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色土坡耕地是三峡库区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载体,也是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和入库泥沙的主要来源。结合野外调查和相关报道,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侵蚀强度、泥沙颗粒形态以及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法和侵蚀针法等直接观测方法和核素示踪、模型模拟和遥感监测等间接观测方法;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达3464~9452t/km2,其中15°~25°坡度范围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是今后坡耕地土壤流失防治的重点坡段;流失泥沙主要以〈0.02mm的团聚体和〈0.002mm的粘粒为主,其中粉粒(0.002~0.02mm)和粘粒(〈0.002mm)携带的养分流失较多;植物篱、垄作和坡改梯等措施理水效果明显,均对坡耕地侵蚀产沙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今后应在模型方法、埂坎结构和功能、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等方面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分布规律,探讨乡村聚落的土壤侵蚀问题,为加强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乡村聚落径流、泥沙观测小区,根据观测的降雨径流泥沙数据资料,在粒度分析实验室用英国生产的Mastersizer-S型粒度仪测定样品粒度,对侵蚀泥沙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陕北乡村聚落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呈"M"型,有2个明显的波峰,分别是10~50μm的粗粉沙和1~5μm的粘粒,其中粗粉沙的含量最多,达到了40%左右,粘粒的含量次之,达到了20%左右,二者的含量总共达到了60%以上;但是,通过对庭院、户间道路和户间空地的侵蚀泥沙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进行分析发现,侵蚀泥沙粒度在共性之中却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粒径中<5μm细颗粒的含量以户间道路最少,庭院和户间空地次之,而>50μm颗粒的含量却以户间道路为最多,庭院和户间空地次之。结论陕北多沙区侵蚀泥沙中主要是粗粉沙和粘粒物质;户间道路径流挟沙能力最大,侵蚀强度也最大,可携带走较多的粗颗粒泥沙,和较少的细颗粒泥沙;而庭院和户间空地径流挟沙能力最小,携带走的是大量的细颗粒泥沙,粗颗粒泥沙较少。这说明在加强治理黄土高原乡村聚落中土壤侵蚀的同时,聚落中户间道路的土壤侵蚀问题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面积为57万平方多公里,丘陵、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的97.7%,坡耕地(10°以上)占全省耕地70%左右。由于森林破坏,陡坡开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多阵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肥力降低,在全国被列为强度侵蚀区。 一、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划分原则、 (一)划分原则、 1.发生学原则:考虑土壤侵蚀营力(水、风、重力、温度等)形成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2.生产性原则:土壤侵蚀程度影响土地利用和改良方向。 (二)划分依据及分级单元、 根据以上原则将我省土壤侵蚀类型分成三级、 第一级、土壤侵蚀型:按土壤侵蚀发生成因及性质分为水蚀、重力侵蚀、风蚀、冻融侵蚀等。 第二级土壤侵蚀类:在土壤侵蚀型之下,按土壤侵蚀后地表形态及土壤存留面积划分、水蚀包括面蚀、滑坡、沟蚀,隐匿侵蚀、溶蚀:重力侵蚀包括崩塌、震蚀、泥石流;风蚀;冻融侵蚀包括冰蚀。 第三级土壤侵蚀亚类:在土壤侵蚀类之内,按侵蚀程度分为微蚀、轻蚀、中蚀和强度侵蚀。 二、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概述、 四川东部盆地区耕地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黄壤、红壤等,以紫色土占的面积最大。紫色土由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岩、泥岩风化发育而成。紫色岩石松软、节理发育、机械风化快,以面蚀为主,沟蚀次之。水田由于水分下渗造成隐匿侵蚀。川西  相似文献   

4.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在不同处理下坡耕地磷养分流失现状,研究磷养分流失与施肥量的关系,不同耕作方式对磷流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磷素流失与降雨量、径流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同一时期内,降雨越多,产流越多,养分流失就越多;②不同的施肥水平下,总磷流失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量处理是优化处理时1.53倍.而可溶性磷的迁移与施肥条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③不同的耕作方式下,顺坡耕作的总磷流失率为横坡垄作的5.34倍;④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总磷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强度其大小顺序各个处理表现为:抽雄开花期,拔节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峰丛洼地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流失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不同土壤养分流失之间的空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量为1 950.21×10~4 t·a~(-1),占研究区国土面积的76.75%。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北两侧向西中部变化的条带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流失总量为57.76×10~4 t·a~(-1),其中SOC、TN、TP和TK的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8.13、1.18、0.16和6.00 t·km~(-2)·a~(-1)。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整体上是随侵蚀等级增加,侵蚀面积和侵蚀量逐渐减少而平均侵蚀模数增加的过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差异决定了土壤养分流失空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说明西汉水流域坡耕地侵蚀特征,为流域泥沙管理提供依据,采用137Cs土壤侵蚀核素示踪技术,按野外采样、核素检测、模型计算3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6块坡耕地剖面的137Cs比活度在某一深度范围内呈较均匀分布,在坡面中上部,137Cs均匀分布的范围与耕层深度接近;6块坡耕地的平均侵蚀模数为2 643~6 419 t/(km2.a),其中1块为强度侵蚀、5块为中度侵蚀;沿坡面自上而下,侵蚀强度从大到小递减;影响坡耕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坡度和耕作强度,通常坡度越大,侵蚀模数越大,而耕作强度越小甚至退耕还林,侵蚀模数越小。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防止和减少三峡库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对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探求坡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由于不同耕作模式对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影响很大,针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不同的耕作模式与坡耕地水土流失关系,详细分析了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的特点与各自的适宜性,综述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研究方法,并对坡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作为评价模型,计算了静宁县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区1998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并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生成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结果表明,项目区2004年土壤侵蚀面积237 km2,侵蚀级别属强度侵蚀;项目区76.6%的泥沙来自于占总面积仅38%的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区域;6年间项目区平均侵蚀模数从1998年的9 559.4 t/km2下降到2004年的9 340.3 t/km2,侵蚀面积减少了1.62%;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主要转化过程是轻度和中度转化为微度.经分析,项目区25°以上的坡度土壤侵蚀量大于15 000 t/km2,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侵蚀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森林植被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60亿t,占世界总侵蚀量(600亿t)的1/10,每年的入海泥沙量约20亿t,占世界入海泥沙量(240亿t)的1/12。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中养分流失,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对水质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且大量的侵蚀泥沙淤积湖泊、抬高河床,降低了其调泄洪水的能力,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此外,表土的大量流失,土层变薄,土壤性状恶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抗灾功能减低。为此,在分析我国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黄河、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成因、特点、危害及其与植被恢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森森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与养分流失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利用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结果表明:林地蓄水保土效果显著,初始产流时间在25m in左右,土壤侵蚀速率仅为裸地的8%.累积径流量和产沙量均与时间呈线性增加,关系为Y=aX-b,径流系数a表现为:裸地>撂荒地>草地>林地.径流和泥沙的迁移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泥沙结合态是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其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径流中养分浓度.与裸地的碳、氮和磷养分流失总量相比,撂荒地分别占47.9%、60.8%和46.1%,草地占22.5%、14.4%和17.4%,林地占1.4%、2.8%和2.6%.林地和草地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控制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