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利用公式△H=-0.1196n/λ计算了S、H2S及CS2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并推测了三种物质燃烧反应的机理.S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计算值为2086 K,与测定值2093K接近,误差为-0.30%.H2S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计算值为2238K,测定温度2383K,误差为-6.1%.CS2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计算值为2502K,测定温度2468K,误差为0.14%.根据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推测S、H2S及CS2在氧气中燃烧反应机理.S燃烧反应机理为:(1)O2+ hv→2O·,(2)S +O·→SO+hv,(3)2SO+O2→2SO2,(4)SO2+O·→SO3 +hv.H2S燃烧反应机理为:(1)O2+ hv→2O·,(2) H2S→H2 +S,(3)H2 +O·→H2O+hv,(4)S+O·→SO+hv,(5) 2SO+ O2→2SO2,(6)SO2 +O·→SO3+ hv.CS2燃烧反应机理为:(1)O2+hv→2O·,(2) CS2→C +2S,(3)C+O·→CO+ hv,(4)CO+O·→CO+hv,(5)S+O·→SO+ hv,(6)2SO+ O2→2SO2,(7)SO2+O·→SO3+ hv.  相似文献   

2.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SX_2(X=F,Cl,Br,I)与H_2CO,H_2CS作用形成的分子间的S…O和S…S弱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X_2…H_2CO和SX_2…H_2CS双分子复合物的稳定性均随着取代基X电负性的减小而降低,这与分子间的距离、相互作用能的影响结果一致,即SX_2分子中的中心原子S上的吸电子基团越强,相互作用能就越大,分子间的距离就越小.能量分解表明复合物的形成主要源于分子间的静电作用.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表明分子间的S…O和S…S键作用均属于闭壳层的非共价作用.  相似文献   

3.
催化剂载体γ-Al2O3上NO对SO2的氧化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催化剂载体γ-Al2O3在423K吸附温度和不同气氛(有氧和无氧)下NO和SO2的吸附曲线、吸附量,以及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分析,探讨了低温下在γ-Al2O3上NO对SO2的氧化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低温下在γ-Al2O3上NO对SO2氧化吸附有促进作用,γ-Al2O3晶格氧直接参与了NO促进SO2氧化的反应,NO促进SO2氧化吸附的机理是:γ-Al2O3吸附NO形成的表面螯合亚硝基与邻位弱吸附的Al-O-SO2发生表面反应,使弱吸附的Al-O-SO2氧化生成稳定的SO4^2-,并产生氧空位,放出NO,气相中的氧补充氧空位生成晶格氧,使表面反应得以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4.
燃煤烟气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与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容积法测定SO2,NO,CO2,N2和O2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通过Langmuir,Sips和Tot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Sips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烟气温度为75℃下,SO2,NO,CO2,N2和O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5,49,869,154和105μmol/g。由等量吸附热的计算表明:吸附热均随吸附量的升高而增大,SO2,NO,CO2,N2和O2的最大吸附热分别为:-9.35,-12.93,-31.96,-29.38和-25.09 kJ/mol。运用负载比关联模型预测5种气体的竞争吸附行为发现:多组分竞争吸附导致SO2,NO和CO2吸附量降为单组分气体吸附量的一半。在常压吸附真空解吸下可实现SO2,NO和CO2富集的体积分数为8.3%,2.9%和51.0%。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无机化学实验中的有毒气体 Cl2 、HCI、HBr、SO2 、NO2 、CO、NH3、H2 S、P2 O5 等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进行了微型实验设计。用深井吸收法 ,气室法和全封闭管道等完成了有毒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相似文献   

6.
采用wB97XD/6—311++G(3df,2p)方法,对FOCl与H2O形成的复合物FOCI·(H2O)n(n=1~4)的分子结构和结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OCl与H2O形成的复合物中既存在氢键,也存在氢键,结合能随着H2O分子数目n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结合能主要由强的O—H…O氢键和强的O-Cl…O卤键所贡献.由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FOCl与(H2O)(n=1~4)相互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管制作微型气体发生器,将制气、集气、储气都用注射器来完成,能够制取H2、O2、Cl2、NH3、CO2、NO、NO2、SO2、H2S、HCl、C2H2等多种气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计算机编程建立水吸附Al和Cu的模型,利用实空间的Recussion方法分别计算了Al和Cu被H2O吸附前后系统的状态密度和能量变化,及表面金属原子与其近邻原子间的键级积分,并将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结果中分析,金属原子的电子转移到H2O分子的O原子上.水吸附金属表面后,状态密度有所下降,次表面原子几乎不受影响,系统总能降低,系统变稳定.H2O使金属表面化学活性降低,并从键级积分计算结果中讨论了Al和Cu钝化膜的形成机理:水通过氧与金属表面原子成键后,表面金属原子与次表面原子作用增强,水中氧和氢原子相互作用改变的不同导致形成不同的钝化膜.  相似文献   

