成为人们为了炫耀地位、满足虚荣心而大肆挥霍性的消费,这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消费异化问题.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及消费意识发生变化,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理性消费转向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盛行等等.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原因在于在商品丰裕的条件下社会普遍弥漫不健康文化、价值观以及媒介的催化作用.消费异化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带来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运用协整理论建立了重庆市城镇居民的3种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相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定消费函数,根据消费函数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城镇居民前期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大于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说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持久收入对消费的作用大于一时收入对消费的作用,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持久收入。  相似文献   

4.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消费不足尤其是农村消费不足成了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受收入持续增收难度大、未来预期收支不确定性、农村消费环境滞后性和未来消费流动性约束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有:要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消费能力;要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要更新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质量: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要升级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潜力;要增加消费安全,减少消费风险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当前消费已不容忽视。他们已成为消费的一股洪流。但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他们的不良消费已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客忽视,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研究大学生消费道德和消费心理。对在高校内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道德教育,从各方面着力,秉承和谐理念,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正确的引导,构建和谐消费环境和消费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理性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6.
教育消费共有三个特点:教育消费是消费支出,也是生产性投入;教育消费是主动消费,也是被动消费;消费者个体的差异会导致消费的差异。教育消费潜力巨大,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这是实物形态的消费。我们日常口语说的消费,是指生活性消费,也就是城乡居民消费。消费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收入分配中相对于积累的消费。反映生活性消费增长情况的指标之一,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至7月份社会商品零售额是增长的,它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消费模式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持续消费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消费必须做到立本、执中、求和,坚持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生态消费和精神消费,确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艺产品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文艺消费的事实客体.消费需要与消费客体是不尽相同却又紧相关联的两个范畴.在消费实践中,需要创造和重构了对象,它与潜在的文艺消费客体--文艺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消费的现实客体.消费需要的现期满足状况直接影响着消费客体的价值度.消费需要的自觉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消费客体的建构.人的消费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消费者在对既有文艺产品的消费中会不断刷新和改写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消费需求实质是愿意支付和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潜在消费.消费需求的不足将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导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要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以保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决定消费。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消费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生产。鲍德里亚针对这一社会转型,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地论证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思想,找到直面现实消费社会的途径,可以从"何为消费"入手,区分传统的消费概念与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概念,以此为基础,引入符号学视角,论证"物的消费"已经成为"符号的消费"。最后,借助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消费问题,依托符号拜物教理论,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网络信息消费由于受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消费人口众多、消费结构不均衡、消费障碍重重等特征.对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全面分析将有助于正确引导消费,促进网络信息消费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阐述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变迁中的旅游消费理念。主要论述了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理念的影响,诠释了惯习与旅游消费理念的关系,并提出应树立旅游消费环保理念、旅游消费科学规划理念和旅游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可持续消费特别强调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地位,强调不断提高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所以,可持续消费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消费增长及消费内容的变化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并最终反作用于文化消费,带来文化消费新的热点和形式。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二者始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该文通过分析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和GDP的关系,探索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并分析主体消费理论在促进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作用,并提出推动泉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消费文化包括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品格、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规律等.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前卫性、超时性、发展性和不平衡性.大学生消费文化对社会消费文化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有较大的影响张力;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享有同一轨迹.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17.
对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愿意进行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目的明确,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实物消费高于其他消费,消费水平较低;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提出了促进福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加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学校应在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的同时,注意场馆结构的调整;促进体育消费品价格适应大学生需求,刺激消费;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起终身体育观念.希望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消费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纯粹的消费主体,消费的意识观念行为上都呈现不成熟的状态,攀比和盲目消费,享乐主义的观念,消费方式的误区对消费者个人、消费群体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培养大学生的消费品质,树立"适度消费"道德观,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成才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消费活动的自然属性与消费资源产权上的社会属性,使消费产生各种形式的外部性.从产权性质与特征上分析,公权消费比私权消费产生的外部性更为严重.合理地配合运用正式制度与道德的作用,以有效解决消费的外部性问题,优化消费资源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全面理解绿色消费内涵,对于各行各业深入实施绿色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了解绿色消费的兴起与发展,对于深入认识绿色消费的内涵,践行绿色消费具有启发作用。发展和倡导绿色消费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中的一个紧要的主题。我们要克服障碍,为发展和倡导绿色消费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