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液隔电极式压电传感器(ESPS)的构造中,石英表面与溶液直接接触,而石英表面在pH>2溶液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因此可以吸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本文以ESPS方法实时监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二苯基溴化铵在石英晶体表面的吸附过程.本方法原理为ESPS的振荡频率随表面活性剂吸附质量的增加线性的下降.本文还讨论了石英晶体的表面粗糙度、离子强度及对pH对吸附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液隔电极式压电传感器(ESPS)中的纵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ESPS中的纵波效应,观测到ESPS的振荡频率随液隔电极与石英晶体的距离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并讨论了液隔电极表面状况对纵波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银纳米粒子在聚苯乙烯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银纳米颗粒直接沉积到没有进行任何活化处理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亚微米球的表面.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观察(TEM)和X射线能谱(EDS)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成分、形态、尺寸、以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大量均匀的PS-Ag复合粒子,银纳米粒子以带状为主,并沿着球形基体的弧形表面不连续分布.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HRTEM)表明,银粒子均为结晶度较高的单晶,它们与非晶PS球形基体之间结合的很好,这应归因于银在基体表面的异相成核及沿着与球面切向方向的生长.此外,研究了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银纳米粒子在PS球表面沉积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详细探讨了原位化学还原过程中银纳米粒子在非晶PS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PBE+U,研究了三类(N,Fe)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100)表面的稳定性及CO在最优掺杂表面的吸附,计算了最优表面不同掺杂位的结合能、吸附能、成键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CO在清洁TiO2(100)面及(N,Fe)非近邻掺杂表面的吸附较弱,(N,Fe)近邻共掺杂表面的吸附较强.通过吸附能的比较可知,N位吸附的吸附能最低,吸附最稳定,Fe位次之.由态密度可以看出,吸附方式的变化主要源于(N,Fe)表面近邻共掺杂改变了TiO2(100)面电子结构,使吸附位原子与C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5.
以聚苯乙烯(PS)微塑料(MPs)为例,分析其在渗滤液中的老化规律以及老化过程对抗性基因(ARGs)的富集效应及富集机制。结果表明,90 d老化后PS微塑料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基团增加。渗滤液中的PS微塑料表面可选择性富集ARGs,并且随着老化时间延长富集程度增加。进一步采用微生物属?ARGs共相关网络和基因表达等来揭示PS微塑料富集ARGs的机制,证实PS微塑料表面形成的生态位具有更为密切的ARGs?微生物关联关系,并且参与ARGs调控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甲烷(CHI)在金刚石(001)-(2×1)表面的碰撞动力学过程与化学吸附构型的关系.观察到了甲烷分子表面碰撞产生的5种化学吸附结构,主要讨论了入射位置以及甲烷入射时的空间取向和入射能量对吸附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单次碰撞过程和CHl分子与表面的能量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过渡态理论对固气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H2在W(001),Fe(001)以及O2在Ag(110)表面上的吸附速度常数等作了计算,根据理论研究和计算结果,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化的近似方案.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肾上腺素在pH3~7恒离子强度溶液中、玻璃碳电极上的吸附现象,解析了表面超额Γ等一系列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肾上腺素在玻璃碳电极上存在“弱”吸附现象,并且在pH≥3的McIlvaine缓冲溶液中,肾上腺素的吸附量是比较大的;(2)溶液介质pH值的变化对于肾上腺素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盐度为5%。的河口水中Cd(Ⅱ)在Fe2O3·nH2O(am)上的吸附等温线以及pH,盐度对吸附百分率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吸附对固-液界面电性的影响和不同盐度(s=2.5‰;5.0‰;7.5‰)时吸附Cd(Ⅱ)后变化的等电点。结果表明:Cd(Ⅱ)在Fe2O3·nH2O(am.)上的吸附为特性吸附,固液界面的电性变化及等电点移动与体系的pH和Cd(Ⅱ)的吸附量有关。盐度上升,吸附量降低,由吸附~pH曲线和海水中锅的溶存状态可知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表面络合沉淀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的△d12/d0=-9.7%,△d23/d0=-2.4%,表面能为169meV/2,Φ=5.33eV.研究Ir(110)-(1×1)和(1×2)再构表面氧吸附,发现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正值,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且氧原子最有可能吸附在短桥位(shortbridgesite,SB).同时我们还模拟计算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和氧吸附再构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并记录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结果显示表面吸附氧的位置远高于{001}方向的铱原子列,但是在STM形貌图上氧原子基本上没有凸起.  相似文献   

