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隔夹层划分及描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依据真武油田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储层地质特点,分析处理了区段内4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不连续隔夹层的划分标准,从而划分出油组内4个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并给分出五个砂体单元(小层)。分别对其泥岩隔及砂体单元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进行了描述,阐述了油组内各砂体单元质量及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隔夹层作为在渗透层内或层间分布的一种相对非渗透性岩层,对流体的垂向渗流和水平渗流具有重要影响。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双二段储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油水同层现象普遍,为探索隔夹层对该地区储层内油水分布的影响,对工区内约200口井的地质、测井等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了分布于研究区的隔夹层。首先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明确该区主要岩性为砂砾岩;并说明了研究区的隔夹层类型和成因,将其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灰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类。然后对隔夹层的平面和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描述了隔层和夹层的分布特点;并且详细的解释了该区域隔夹层的剖面特征,认为该油藏隔层平面分布趋势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隔层分布稳定,夹层比较发育但连续性较差。通过分析认识储层隔夹层特征,对该油田采收率的提高及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三工河组为浅水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通过河道类型分析,运用沉积旋回原理划分出4个退积式叠置的短期旋回。不同沉积旋回导致河道类型、砂体规模、夹层分布、储层厚度、砂体拼接方式等非均质特征呈规律性变化,可容空间变化引起储层非均质改变。夹层的成因、类型、分布特点是造成该区储层严重非均质的主要原因。准确认识砂体叠置关系及储层夹隔层特征有助于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对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3方面对鄂尔多斯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长81油层组和长82油层组砂体频率和砂体密度相近,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隔层厚度变化较大,整体上长8油层组层间非均质性较弱;研究区长81、长82夹层发育,存在多段高渗层,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都较大,两油层段的层内非均质性均较强;研究区长81、长82流动单元分布受沉积微相的影响明显,差、中流动单元分布较多,好流动单元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7.
曙二区缓坡浊积岩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搞清隔夹层在三度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开发井网、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曙二区大凌河油层缓坡浊积岩储层进行沉积学研究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分布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指出连续分布的隔层可作大套开发层系的隔层,条带状分布的隔层可作小范围注采井网开发层系的隔层.探讨了用分形几何识别隔夹层的方法,并对隔夹层进行了质量评价,为研究区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沉积方式与碎屑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体的韵律性和砂岩储层层内不连续薄隔层的存在导致砂岩储层层内渗透率差异,从而影响其层内非均质性。本文对八类沉积方式形成的砂体的内部韵律性及泥质薄夹层分布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各类砂体沉积模式与碎屑岩储层层的非均质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8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夹层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储层性质和隔层的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的形态和连通性、砂体的接触关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0.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等资料为基础,对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主要发育泥质、钙质、泥砾3种夹层类型,层间砂体表现为5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河道主体部分参数值较强,向河道侧翼过渡,参数值具有变小的趋势;隔夹层的不连续分布使储层非均质性愈加严重,同时由于隔夹层的分割,使得整个砂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改变了传统的韵律性砂体的剩余油富集模式,且隔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华池油田长3油层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 1 5 2井区沉积微相与含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华 1 5 2井区长 3油层的沉积相为吴旗—华池三角洲前缘亚相的一个分支 .根据其岩性、电性及沉积构造特征 ,将其划分为 4个沉积单元 .每个单元又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 5个沉积微相 ,每个沉积微相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沉积空间展布规律 .分析这些特征和规律 ,展示出华 1 5 2区长 3砂层是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等多个微相叠合而成的复杂叠合体 ,从而构成典型的建设型鸟足状三角洲前缘砂体 .这一砂体的特征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上部储层的典型代表 ,也是形成油藏的主要砂体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结构单元分析法,以永安镇油田永3断块沙二下亚段6砂层组61小层为例,对河口坝增生体不同级别的沉积界面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河口坝增生体沉积演化特点、增生体的顶面构造特征以及增生体油(气)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3断块沙二下6砂层组61小层划分为6期增生体;永3断块61小层可分6期演化,6期增生体具有由西向东退积的特点;不同河口坝增生体的发育位置、范围及其顶面构造特征对增生体油(气)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型三角洲河口坝增生体可作为独立的油气分布单元,其油气储量可以相当可观,以增生体为单元进行油(气)水分布规律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分布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芯、密井网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的岩电特征和识别方法,
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钙质夹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
制。研究表明:在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中,钙质夹层的分布具有选择性,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
形成的砂体顶部,横向延伸规模小,常过渡为泥质、粉砂质的沉积界面,是良好的层序界面和复合砂体分期界面;平面
上主要分布在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对应的河口坝局部区域,呈相互独立的团块状;钙质夹层中发现密集的阶状似瘤田螺
化石,其生存、聚集规律与钙质夹层的选择性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吻合,指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 层三角洲相储集层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区三角洲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 4种类型 ,并从岩性、物性、电性、微观和空间分布、非均质及水淹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每类流动单元的特点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式。 4种流动单元的宏观、微观及空间分布规律是 ,在垂向上受沉积韵律控制 ,在平面上受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有关 ,将剩余油的形成与流动单元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从而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6.
岩石物理流动单元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在石油界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个新概念 ,它为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用其定量描述和储层评价的岩石物理性质 ,特别是对于油气田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阶段储层的精细描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油气勘探中用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圈闭的准确位置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流动单元主要研究方法 ,并结合南阳油田 V油组开发的实际状况 ,采用流动单元法对其主力油层第 8、第 9小层做了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 ,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 ,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 ,储层物性差 ,油层厚度薄 ,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 ;相反 ,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 ,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 ,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相似文献   

18.
早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期间,渤海湾地区在区域帚状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巨型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其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均具有帚状构造体系特征,帚状构造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而且控制了沉积发育、油气生成和分布.其中,一级构造控制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和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生油凹陷的生油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三、四级构造控制各种复合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五级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级序的构造与沉积、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对今后石油勘探开发及在成熟探区寻找隐蔽油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动单元的随机模拟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以文留油田文135断块油藏沙二下储层为例,提出了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步骤.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系数、有效储集系数及流动指数等6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E、G、P 3类流动单元,并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认为:E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好,其剩余油分布主要因断层遮挡所致;G类流动单元由于层间或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P类流动单元由于渗流能力差,且储量丰度低,动用难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