9.
用氧化剂H2O2与化合物{Ar-C[N(SiMe3)2](=NPPh2)}(Ar=Ph,4-Py)进行反应,得到了离子型和氢键有机超分子聚合物{[Ar-C(NH2)2](Ph2PO2)}n(Ar=Ph 1,4-Py 2),改用氧化剂AgSO3CF3,在避光条件下得到配位聚合物{[4-Py-C(NH2)(=NPPh2)]2Ag^+[SO3CF3]^-}n3,对3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述.讨论了氧化剂对N-P键氧化裂分的影响.测定了聚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并讨论了其特有的固体荧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DFT(U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计算研究了硝基甲烷2种带电结构[CH3NO2]^+和[CH3NO2]^-分子内H原子向O原子转移后的O-N键的解离机理和反应位垒.结果表明,[CH3NO2]^+发生氢转移后,O-N键的断裂是2步反应,第一步是分子内的H原子转移到O原子上,生成中间体[CH2N(OH)O]^+,反应位垒为106.5kJ/mol;第二步是中间体中O-N键断裂,这步的反应位垒为105.5kJ/mol,理论计算得出的产物带电状态与实验一致.[CH3NO2]^-中H原子向O原子转移及O-N键断裂反应一步完成,生成一氢键复合物(H-Complex),该反应位垒为176.2kJ/mol,H—Complex进一步解离成CH2NO自由基和OH^-,或是OH自由基和[CH2NO]^-.  相似文献   

11.
O2和SO2对稀土氧硫化物上羰基硫水解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O2和SO2对氧硫化镧和氧硫化钕催化剂上COS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φ(O2)<2.0%时,稀土氧硫化物显示出了良好的抗氧性能,而且温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刑的抗氧能力.一定量的SO2会导致催化剂活性的降低,但这种失活是可逆的,可能是由于SO2和COS在催化刑表面的竞争吸附所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锑烯对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中间物O,OH,O_2,OOH的吸附特性,通过对吸附能、吸附距离、键长及能带、态密度、电荷转移的分析,比较了锑烯对各中间物的吸附作用,模拟了氧还原反应过程,给出了各步反应自由能变化的趋势图.结果表明:O,OH,O_2,OOH在锑烯上最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分别为3.81,2.43,1.59,1.04 eV;锑烯上的氧还原反应过程存在四电子途径和二电子途径,且自由能逐渐降低,有自发进行的趋势;锑烯与OOH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对氧还原反应第一步OOH的吸附及第二步O—O键的断开是有利的,对OH适度的吸附作用也不会限制OH与H结合生成H_2O分子进而脱附的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锑烯具有催化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的潜力,这为实验上进一步探索锑烯作为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煤活性特征结构对两个氧气分子的吸附机理。通过计算表明煤活性特征结构对2个氧气分子的吸附能较大,氧气分子易与煤活性特征结构发生吸附作用。煤活性特征结构苯环对氧气分子的吸附位置位于苯环的正上方,而含氨基侧链对氧的吸附位置位于C—N键的正上方,且氧原子与N原子的距离较近。吸附引起的电子转移使氧分子O—O键的强度减弱,键长拉大。吸附在含氨基侧链上的氧气分子的净电荷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证明侧链对氧的吸附是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且其得到的电子主要由C_(14)和N_(21)来提供,由于吸附在侧链的氧气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得到了大量的电子,削弱了O—O键的作用,导致O—O键的键长拉长的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载体在SO2影响NO催化氧化过程中的作用,考察了反应温度为423K时,γ-Al2O3、ZrO2、TiO2和SiO24种载体及其负载的Pt催化剂对NO的氧化性能,与SO2存在下的NO反应活性相比,只有γ-Al2O3及其负载的Pt催化剂上存在SO2促进NO氧化的现象。运用BET、XRD、IR及固体酸度测定等多种表征手段,对不同载体在反应前后的化学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反应过程相联系,证实SO2的吸附改变了γ-Al2O3的表面结构,有利于产物NO2的脱附;而对SO2吸附能力较弱的其他载体或催化剂,SO2的影响则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中温同时干法钙基脱硫与氨法脱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楚中温条件下同时进行钙基脱硫与氨法脱硝的可行性,该文研究了脱硫脱硝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固定床实验台在700~850℃研究烟气中NO以及喷入的NH3对CaO固硫反应的影响以及SO2、CO2和H2O存在时固硫产物的脱硝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中的NO对固硫反应无明显影响,NH3仅在700~750℃且有CO2和H2O存在时才会使得CaO固硫反应速率有稍微的降低;SO2使得固硫产物对脱硝反应的催化效果减弱,但这种影响可逆,且H2O会减弱SO2的这种抑制作用。并且固硫产物在SO2,CO2和H2O同时存在时总体仍体现出较明显的脱硝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MP2、QCISD、CCSD方法结合6-311++G(3df,3pa)基组的计算水平以及休克尔分子轨道(HMO)理论对基态NO2大π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基态NO2中氮原子接近sp2杂化。未参与成键的杂化轨道电子占据数约为0.99。大π键中成键电子和反键电子总数均约为3.62,;而自然键轨道(NBO)...  相似文献   