11.
在液隔电极式压电传感器的构造中,石英表面与溶液直接接触,而石英表面PH〉2溶液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因此可以吸附阳 型表面活性剂分子。本文以ESPS方法实时监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二苯基溴化铵在石英晶体表面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虑悬臂梁谐振器表面吸附层或者不同材料涂层引起的表面应力的影响,进而提高质量传感器的精度和性能,基于瑞利-里兹法提出了考虑表面应力的悬臂梁质量传感器的理论方法.在悬臂梁振动的控制方程中引入应力系数对其振型函数进行修正,并系统地分析对悬臂梁振动频率的影响,再根据瑞利法建立微悬臂梁质量传感器的理论模型.应用该方法,纳米颗粒的位置和质量可以通过颗粒吸附前后悬臂梁的频率移动来精确确定.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压电传感器实时监测牛血清蛋白(BSA)在传感器金电极表面的吸附过程,并推算出BSA在金电极表面的吸附速率常数ka=0.057m3kg-1s-2、解析常数kd=0.00042s-2。  相似文献   

14.
血液凝固过程压电响应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在压电晶体上的凝固,伴随晶体表面质量,粘弹性应力等性能的变化,由血凝阶段的夺电参数变化规律,和血凝过程的生化变化,并注意到压电传感最敏感部分为其他极表面,阐明了血凝三个阶段的复杂压电响应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压电传感方程,及从血凝压电特征曲线上提取血液流变学的信息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温度。  相似文献   

15.
在双液隔电极式压电石英传感器DLEPQS的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双ESPS的振荡方程,导出了DLEPQS振荡频率与溶液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经实验证实,还对DLEPQS与SLEPQS的响应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溶液电导率的增加,DLEPQS的振荡频率先下降而后上升,且在低电导率溶液中振荡频率与电导率之间有近线性关系;随溶液介电常数、粘度、密度的增加,振荡频率下降。并将DLEPQS应用于表面活性剂在石英表面吸附量的现场测定。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原位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硫酸溶液中β—丙氨酸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0.1mol.L^-1硫酸溶液中氢脱附电位区间内电极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加是由于水的吸附模式逐渐由氢端吸附转向氧端吸附所致,根据频率变化和电量数据,可进一步推算出酸性溶液中β—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只发生弱吸附,水和β—丙氨酸阴离子都可以取代部分氢,吸附在电极表面,影响了电极表面质量的变化量,而吸附态β—丙氨酸在高电位氧化时会消耗Pt表面的氧。本文结果为认识β—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过程提供定量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7.
徐远金  刘宏清 《广西科学》1999,6(2):103-105
基于串联式压电晶体对溶液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灵敏响应,研制了一种灵敏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好的阻抗型压电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探讨了利用阻抗型压电二氧化碳传感器组装酶传感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类二氧化碳传感器不需要参比电极,不便用易碎的玻璃pH电极,用于组装酶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易于微型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重量吸附法,研究了空白活性炭A、经有机胺改性的活性炭C和经氢氧化钾与有机胺混合溶液改性得到的活性炭D在绝对温度303,313,323K下分别对单组分气体CO和CO2气体的等温吸附行为。等温吸附模型优选的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活性炭吸附CO气体的最佳模型方程;而Langmuir方程、D-R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活性炭样品A在303,313,323 K下对CO2的等温吸附,Freundlich方程则能较好地模拟样品C和D在313 K下的等温吸附。CO和CO2在活性炭A上的等量吸附热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吸附压力下,CO2的吸附量高于CO。改性活性炭C和D上CO2的吸附量明显高于空白活性炭A;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与吸附量的变化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实验研究了纳米CoTiO3材料的气敏特性,结果发现纳米CoTiO3对C2H5OH非常敏感,而且选择性,响应和恢复时间也很好。利用表面吸附理论,文章分析认为纳米CoTiO3材料的气敏机理源于其极高的表面活性;气敏选择性则源于气体的稳定性和被吸附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