17.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4,6-三硝基甲苯(TNT)在纯高温下的分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NT初始分解机理主要为C-NO2键的断裂和NO2-ONO重新排列导致O-N键发生断裂,然后发生H原子转移反应形成H2O,HONO和HO分子;通过对TNT热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研究结果表明N2和H2O分子是TNT分解过程中最稳定的生成物,NO2,NO和HONO分子为TNT热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高温4500K,CO,H2,CO2和OH分子出现的频率逐渐提高,表明这几种分子在高温下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载体在 SO2 影响 NO催化氧化过程中的作用 ,考察了反应温度为 42 3 K时 ,γ-Al2 O3、Zr O2 、Ti O2 和 Si O2 4种载体及其负载的 Pt催化剂对 NO的氧化性能 ,与 SO2 存在下的 NO反应活性相比 ,只有 γ-Al2 O3及其负载的 Pt催化剂上存在 SO2 促进 NO氧化的现象。运用 BET、XRD、IR及固体酸度测定等多种表征手段 ,对不同载体在反应前后的化学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与反应过程相联系 ,证实 SO2 的吸附改变了γ-Al2 O3的表面结构 ,有利于产物 NO2 的脱附 ;而对 SO2 吸附能力较弱的其他载体或催化剂 ,SO2 的影响则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O以及CO+H体系在金属Ni(111)表面的吸附行为.采用二维平板周期性结构模型来模拟金属Ni(111)表面,消除了团簇结构模型不能考虑体系边界效应的影响,更接近于真实金属表面.对CO在Ni(111)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O在不同的表面活性位吸附后C—O键不同程度被削弱;通过对吸附能以及吸附后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分析,发现顶位(top)、桥位(bridge)、六方密堆积三重穴位(hcp)和面心立方三重穴位(fcc)都以C端靠近表面的垂直吸附为稳定状态,均为非解离吸附,其中fcc与hcp两空穴位吸附性质几乎相同,为CO的最佳活性位.研究CO与氢(H)在Ni(111)表面的吸附过程的结果表明:部分CO通过双基端加H生成中间物种—OCH和—COH,C—O键很大程度被削弱,较不加H吸附时的C—O键更容易在活性位断裂,因而以金属Ni(111)表面做催化剂的情况下H的加入有助于CO的解离.  相似文献   

20.
用SCC-DV-X_a 法计算CO在金属氧化物助催的铑上的化学吸附。结果定量地证明了Blyhoider 关于CO 在过渡金属上化学吸附模型的正确性。含亲氧性助催剂有利于CO在铑表面的倾斜吸附。金属氧化物助催剂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铑反馈电子到CO的2π反键轨道,削弱C—O键,促进了CO的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